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叫浠水县?浠这个字是怎么来的?

 qweasdzxcrty 2018-02-01

浠水县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原名希水县,因纵贯境内的希水而得名,希水于公元520年改称浠水,故为浠水县。

浠水(希水)历史源远流长,已知最早有记载的可至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蕲水》:“水首受 希水 枝津,西南流,历蕲山 ,出蛮中,故以此蛮为五水蛮 。”《南史·夷貊传下》:“ 西阳有巴水、蕲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谓之五水蛮 。”

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在蕲阳县西部希河之西置希水县,蕲河西至希河东置蕲水县,以南临蕲水得名。

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改“希”为“浠”,“浠”字自此始。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因浠河两岸多生兰草,浠水县改为兰溪县,迁县治于兰溪。废罗田县,其属地划入兰溪县,废蕲水县,并入蕲春县(621-1093年四百多年间罗田属于兰溪管辖)。天宝元年(742年),改兰溪县置蕲水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时任湖北省府委员兼民政厅长孔庚(1873-1950年)提议改蕲水县名为“浠水县”,以浠水纵贯县境,而蕲水(亦名蕲河)干流则流经蕲春县,仅三条支流经过浠水县境,似乎有名不正之嫌。1933年蕲水县正式复名浠水县。

时间线:

公元448年,希水县和蕲水县同时设立,希水县以南临希水得名,蕲水县以南临蕲水得名。

公元520年,希水改称浠水,“浠”字出现,比“汉”字出现时间要早一千多年

公元621年,浠水县治移至兰溪,改名兰溪县,罗田县并入兰溪县,浠水河以南蕲水县并入蕲春县

公元742年,改兰溪县为蕲水县,统领浠水河南北

公元1933年,蕲水县复名浠水县

附清泉镇历史:南北朝时,浠水置县之始,以此地为县治。唐贞元六年(632)于县东北二里建寺,凿井得泉,泉清冽,故名清泉寺。清代分设南北两镇,南称丽文镇,北称拱辰镇。民国年间两镇合一,各取一字改名丽拱镇。抗日战争胜利后仍名丽拱镇,后名清泉镇。1949年12月更名城关镇,1984年复名清泉镇。

古浠水县和蕲水县的关系:

古希水县一分为二同时成立浠水县和蕲水县,以浠水为分界(希水县北至巴水,横跨希水,南至蕲水)。很长一段时间内(公元448-公元742)浠水以北和浠水以南隔水而治,直到公元742年兰溪县改为蕲水县,统领浠水河南北,古蕲水县的管辖范围才与现浠水县范围大体一致。

浠水县有多少年历史?

最早可追溯到公元448年设立的希水县,

公元520年更名浠水县,有一千多年历史。

为什么要改名蕲水县要改为浠水县?

“浠”字不是孔庚造的字,无论县名怎么变,浠水河一直是浠水,从有记载的南北朝一直沿用至今。最初蕲水县得名于南临蕲水,但是由于历史变革(尤其是公元742年设置蕲水县所划范围)、河流改道等诸多原因,后来蕲水并不经过蕲水县而是蕲春县,原蕲水县(现浠水县)境内最大干流为浠水,故更名为浠水县。

“浠水县原名蕲水县,为避免与蕲春县县名相混,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改为浠水县。”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浠水县得名于境内最大干流浠水,浠水原名希水,最早在南北朝时期设立希水县,后更名浠水县。

浠这个字是怎么来的?

现浠水县最大干流原名希水,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改“希水”为“浠水”,希水县改名浠水县,“浠”字出现,比“汉”字出现时间要早一千多年。

为什么叫清泉镇?

清泉镇得名于清泉寺,清泉寺历史远远悠久于清泉镇,清泉寺建于唐朝(公元632年),清泉镇的名字在抗战胜利后才出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