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温美好

 牛丽美 2018-02-01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是否还记得那些曾经陪伴过自己的小人书吗?在那个没有电视、娱乐贫乏的岁月里,小人书给予了我们无尽的欢乐和美好。还记得那个大字没识几个却捧着本儿小人书安静一整天的孩子吗?还记得为了喜欢的小人书与小伙伴你争我夺的画面吗?还记得要凑齐某套小人书而整日哭闹和纠缠父母的自己吗?还记得被某本小人书中的英雄所激动而兴奋不已的样子吗?是的,小人书带给了我们太多的记忆,它给予了我们心灵温暖和慰藉;它为童年的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近日,中国美术馆隆重推出了馆藏连环画原作精品展览,这为我们开启了一次重温儿时记忆的美好旅程。





     
中国美术馆此次推出的馆藏连环画原作精品展的主题名为“故事绘”,囊括了1927年至2004年间出版的61400多幅连环画精品原作,其中大部分是难得一见的获奖作品。





 
 连环画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秦汉时期,不过真正的兴起还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连环画的称谓可谓是五花八门;北京叫“小人书”,上海叫“图画书”,江浙叫“菩萨书”,汉口叫“牙牙书”。直到1925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西游记》画册时才第一次确定了连环画的叫法,一直持续延用至今。


 


 


清——1949


     
在美术馆五层共设三个展厅,分别展出了中国连环画史上三个重要时期的原作精品。清代木刻年画《三国前本》、《三国后本》,应该是美术馆藏中年代最早的连环画样式的作品;画面构图饱满,设色艳丽,木刻线条刀法娴熟硬朗,极具装饰美感,代表了清代当时连环画的最高水平。除此作品之外,此厅还集中展示了从1927年至1949年间创作的不同风格的作品。






清代木刻年画《三国前本》、《三国后本》




     
 民国油画家李毅士于1927年至1929年创作了黑白风格作品《长恨歌画意》,该作品曾入选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此次展览更是首次展出全套30幅作品。






李毅士于1927年至1929年创作《长恨歌画意》 
  
 


   
 
 展出的原作画面尺幅不大,但却画的极精细;亭台楼宇、人物场面以及花草树木无不井井有条;西方油画绘画技巧的使用,使得画面明暗分明,光影交错。西方手法绘制中国故事,让今天的我们看来画面有点穿越感和戏剧感。1934年,曾经给予连环画极大关注和支持的鲁迅先生就曾经在致友人的信中批评过李毅士的《长恨歌画意》。内容大意是批评作品中的建筑和服饰与历史真实不符。






李毅士于1927年至1929年创作《长恨歌画意》


     
提到连环画就一定会提到鲁迅,因为当时社会认为连环画是“下等物事”,需要“一笔抹杀”,为此鲁迅先生多次撰文为连环画正名,他申明“连环画不但可以成为艺术,而且已经坐在艺术之宫的里面了。”鲁迅先生还认为“连环画虽然产生不出托尔斯泰,但却可以产生米开朗基罗。”在鲁迅影响下,左翼青年木刻家在20世纪2040的年代,开始采用木刻连环画的形式表现社会生活、百姓疾苦和抗战的热情,这些作品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也开创了中国连环画历史上第一个创作高峰期。



温涛创作于1933年的黑白木刻连环画《五叔之死》








梁永泰1944年创作的《钢铁动脉



彦涵1944年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






当然还有家喻户晓的名作,张乐平1947——1949年创作的《三毛流浪记》。


 


1950年——1978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事业得到迅猛发展。1963年,文化部和中国美协联合举办了全国首届连环画创作评奖,将连环画的发展推向了高潮,此时涌现出了一大批连环画大家和优秀作品。这批作品题材广泛,不仅包含了传统选材当中的古典文学、神话传说、戏剧典故等,还增加了外国文学、电影故事、英雄事迹和革命传统等新内容。创作手法丰富多彩,表现形式百花齐放,除了继承和发扬传统线描表现以外,还可以看到素描、水墨、水彩、钢笔等等新形式的表达,为不同时期、不同年龄的读者创造出一批又一批精典的艺术形象和传世的艺术作品,也使得那段岁月成为许多读者人生中的流金岁月。


     
这次展览中许多名家的珍贵原作得以与观众见面,其中女画家王叔晖的《西厢记》作品,就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观看;这套创作于1954年的作品在1963年全国第一届连环画创作评奖中获得一等奖。







王叔晖《西厢记》


   
 
全套《西厢记》连环画共
128图,张张都可以称为工笔人物画的精品,场景道具描绘细腻,人物表情和内心刻画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套作品不愧为载入中国美术史的佳作。但是十年浩劫中这套作品被判定为“毒草”,118幅绘画原稿被销毁,观众在展厅看到的是唯一保存至今的最后10幅原作画稿,可谓弥足珍贵,引起观众围观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一件重磅作品,当属中国连环画界泰斗级人物刘继卣于1956年创作的《闹天宫》组画。作者运用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的方法,通过线描、造型、设色等步骤,经过一遍一遍的晕染,几十遍的循环反复后才能看到最后的效果。












刘继卣于1956年创作的《闹天宫》组画


   
 
整套作品仅
8幅,却前后画了几年时间,但最终也使得《闹天宫》这套作品,成为了中国连环画历史上的传世经典,刘继卣也成为了连环画界当之无愧的大师。


 
 当然在这个展厅中,我们还能看到感动过几代人的,由丁斌曾、韩和平创作于1957年的《铁道游击队》,作品运用白描手法,采取传统绘画多点透视的方法,创造出独特的表现形式,影响了包括连坛大家贺友直在内许多创作者的创作风格。








丁斌曾、韩和平创作于1957年的《铁道游击队》


     
 根据明小说和清代剧本创作的《李逵闹东京》和《桃花扇》都是绢本工笔设色连环画,作者分别是卜考怀于1954年和任率英于1956年创作的。两位连环画名家虽然在创作手法上和题材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根据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人物,两位作者的作品呈现出一动一静鲜明的画面效果;不能不使人赞叹两位作者对笔墨技巧运用的得心应手,以及对人物理解和刻画的细致入微。








 任率英于1956年创作的《桃花扇》


     
60年代这个时间板块里,也有几幅极有特色的作品呈现。首先是1964年由汪观清创作的水墨设色作品《红日》。由丁斌曾、王仲清于1964年创作的《芦荡火种》。董辰生1969年创作的水彩连环画《黄继光》。





丁斌曾、王仲清《芦荡火种》








董辰生《黄继光》




(待续未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