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偏安东南一隅的东晋王朝的这两项改革维持了东晋政权的存活!

 金色年华554 2018-01-31

西晋灭亡后,宗室司马睿在琅琊大族王导的帮助下,取得了南北士族的共同支持,建立了东晋。而东晋是个门阀士族最为典型的朝代,皇帝和门阀士族是共同分享政权的。皇权削弱,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家北方士族轮流执政。在各方矛盾的交织中,东晋的掌权集团,只满足于偏安的局面,并没有进行以振兴国力、收复北方为目的的改革,只是进行了一些维持偏安统治的调整,值得叙述的只有土断和建立北府兵这两项内容。

偏安东南一隅的东晋王朝的这两项改革维持了东晋政权的存活!

晋元帝司马睿像

一、推行土断。

那什么是“土断”呢?土断就是东晋废除侨置郡县、使侨管土著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的办法。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战乱,北方的人口为躲避战乱开始在世家大族的带领下举族大量南迁,如高平金乡大族郗鉴率领乡里千余家迁徙到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北方的人民也有分散流移到南方的,但最终也被这些世家大族所兼并,成为了他们的依附人口。北方大量人口迁徙南方,给社会秩序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东晋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保护南迁士家大族的利益,就在流民集中的地区,用他们原籍的地名,设置了侨州、郡、县,单独立籍,称之为侨户。当时侨置郡县并无一定的边界,不征侨民租税徭役,士家大族也广造田园,隐匿人口,兼并激烈。

但随着东晋政的稳定,侨置郡县(我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这类郡县被称为侨置郡县。)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主要是它造成了户籍制度的混乱和国家收入的减少。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朝廷就推行了整顿户籍,使侨户着籍输课的土断。土断政策的中心内容是——整理户籍。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与此同时,清查隐匿漏户,把逃亡的农民和由豪强隐占的私属等人力清查出来,把他们成为政府的赋役对象。东晋曾多次进行过土断,其中最有成效的有两次,一是公元364年,在大司马桓温的主持下,再次推行了土断,阅户口,严法禁。期间宗室彭城王司马玄因藏五户就被下狱治罪了。这是东晋比较有成效的一次土断,被称之为“庚戌土断”。二是晋安帝义熙八年至九年,刘裕当政时,再次依照庚戌土断之例,实行了土断,从江、荆二州开始,后推行于全国,称为“义熙土断”

偏安东南一隅的东晋王朝的这两项改革维持了东晋政权的存活!

大司马桓温雕像

土断是政府与世家大族争夺人口和赋役之间的较量,通过土断,世家大族所控制的人口成为了国家的编户,扩大了政府的赋税来源,增加了赋税收入,同时也抑制了豪强势力。由于侨民也加入了负担赋役的行列,从此由北人变成了南人,客观上也加速了南北人民的融合。

二、组建北府兵。

317年东晋建立后,军队继承了西晋的兵户制度。兵户世代为兵,并且负担沉重,东晋又以奴隶、罪犯来补充兵户,这样就使得兵户的地位十分的低贱,时常有兵户逃亡、反叛的事情发生,这样的军队的战斗力是可想而知的。377年,朝廷因前秦强大,对东晋虎视眈眈,晋孝武帝下诏求文武良将镇御北方。此时重臣谢安当政,谢安就让自己的侄子谢玄去组建北府兵。379年,谢玄镇京口,因为当时京口又名北府,因此这只军队就叫北府兵了。

偏安东南一隅的东晋王朝的这两项改革维持了东晋政权的存活!

谢玄像

北府兵是靠招募成军的,在兵源上可以说远远优于兵户,北府兵主要在广陵、京口、晋陵一带招募北方的侨民组成,并且北府兵的兵、将地位、待遇较之前也大大提高,士兵立功后可以得到奖赏和提拔。同时他们因为失去家园故土,所以有着极高的收复家园的欲望,战斗力是十分强的,这也是与那些被迫应役的兵户的本质区别。在后来著名的淝水之战中,谢玄就是用北府兵打败了南下攻晋的苻坚大军!

偏安东南一隅的东晋王朝的这两项改革维持了东晋政权的存活!

淝水之战

由于东晋政权的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东晋末年,阶级矛盾激化,斗争不断。北府军出身的大将刘裕在镇压孙恩、卢循起义,讨伐桓玄,灭南燕的战斗中势力壮大,逐渐控制了东晋政权,公元420年,刘裕废掉了东晋恭帝司马德义,自立为王,建立了刘宋政权,南方历史自此也进入了南朝时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