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师读书少不是坏事(吴宾)

 江山携手 2018-02-01

344@老师读书少不是坏事(吴宾)
老师读书少,或许不是坏事

(威海三中 吴宾)

教师是知识分子的群体,很多人认为教师就应该手不释卷地读书,书读得越多越好。可现实中,很多老师的读书量并不大,所以有些人就跳出来对老师读书少进行批评。于是,很多原本在学校里教学成绩很优秀,被学生喜爱,被领导认可的老师,无缘无故因为读书少被“砖家”狠狠的批评了一通。有些所谓的“砖家”不但信口开河,而且说话不负责任,仗着自己的名气、仗着有一点影响力,对一线老师读书少的问题说三道四、指手画脚,这是我们教育悲哀。

我没有见过,更没有听说过,有哪位老师仅仅因为读书少,而被家长投诉,或者被学校辞退的。只要老师教书教得好,学生、家长都很喜欢,这个老师就是一个优秀的老师。但是,我倒是听说有一些老师因为读书多耽误了教学而被家长投诉的。中小学老师日常工作是非常繁重的,老师闲暇时间很少。有的老师下班回到家里,脑子里还想着怎么把自己的课上好、把学生教育好,并且尽量的早些休息,好让自己第二天有充足的精力和体力上课、工作。于是,读书的时间很少。

但是,一些读书多的老师,为了让自己达到一定的读书量,下班回家读书到深夜,第二天上班、上课无精打采。有的老师甚至在上班的时间进行自己的阅读,结果导致了课备得不好,从而也没有把课上好。中小学老师都知道,老师的授课内容受《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等的限制,并不是老师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因为某些老师读书太多,没有把课备好,他们竟然讲一些与本节课内容无关的东西,讲一些他们读书读来的东西。最终结果,教学成绩在整个学校倒数第一。

学生到学校的主要目的是读书、学习,考大学,成绩不好肯定是考不上大学的。无奈之下,家长们就联合起来投诉老师。家长们把事情闹到教育局和媒体那里,学校也不能坐视不管。轻则对这个老师提出警告,令其限期整改,重则直接调离教师工作岗位。有的老师已经被评为“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但这也丝毫不会得到家长的同情。读书主要是老师个人的小事情,而教学成绩则是影响到全班同学未来的大事情。只要你这个老师教学成绩不好,哪怕你读书再多,再有名气,也不会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对于老师而言,读书的数量要量力而行,不是读得越多了越好。如果老师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可以多读一些书。如果教学工作已经让自己身心疲惫,可以选择少读书。有的老师教学工作没有做好,还在工作的时间大量读书,这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老师的这个过错比读书少的过错大得多。而且,我也觉得读书少也算不上有过错。

读书分为两种,一种是狭义的读书,另一种是广义的读书。狭义的读书指的是对正式出版书籍的阅读,这也是大多人认为的读书。而广义的读书不仅仅是正式出版书籍的阅读,而是泛指一切阅读,例如阅读博客、阅读微信、阅读杂志和报纸、浏览网页、收看新闻等等。广义的阅读可以随时随地,灵活性很大,比较方便。

书籍的编写、出版,以及被大家认可,需要很长的过程。一本大家公认的好书,到了老师们的手里,至少也是原作者几年前的工作经验、感悟的总结。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变化得很快。老师阅读着作者几年前总结的工作方法,很难完全符合现在教育的实际情况。老师若完全相信书籍,肯定不能让工作做的尽善尽美。

倒是一些杂志和报纸、知名博客、微信平台等发布的文章,时效性很强,对老师的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可我们有很多老师迷信公开出版的书籍,也迷信书籍的作者,而对杂志、报纸、博客、微信等方式发布的文章不屑一顾,这就导致了这些老师与时代的隔膜和偏差。

过时的东西明明是错误的,现在的东西明明是正确的,可我们有很多老师很可爱,工作起来处处使用书籍中的方法,结果让自己的工作磕磕绊绊。因为书籍的东西可能已经过时了,也可能不符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而那些老师却在生搬硬套。他们不觉得自己错了,反而觉得别人都错了。每当遇到自己的教学成绩差的时候,他们还觉得很委屈。竟然理直气壮地说自己的素质教育,而说那些教学成绩优秀的老师是应试教育。

其实根本不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问题,而是因为这个老师读书太多而与时代脱节,读书太多而没有好好研究教学,读书太多而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这类老师因为读书太多,而觉得高人一等。教学成绩不好不但不去反思,还去千方百计的为自己辩解。他们最终的结局是被调离教师岗位,去做一些辅助工作,甚至是下岗。一个老师如果因为读书读得太多,影响了教学成绩,最终失去了教师工作岗位,那么,或许我们就该反思一下,或许从一开始,老师就不应该读那么多书。

我是读书不多的老师,但很多老师从我发表文章的数量推测,我应该读了很多书。而实际上,作为高中一线教师,我读书时间并不多。近五年来,我有三年都在教高三。正常的工作之外,很少有读书的时间。

我每次外出讲座,使用的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例,而不是拼凑了某些书籍中的例子。所以我的讲座每次对老师而言都有相当大的震撼力和吸引力。书中的例子不是我的亲身经历,我没有感觉,讲起来味同嚼蜡,老师们听起来也将信将疑。或许,书中的一些例子本身就是杜撰的,用这样的例子作为讲座的内容,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讲座的间隙,一些老师向我请教讲演的秘诀,他们以为那么精彩的演讲背后,一定是得到哪本书的指点。可每一次,我都实实在在的告诉他们,我演讲的道理和案例,都来自于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所想所思和亲身经历。

由于读书时间少,所以书的选择很重要。我看的比较多的是与教育相关的科学类的书籍或者工具书,例如《基于脑的学习》、《大脑使用手册》、《讲授学》、《课堂密码》等。这类书籍大多枯燥无味,但是对我的工作有实际意义的帮助。我也读一些国学类的书籍,虽然这类书籍内容少,但字字句句令人深思。我经常拿国学中一些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效果也非常好。

有几类书,我有意识地不去阅读。某些老师为了评职称或者为了作为退休前的纪念,自费出了一本书。这类书籍大多是作者东拼西凑而来,对我们的工作没有多大指导意义。还有一类书,是为某个名校歌功颂德。我读过这类书,完全是这个学校请一个有名的人写一本书为这个学校宣传。书的内容处处是对这个学校的褒奖赞扬,并且对这学校的不足之处进行美化和粉饰。我读了这样的书,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一个教育大家,一辈子能完成的几本书,也难能可贵。可是,现在有些教育名家,一年能出好几本书。这种为了经济利益而被“拔苗助长”而来的书籍,质量能有保障吗?

我们很多老师对于书籍的好坏没有可靠地评价标准,只凭感觉来判断书的好坏。一本书读起来觉得有意思、有道理、有新意,就觉得这本书是本好书。读书不慎如同交友不慎,书给自己带来的不好的影响,自己竟一无所知。

我们有很多老师读书时带着很强的功利色彩,对书籍没有很好的分辨和选择,幻想着通过延长读书时间和增大自己的阅读量,让自己在工作中出类拔萃,可多数老师事与愿违,因为读书过多让自己的工作步履维艰,甚至戛然而止。

老师们,让我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来精挑细选一些质量上乘的图书来阅读,来拓宽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境界,提高自己的品德。切莫在读书的过程中盲目追求数量,读了大量不好的书,毁了自己的前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