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冠冕堂皇的错别字牌匾,至今无人敢摘,你了解几处?

 qiangk4kzk8us4 2018-01-31

汉字的演化,是历经了数千年的过程的,其中,有许多旧字消亡于历史烟云,而一些新生字词又跃居于现代书刊。汉字世界独有的表意文字,所以,围绕汉字也有许多故事发生。古代的文人墨客们,每到一处秀山丽水之地,都会禁不住诗兴大发,挥毫题诗,这可能是现代“到此一游”者的最初楷模吧。

无限风光

确实,古人留下的墨宝,历经时光的磨洗后,是成为真正的“墨宝”了,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祖国山川之丽才多了一层文化的底蕴。但是,在全国各地的人文风景中,也存在着一些古人“笔误”的牌匾、碑刻及对联等,这些本来都属错别字行列的老物件,现在竟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人们在古人的笔误错漏中,读出不一样的智慧与风情来。

今天就给你盘点几处“明目张胆”的错别字,看看你知道几个?

“富贵无头,文章通天”说孔府

如果你去过山东曲阜的孔府,就会发现在孔府大门两旁的明柱上,悬挂着一副非常大气的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但是,仔细一年,却又会发现上下联各有一个错别字:上联中的“富”字上头少了一点,下联中的“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圣人门前题错字,这可真是“有辱斯文”——丢人丢到家了。

孔府

其实吧,这两个错别字是书者的有意为之,这两处错误也是大有深义的:“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

富与章

两个“错”字,一下子就彰显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游人明白前人的苦心后,不仅没人说它是错字,反而连连叫绝。

“少点风流,多点实在”大明寺

古城扬州北郊蜀冈中峰上的大明寺,是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初建于南朝刘宋年间,唐朝鉴真法师曾任大明寺住持。大明寺平山堂正堂左边有块“风流宛在”的匾额,也常常吸引游人驻足欣赏。可是,就是这短短的四字匾,竟然出现了两个错别字:“流”字少一点,“在”字多一点,这是怎么回事呢?

风流宛在

原来,这块“风流宛在”匾额,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刘坤一是为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欧阳修所作。因为,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风情万种、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韵事。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

报恩院前话“恩情”

天津蓟县有座独乐寺,又称大佛寺,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传说安禄山起兵叛唐,在此誓师,因他想做皇帝,'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而得寺名。

独乐寺

寺中有座建筑名为报恩院,始建于明,清乾隆年间重建,四合院式建筑,为明、清两代僧人重要的礼佛场所。“报恩院”的题匾中竟也有个错别字——“院”字中“元”字少了一横,题字者并不是一般人,而是清朝的咸丰帝。皇帝笔下出错字,这也算一奇了。

报恩院

咸丰八年(1859年)仲秋,咸丰皇帝驾临独乐寺,应本寺方丈之请,为四合院题写“报恩院”。咸丰也未客气,即兴写下了“报恩院”三个字。但字写好后,咸丰才发现自己“献丑”了,最后一个“院”少写了一横。大家都看出来了,但皇帝写的字谁敢说是错字?这时咸丰开了金口,说人啊要知恩图报,佛家说要报四重恩: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太多了,这恩一生是报不完的,所以“完”字的笔画不能写全。

不管是正理还是歪理,反正有个理讲就行,而咸丰的祖上写起错别字来,是不需要理由的。

避暑山庄

暑山庄“避”无可避

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的夏宫,是处理朝政大事、接待外宾的重要场所,但是,山庄的门匾上竟也出现错别字——“避暑山庄”的“避”字,右边的“辛”多了一横。这应该是件很不严肃的事,但是,历经沧桑却未改,堂而皇之地存世几百年,却无人修改撤除,因为,那是清朝康熙帝的亲笔御书。

避暑山庄

“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此错字是康熙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康熙多写一横,臣僚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谁也不敢提醒皇帝写错了,结果就造就了这天下第一错字。

“花港观鱼”鱼水情

西湖

宋朝大诗人苏轼写过一首名为《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七言绝句,其诗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美景,被苏老师用短短28个字就一笔勾成,吓得后世游历西湖者,再也不敢随便动笔了。

其实,西湖之美并不是一首诗所能概括的,“西湖十景”各有妙处不同,其中的“花港观鱼”就是融花、港、鱼为一体,微风过处,沿池岸花木落英缤纷,漂浮于水面,“花著鱼身鱼嘬花,无人不起羡鱼之情”。

花港观鱼

而与之相映衬的,还有一通“花港观鱼”碑。“花港观鱼”碑,也是康熙皇帝的御笔,“鱼”字少一点是“有意写错”。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下烤,还能活吗?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

“目中无日”殉国处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军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缢死于万岁山东麓一株老槐树上。清军入关后,为笼络人心,将此槐树称为“罪槐”,用铁链锁住,并规定清室皇族成员路过此地都要下马步行。

崇祯剧照

“罪槐”的旁边矗立着一座镌刻“明思宗殉国处”六个大字的石碑,为1930年故宫博物院延请著名书法家沈尹默书写勒成。细心的游客可以发现,“明思宗殉国处”的“明”字竟然是个错别字,本来左边应为“日”字,沈老师却错写成“目”了。

明思宗殉国处

其实啊,这是沈尹默的有意为之,题写此碑文时正值抗日战争初期,其中的“明”采用古体字,偏旁用“目”,以表示“目中无日”,蔑视日本帝国主义。为此,石碑被日寇扳倒,后又被一截两段作井盖。现在的石碑是经过重新拼接的,细心的游客在修复的碑上可以看到明显裂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