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o.678 唐晓峰 | 司马迁如何划分天下

 黄埔N期 2018-02-01






作者简介:唐晓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历史地理学家。1972-1975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毕业后到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工作。1978年复入北京大学,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之后留校工作。1986年秋赴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地理系留学,1994年获博士学位。1995年返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城市历史地理、中国先秦历史地理、地理学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讲授《地理学思想史》、《中外城市建设史》等课程。著有《人文地理随笔》《文化地理学释义》等。



  司马迁的行政区划  

司马迁为了写历史,跑了许多路,他对于天下大势,可以说有直接的观察。在这些观察中,包含地理区域识别,他把自己对于区域的见解写在了《史记》里。


司马迁最有名的区域分划见解,是《货殖列传》中所写的四大经济区。《货殖列传》这篇文字是写经济的,因为包含了很好的经济分区思想,也可以说是写经济地理的。



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提出了四大经济区:山西、山东、江南、龙门—碣石以北。这里的山西、山东不是今天的山西省、山东省,而是以河南的崤山为界所区分的东、西两大区。


原文是这样的:


“ 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多楠、梓、姜、桂、金、锡、连、丹砂、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


在对这四大经济区的描述中,开列了各地具有商业价值的物产。在这些物产中,有些是比较稀罕的物品,但有些是基本的、大宗的东西,这些最能代表区域的特点,像山西的木材,山东的鱼盐,江南的金锡,龙门、碣石以北的马牛羊等。



山西,包括关中盆地和黄土高原,那里是传统的木材产区。山东,濒临大海,鱼盐之利在商代就已经显现出来。江南,大多是南方物产,但铜矿、锡矿是早已闻名的重要资源。龙门、碣石以北,是畜牧业的世界,那里有良马、筋角。


在这个分区格局中,人们最称赞的是对最后一个区的识别,这个识别需要特别的眼光。注意一下分区的界限,可以看出,前面三个区的划定,都是依照山川格局,山西、山东、江南,都有现成的自然界线。但是龙门、碣石以北,却不是现成的自然界线。看一下地图,龙门与碣石是两个点,两点连一线,这是一条绵长的人文地理分区大界线,在这条线的中间部分,乃是横截太行山脉。自然的格局被斩断,而人文的格局呈现出来。这就是司马迁的高明之处。


我们看地图,有些河流山脉会构成一条界线,分割出不同的地理区域。比如长江,分出江南江北,再如阴山,分割农耕与游牧地区,更有意思的是四川盆地,是由四面的群山所环绕着,在地形图上,中间的绿色平原十分醒目,样子真像一个大脸盆。



但是用深刻一些的人文地理眼光看问题,仅仅依赖自然的山川走向来认识区域,就太简单了一些。有些人文地理现象的界限,并不是由一条河或者一条山系确定的,要找出这样的界线,就不能只靠眼睛,还要靠脑子。


在中国的辽阔疆域中,有些人文地理界线是很绵长的,这是大地域社会的特征。在把握中国地理知识的时候,眼光小了不行,一定要有宏远的视野。


我们都听说过“胡焕庸线”,这是地理学家胡焕庸在20世纪30年代,经过细致的考察与研究,在中国大地上画出的一条人口分界线。它从黑龙江的瑷珲到云南的腾冲,是从东北斜向西南的一条大界线。界线两边的人口密度极不平衡。这条线,翻山越岭,跨过高山大河,径直延伸。它为什么没有遵循山川格局?因为影响这个线路的不仅仅是地表的山河形态,还有天上的气候和地上复杂的社会历史。



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所提出的经济分区的见解,为我们认识那个历史时代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我们一般讲的经济是社会的基础,绝不是指一些简单的经济数字,它还包括经济发展的格局。格局,就是区域地理关系。


司马迁在四大经济区的内部,还区分了许多次一级的中小区域,例如:关中、三晋、巴蜀、三河、中山、西楚、东楚、南楚等等。这些区域既有经济特点,也有文化风俗特点,司马迁的描述十分生动,读起来,就仿佛身临其境。(司马迁关于文化风俗的分区,我们后面要讲。)


司马迁为什么要把经济区域,还有经济人物,讲述得如此详细呢?他说:“请略道当世千里之中,贤人所以富者,令后世得以观择焉。”意思是:我把当代千里大地上的人们致富的原委大致讲一讲,好让以后的人们能够做正确的观察与选择。

唐晓峰:《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