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试译 先生说:“一个人如果不仁,要礼有什么用?一个人如果不仁,要乐有什么用?” 敬亭山言 礼的作用,是使人在对外的时候,能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保持一种人际的和谐;乐的作用,是使人在对内的时候,能知道如何安放己心,保持一种内心的和谐。但如果一个人自身不仁,那无论是与人相处还是内心深处,又如何能够得以真正的和谐?那礼,不过是虚与委蛇,那乐,不过附庸风雅,又如何能产生丝毫的效果? 从这一章,仍然可以看到孔子对心理动机的重视高于一切。如果动机不仁,那结果无论如何,根本就不在讨论的范围。在孔子编订的《春秋》一书中,每一处微言大义,无不暗含褒贬,而判断的标准,几乎全部基于动机。所以后来有一个成语,叫杀人诛心,可见在接受了儒家道德观的中国,直接从动机和思想上毁灭一个人,往往比杀了他还要使他痛苦。 我一直有个困惑,就是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却更多基于功绩而非发心。比如子路和子贡都曾质疑管仲不具备仁的品德,因为他不仅没有为公子纠去死,反而辅佐了杀公子纠的齐桓公。孔子的回答一反常态,没有讲动机,却说管仲帮助桓公制止了诸侯间的战争,扺御了夷狄的侵略,而这也是一种仁德。 似乎一下子就转向到功利主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