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书友,大家好,我们一起共读万维纲的《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今天共读本书的第60页至135页。 在共读前,请大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成功的人都有什么特点? 2.劣势就一定是坏事? 3.花1万小时就能成为高手吗? 谁都想成功,在这个年代,“如何成功”已然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 那成功的人都有什么特点呢? 是智商卓越?是情商出众?还是一出生就赢在起跑线上? 然而,科学家发现,那些被我们认为重要的各种因素并不尽然关键,最终决定成功的因素其实只有1个:自控。 其实想想也对,你得管好自己啊,管不好自己,再好的条件也是白搭。 智商再好,顾着玩不学习,成绩自然也不会好。 工作能力再强,专业知识再丰富,管不住脾气随便撒野,也难以获得职场的认同。 能管好自己,才有可能收获成功。 观点一出来,大家便纷纷关注“自控是个啥玩意”,结果发现:原来自控有个天生的孪生兄弟—意志力。 意志力,又是个什么鬼?这似乎就是一种天生的神力,神秘而厚重,大家不知道意志力如何培养,甚至觉得有意志力的人都特别厉害。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意志力强的人,在普罗大众眼中都是“人上人”。 幸亏科学家发现,原来意志力并不是神力,反而就像肌肉一样,是可培养可再生的,而作者也根据意志力的自带特点,帮大家整合一套提升意志力的方法(见下图)。 下回,若是发现“不能自己“,不要懊恼,更无需自责,用上述方法认真科学地进补意志力。 人,就无法达到完美,无论是谁,都会有不足之处。 而我们从小就被强化“不足是不好的”,所以才教育我们要懂得取长补短、要改正问题,似乎我们和劣势、不足不共戴天,只有完美人儿才可能走向成功。 然而,尽善尽美是个美好的愿望,而缺点和不足却是无法避免,而要扭转局面,其实还有另外一条路子:利用劣势,再转化成优势? 这话有点绕,我给你举个栗子: 有一种病叫“失读”,患上这种病的人往往在阅读中有很大的劣势。 然而,不少失读者患者在读完一本书后,能比其他人对于此书有更深的理解和更强的记忆,换句话说,他们的阅读效果远远超过普通人,他们更能找到书中的关键点,还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告诉别人这书讲什么,有什么有意思的地方。 对于失读者,阅读是他们天生的劣势,这个劣势甚至无法修复和弥补,感觉就是阅读领域天生的是失败者,然而他们抓住了这个劣势:既然我们读得慢,那就好好读,认真读,往深地读,最后他们获得更好的效果。 输在起跑线又如何,最终凭天生缺陷冲刺终点!这难道不是通往成功的另外一条路么?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1万小时定律”。 这个概念直白点理解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但,果真如此吗? 小时候身边就有看着特别认真读书的同学,上课拼命做笔记,下课围着老师问问题,没有一丝懈怠,拼命付出时间和努力,却不见得成绩就会非常优异。 大家都会疑惑这是为何:是他们不够努力么,是花的时间不够多么? 真正的答案是: 只是花时间是不够的, 还得有方法,这就是“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作者还为大家总结刻意练习的4大要领: (1)只在“学习区“学习:专门找自己不擅长的版块学习,不沉浸在因为熟练而获得的喜悦中。 (2)重复练习:把需要刻意练习的内容分块,不断重复地练习,让它成为习惯,甚至是条件反射。 (3)随时反馈:找专属老师关注你练习的全过程,随时指出问题。 (4)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开小差就是在浪费生命。 今天我们共读《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的内容,重要的主题就是【成功】。 处在这喧嚣浮躁的社会,【成功】仿佛成为了“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 对成功的过分渴求和追逐的路上,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困惑: 到底怎样才能获得成功? 成功有什么重要因素? 成功有什么条件? 成功是不是要靠先天? ….. 而《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则更真诚和实在地传递给我们关于成功的真相: 1.得有科学的方法:单靠盲目的勤奋努力远远不够,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结合对应的科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2.坚持和践行:哪怕你知道获得成功的奥秘,熟知走向成功的方案,也得要坚持和践行,不然一切都是空谈。 3.目标和动力:要成功不容易!这条路也许是重复无趣、孤独的,所以在选择走这条路前,建议你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走,有什么点可以调动起你的坚持。 亲爱的书友,今天的共读就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要想读书有用,得用对的方式来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