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左右,山西大同的悬空寺逐渐见诸报端,报纸上火柴盒大小的黑白图片里,在半山腰上矗立的寺庙引人入胜、遐想无限,可惜只能空想一番,当时的困难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交通工具。 有朋友利用出差的机会,开着皮卡车去了一次,据说在大山沟里跑了一天,交通极为困难。但是他们绘声绘色的描述,倍加勾起我了向往。 这次黄河十八湾之行落脚大同,使得我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只是路要比以前好走的多,基本上一路高速就开到景区了,70公里开了也就是一个小时,景区的停车,购票,饮食也都非常方便。 悬空寺位于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悬崖峭壁之间,民间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民谚,从上往下看如临深渊、头晕目眩。此庙建成于1400年前北魏后期,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悬空寺原来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来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故得此名。2010年被《时代周刊》入选世界十大不稳定建筑。 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并且要不闻鸡犬之声。之后天师弟子们多方筹资,精心选址,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建成。这也解了我悬空寺为何选址于此的疑惑。 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岩壁上书写了“壮观”二字。如今已被雕刻在巨石之上、庙门之下。悬空寺现存建筑是明清两代修缮的遗物,可以说是保留了原汁原味。 悬空寺的地板或者说叫基础,仅靠几十根碗口粗细的沙杆支撑,且不说当初建设的时候是如何施工的,单说后期的维修,工匠师傅们是如何更换的?总不能说1400多年木制支撑没有朽损吧?即使没有朽损山石也难免风化。 走在悬空寺里虽然脚下空空作响,但是绝无晃动抖摇之感,那一刻你会感觉时代周刊的入选有点杞人忧天。说句吃了定心丸的话:如履平地。 这里有一部分佛像保存在橱柜里,看似来自于藏传佛教,山西这类保存方式用的很多,好像有点尊重远来和尚的意味。不过更多的可能是尊重了藏传佛教的保存方式,因为在其他地方也很多见。由于寺中地势狭小,难以称的上是庙堂,说是佛龛好像又小了点,不管称作什么,上面供奉的各类塑像堪称是千古留下的经典之作。 上面的生活条件比较差,管理人员生活用水都要靠自己下山去担。说实话,虽然说不上有多高,但是空手上去也要喘上三喘,更何况要担上近百斤的水桶呢?如果千百年来的僧人没有信仰的支撑,恐怕悬空寺也没有今天的辉煌。由此看来,悬空寺千百年来的僧人更值得尊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