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下关曾是壮怀激烈的古战场 A12

 闻诗人 2018-02-01

老下关曾是壮怀激烈的古战场

2018年02月01日   A12                          稿件来源:金陵晚报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来,南京城无论是城市规模还是城市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随着南京城市化的建设进程和城区区位调整和撤并,许多城乡的老地名逐渐从南京人的眼里渐行渐远。如原来的下关区,历史上曾经是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之一,下关也曾作为壮怀激烈的古战场,为朱元璋定都南京打赢了关键性的一仗。

  “下关”与“上关”

  下关位于南京城的西北方向,其实下关这个名字的历史并不是很早。东吴时这里的江段原名叫北江。直到晋朝琅琊王司马睿从这里南下渡江,后登上龙位,所以改北江为“龙江”以纪念他南渡成功,最终建立了东晋政权。
  下关名字的来历与上新河密切相关,上新河位于南京西南面,是古代南京的商业重镇。它隔夹江与江心洲相望。这里是南京较早由朝廷设立税关的地方。关于“上关”和“下关”,南京的志书上说法不一。如清朝《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说:“上新河明初开,俗曰上河。清初置龙江关于此,一曰上关。市廛辐辏,商贾萃止,竹木油麻,蔽江而下,成沿江重镇。”明代南至川、广、闽、越,北到燕、齐、汴等地的货物、商贾,都聚集于上新河。正好说明,朝廷的税关正是因此地商业繁华而设。

  “龙湾”战场今安在?

  下关的历史从明朝再往前回溯,宋代时这里地名已将“龙江”改为“龙湾”。元代时,这里又被称为“龙湾市”,当然这里的“市”并非当代城市建置市的意义,而是相当于“集市”或“市场”的含义。说明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商业贸易的集散地。不过,在明朝时这里还发生过一场壮怀激烈的“龙湾战役”留传青史。
  龙湾之战是元末农民军朱元璋部和陈友谅部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一次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当时朱元璋的兵力大约10万,他的水师实力更是只有陈友谅的十分之一,而陈友谅的兵力至少有30万之多。而且拥有先进的战舰如“混江龙”、“撞倒山”等百余艘巨舰和数百条小艇。从兵力对比来说朱元璋肯定是处于下风。
  1360年(元至正二十年)夏天,朱元璋和陈友谅在应天府的龙湾镇一带展开的史称“龙湾战役”。这场战役中,朱元璋采用了谋士刘基多个计策,如以假乱真,诱敌深入等,让陈友谅的老朋友康茂才写信设计引诱陈友谅进入位于上新河“虎口城”的包围圈中,然后围而歼之。
  最终朱元璋的军队以少胜多,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陈友谅。并在此战之后一举收复了被陈友谅占领的许多城池,此战正是朱、陈两大政权对抗的转折点。朱元璋的势力后来逐渐赶上乃至超过陈友谅,改变了朱元璋被动挨打的局面为以后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中打败并杀死了陈友谅,建立大明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龙湾”地名的来历还应当与下关地区所处的地形有关。因为,长江到了扬子江这一带时,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大湾像一条龙的脊背。在古代时这里江水的位置偏东南,也就是说当年江水的位置是沿着狮子山的山脚流淌的,而元代以前的绣球山下及下关的三所村、四所村五所村等地势低洼长满芦苇,上千年来就是长江的浸漫滩涂地。如史料记载:吴太元元年(公元251年)的农历八月,下关地区“江涛涌溢,平地水深八尺”。以至于后来朱元璋亲自参与设计的明城墙为什么会在下关这里围着狮子山的走向形成一个大拇指的形状,就是考虑到下关江水位置而设计的。笔者认为这里正是朱元璋当年为陈友谅选定的一个“水战大口袋”,这里也就是著名的“龙湾战役”的古战场之一。

  为何城堡了无踪影

  据说朱元璋龙湾之战前夕在南京江边建造了两座小城堡,一座是“虎口城”,一座是“龙湾城”。当年,陈友谅率军东下,一路攻城掠地,很快就将威胁朱元璋的政治中心应天府(南京)。面对强敌,朱元璋从容部署,加固城防,并且在南京城西,以最快的速度建造了两座城堡,一座在南即上新河附近; 一座在北即仪凤门附近。
  关于“虎口城”的位置,史书有明确的记载。正如《同治上江两县志》所说:“太祖命赵德胜跨河筑虎口城。”这里的河即上新河,建“虎口城”正是为了防止陈友谅的舰队进入内河。
  但另一个“龙湾城”的城堡到底在哪里?史料则语焉不详。不过,有一种通行的说法是“龙湾城”就建在现在仪凤门外的位置。但是具体是哪里也没有准确的定位。笔者通过对仪凤门外地形的调查了解,发现这一带当年全是江水浸漫的洼地,只有仪凤门左手边的绣球山为海拔三四十米的高度,算是狮子山下唯一的一个制高点。它就像狮子脚下的一只皮球一样意为“狮子绣球”,所以后来民国时在绣球山下所建公园,因而得名“绣球公园”。另外它距离后来建的明城墙也只有五六十米。所以笔者推测唯有绣球公园里的绣球山最有可能是龙湾城的建造地点。至今在公园的小石山上还有一些有关龙湾战役的传说和遗迹。
  还有专家认为当年建城堡的目的就是为了后来大规模建造明城墙。笔者认为时间不对也不合常理,龙湾战役是1360年发生的,两座小城堡也是1360年建造的,这两座城基本是在很短时间之内建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备战陈友谅的水师大军。而明城墙最早是从1366年才开始建造,不可能在六年前,朱元璋就想着为今后建明城墙练练手?显然这两座小城堡的修建与后来大建明城墙无半毛钱关系。
  另外还有不少历史学者和专家想努力寻找这两座小城堡的历史遗迹,最终一无所获。至于这两座城为什么会很快就消失,笔者认为,这种作为临时作战修葺的城堡,不会是采用砖石结构的永久性建筑,一是时间来不及,二是不经济,因为正在打天下的朱元璋不可能拿出更多的人力物力来建造一个永久性的建筑。这两个城堡所用材料,极可能就是竹木结构的城堡,它同样可以御敌。所以它建得快,拆得也快,也就不会在地面上留下什么遗迹。 黄明生
  参考资料:《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万历上元县志》《大清一统志》《同治上江两县志》《明史·列传第十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