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显示,20%的小学生有偏科现象,而到了初高中出现偏科的学生占到70%。 偏科就像是学习上的一种疾病,要想药到病除,必须要对症下药。面对偏科,很多学生会选择逃避或者放弃,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会让自己成绩提高,反而会导致成绩越来越差。 那么,对于偏科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家长又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呢? 01 误导学生的性别差异论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2009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詹妮特·莫兹(Janet Mertz)及其同事曾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追寻一个问题的答案:女生真的不如男生擅长数学吗?他们总结了各国在数学上的表现之后发现,有一些国家是不存在数学上的性别差异的——无论是在普通人群中还是数学特长生中,这些国家也是那些两性平等做得最好的国家。 学习并没有性别因素,只是社会舆论如此,学生也用这样的理由自我安慰。 解决办法 家长在纠正孩子偏科倾向时,要有全局观念,遵循“扬长补短”的原则,重视孩子全面发展。 一方面鼓励孩子进一步加强优势学科,通过这门课来让他认识到,自己有学好其他课程的能力,进而逐渐提高对其他科目的兴趣; 也可以从把学习优势学科的心得,运用到其他学科上,寻找突破点,纠正偏科; 另一方面,家长要正视与肯定孩子在弱势科目上的点滴进步(如课堂发言,读书笔记等),引导孩子主动去接触弱势学科,加强对弱势学科的学习。必要时,要自己对孩子进行辅导或者请家教。不过补课一周2-3次为宜,补习的科目也不要超过两门。 02 不喜欢老师 导致偏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不喜欢任课老师。生活中,面对不喜欢的人,我们避而远之,学习也一样。讨厌上课的老师,也会对相应的科目产生厌恶的情绪。 在厌恶的情绪引导下,老师批评就是针对,老师上课就是束缚,老师布置作业就是给自己增加压力,连老师对自己好都是别有用心。从厌恶老师到厌恶与老师有关的一切,很多学生就在这条路上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所以孩子上课其实是“认”老师的,一个知识面广,讲课条理清楚、风趣幽默的老师更容易受同学喜欢,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高涨。 解决办法 家长首先要跟孩子说清楚偏科的危害,很可能会让学习功亏一篑,毕竟学习是自己的事,因为跟老师赌气而放弃某一科的学习,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然后试图让孩子换位思考,站在老师的角度去理解和接纳老师,消除对老师抗拒的心理。 在做好孩子工作以后,也不要忘了跟老师沟通,找出孩子偏科的原因,并给予帮助和鼓励。大多数老师都是通情达理的,积极采纳家长们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并帮助孩子早日解决问题。
03 逃避学习的心理成因 “我爱国,所以我不学英语”,这句玩笑话流传在各个英语不好的学生中流传,学生把类似的话当成自己的挡箭牌,堂而皇之地放弃自己不擅长的科目。在最需要提高弱项的时候对弱项熟视无睹,看到身边同学拿到高分才追悔莫及。 读书无用论也被很多学生当成借口。
类似的想法让部分偏科同学心安理得。殊不知韩寒已经后悔当年没有好好学习,比尔盖茨的才华和家庭足够支撑他的雄心,而你的那位同学也有过人的本事才能达成这样的成就。 这世上的幸运儿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很普通,跟着别人喊着“读书无用”的人,很大程度上会成为无用的人。 还有的学生逃避学习任务是因为青春期的叛逆。和父母不和,父母要求好好学的科目就偏偏不好好学。看不起某位同学,他学的好的科目我就视而不见。诸如此类的想法有百害而无一利,即使自己赢了,也不过是一地鸡毛。 解决办法 帮助孩子调整心态,不要找理由开脱,直面问题。找到偏科的原因,共同制定补缺计划,提高成绩。 在这里,家长千万要注意,不能让孩子产生对偏科的认同心理。打死也不要讲“数学这门课就是不好学,当年我就是学不懂”、“语文就是不好学”等等这类话。这样不会让孩子感同身受的,而是在给他的不努力找借口。 当孩子出现偏科了,希望各位家长不要过度的焦虑,立刻就去给孩子报班,补课等等,而是适时的引导和沟通,或者运用一些好的小方法,都可以改善这种情况。 但一定记住,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给孩子贴负面标签,要积极的鼓励孩子战胜弱科,不断挑战,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更上一层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