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树人 辙,古人注为“车痕也”;《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版注为“车轮轧出的痕迹”;《新华词典》2001年版注为“车轮经过留下的痕迹”。我参与过2001年版《新华词典》的修订,而且是语词部分的修订主笔。由于我来自于河北农村,幼年、少年及部分青年时期又是在农村度过的,所以根据我比较长时间的农村生活经验,力主将“辙”注为“木轮大车轧出的浅沟线”,惜未被采纳。可是,今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无论是《现代汉语词典》,还是《新华词典》,关于“辙”的注释都是不够严密、不够完备的。因为这两部工具书的解释都不能排除独轮车、排子车、汽车、自行车等,而且简单的车痕,是不能叫“车辙”的。 北方农村与车辙有关的词还有:辙口、入辙、合辙、咬辙、骑辙、找辙、没辙。 北方人的现实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没辙、找辙、想辙等词,当然用的是它们的引申意义。因为木轮大车早在上世纪中“高级社”时就被胶皮轮大车取代了。 “没辙”的初始义是车向前行没有车辙了。以前常发生在通向耕地的农用车道,再向前没有该村的耕地,也就没有再向前的车道了,自然也就没“辙”了。一头儿可以通其他地方,一头儿不能通其他地方的道路谓之“死道儿”,车把式赶车到生疏之地去,偶有可能误入死道儿,向前再也找不到辙了,因为已经没车辙了。如今“没辙”一词的引申义为“没有办法”;“找辙”的引申义为“找借口,找遮羞布,找摆脱尴尬局面的台阶”;“想辙”的意思是“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难题”。 明清之际,北京的戏曲艺人多来自北方农村,他们对北方的农村生活非常熟悉,于是很自然地便把“辙”、“辙口”、“合辙”等农村常用词语带到了梨园界。 何谓“合辙”?《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版的释义为“若干车辆的车轮在地上轧出来的车痕相合”。释义失之穿凿,显得望文生义。确切的注释应为“车轮正好进入道路的辙口”。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大车组件的各个部分的尺寸是有规定的,两个车轮的距离是五尺,因之两道车辙的间距也是五尺,所以大车进入车道一般都会是合辙的,咬辙的情况极其个别。只有辙深,雨后辙里多泥水,牲口拉着费劲,车把式才会采取骑辙的办法赶车。 戏曲曲艺上所说的“合辙”,是指唱词的押韵字合于某道辙的辙口。明末、清朝以来,北方戏曲艺人在长期的戏曲演唱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戏曲唱词押韵的大致情况,总结出了京韵十三道辙,简称“十三辙”。这“十三辙”成了北方艺人写词、唱曲的用韵遵循。十三辙的韵目名称为:姑苏(u)、一七(i,ü,er)、乜斜(ie,üe)、灰堆(ei,uei)、人辰(en,in,un,ün)、梭波(e,o,uo)、发花(a,ia,ua)、怀来(ai,uai)、言前(an,ian,uan,üan)、遥条(ao,iao)、油求(ou,iou)、江阳(ang,iang,uang)、中东(eng,ing,ueng,ong,iong)。 如京剧《打渔杀家》萧恩的一个唱段: 昨夜晚,吃酒醉,和衣而卧, 稼场鸡,惊醒了,梦里南柯。 二贤弟,在河下,相劝与我, 他叫我,把打鱼的事,一旦丢却; 我本当,不打鱼,关门闲坐, 怎奈我,家贫穷,无计奈何! 清早起,开柴扉,乌鸦叫过, 飞过去,叫过来,却是为何? 将身儿,来至在,草堂内坐, 桂英儿,捧茶来,为父解渴。 韵脚所用的八个字卧、柯、我、却、坐、何、过、渴属梭波辙。 现代戏曲的唱词韵脚用字,依然遵循着京韵十三辙的辙口,否则很难做到节奏明快、铿锵有力、行腔悦耳动听。如现代京剧《红灯记·痛说家史》李奶奶的唱段: 十七年,风雨狂,怕谈以往。 怕的是:你年幼小,志不刚, 几次要谈,我口难张。 看起来,你爹爹,此去难回返; 奶奶我,也难免,被捕进牢房。 眼见得,革命的重担,就落在了你的肩上。 说出了,真情话,铁梅啊: 你莫要哭,莫悲伤, 你要挺得住,要坚强! 学你爹心红胆壮,志如钢。 韵脚所用的八个字往、刚、张、房、上、伤、强、钢属江阳辙。 北方曲艺的唱词中,为了使唱词生动活泼,有趣,还经常使用儿化韵。为了满足这种需要,除了十三道辙之外,另设了两个小辙儿,叫“小人辰儿”(姑苏、一七、乜斜、灰堆、人辰、梭波韵母后加r)和“小言前儿”(发花、怀来、言前、遥条、油求、江阳、中东韵母后加r)。京韵大鼓、北京儿歌、快板书等经常用到这两个辙口。现举如下两例。 如鼓书《有一个人儿》的开头两句: 有一个人儿, 真邪门儿, 半夜睡觉净想爱人儿。 …… 如儿歌《一个小孩儿》: 一个小孩儿, 上庙台儿, 栽了个跟头, 拾着个小钱儿, 又打醋,又买盐儿, 又娶媳妇儿,又过年儿。 上述两例,前者用的是小人辰儿辙,后者用的是小言前儿辙。 这里应该着重说明的是,北京地区众百姓寻常所说的“合辙押韵”,就是符合近代以来北方艺人们逐渐形成的演唱用韵习惯。如果把它理解成符合古代诗词平、上、去、入的用韵规则,那就错了。因为京韵十三辙对戏曲唱词的用韵要求,要比古代诗词的用韵要求宽泛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