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勒死5年级儿子后跳楼:有多少爱,最后都变成了杀人魔鬼?

 龙叔文馆 2018-02-01


01

我其实一直在想,会不会有一天,

我会因为分数而死。果然……


1月27日,福建福州。

一个五年级的男孩在这次期末考试中,

语文考了89分,数学考了98分,英语考了97分。

老师说是不错的成绩,

即便是最低的语文成绩,

也是班级前几名。

可男孩还是有点不安,

他知道这个成绩,

并不能让此刻在家等着成绩的母亲高兴,

而这就意味着这个寒假,

陪伴他的依旧是上不完的补习班。

因为在那个家里,在母亲的心里,

自己永远不能和这些数字相提并论。


惴惴不安的男孩回到家后,

母亲果然二话不说就是一阵指责,

然后就开始安排接下去的补习课程。

男孩心里积攒了所有的委屈,

在得知好不容易的假期又没了时,彻底爆发了。

“这次成绩不差,老师同学都夸奖,

为什么你就不能夸我一下呢?

凭什么我还要补习呢?”

“如果换做其他父母,他们一定很满意。”

他不要上补习班了,坚决不要!

这让望子成龙的母亲不能接受了。

急切的母亲突然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失望:

那个寄予了殷勤希望的孩子,

居然敢为了“偷懒”和自己吵架,

居然敢如此不懂事,不争气,

居然如此不识好歹!

崩溃愤怒的她急红了眼,

拿起桌上的手机充电器的线,

就往孩子脖子上绕去,

然后狠狠地勒紧,勒紧,

直到孩子再也挣扎不动了。

然后,亲手杀死自己全部希望的她,

在多次割腕自杀未遂后,

毅然从13楼跳下,

当场死亡。

一个家,转瞬之间,

就这样没了。

果然,因为成绩,

他被杀死了。


这一天,全国都在下雪,

离过年还有19天。

可对于这个孩子而言,

这一个稍微有点迟的新年,

再也无法悄然走近他了。



02

为什么杀了她?

因为我觉得她活着,爸爸就会杀了我。


有人说:

“冲动是魔鬼。”

“家长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的。”

真的,只是情绪杀死了孩子吗?

那个匆匆离世的孩子,

那个绝望自杀的母亲,

真的只是死于一场情绪崩溃吗?


七年前,一个大三学生在发现自己撞到人后,

不是选择把伤者送去医院,不是选择驾车逃逸,

而是慌张地拿起尖刀,在无法阻止的颤栗下,

狠狠刺进伤者的身体。

在连刺六刀后,才踉踉跄跄地开车逃离那一地鲜血。

这就是那时震惊全国的药家鑫事件

鲜少有人能理解这个少年的做法,

这个在众人眼里品学兼优的少年,

居然会用如此残忍的方法

处理一场纯属意外的交通事故。

为什么非要置人于死地呢?

难道只是因为她不小心出现在了他的车轮下?

他说:“这事让我爸爸知道了,

就会无休止地罚我。”

他说:“让她活着,我就会不好过。”

他说这是他唯一的选择。

三岁开始学琴,不好好学琴就会被关禁闭,

不听话就得关在屋子里反思错误,

一面是大棒,一面是蛋糕与奶酪,

只要好好学习,不犯错误,

就能得到父母欣慰的宠爱。

在这样长大的少年眼里,

撞人的意外,

是一个会被父亲狠狠教训的大错误。

在那一刻,脑海浮现的父亲的责罚,

早已盖过了这个素不相识的生命,

他必须要掩盖这个“错误”,

只有这样,父亲那才能相安无事。


案件最后的结局是:

这个少年被判了死刑。

在要被执行死刑前,

他想要捐出自己的眼角,

父亲却说:

“你带着你的罪恶走吧。

万一别人用了你的器官做什么坏事了,

又该来骂我们,连累我们了。”

他被父亲剥脱了最后的一点救赎。


这个为了掩盖错误而杀人的少年,

和那个因为成绩被母亲情绪失控勒死的男孩一样,

都是只能铆足劲了优秀才能得到父母笑容的孩子,

都是不被允许犯错的孩子。



03

是不是只有我足够完美,

才会有资格被喜欢。


“惯子如杀子,溺爱出逆子”,

这句话带来的恐慌,

曾经贯穿一代人的成长。

无数家长将它不断放大,

然后作为自己的育儿座右铭,

一旦孩子犯了错,

一旦觉得孩子学习有点懈怠,

不由分说的,

或说教、或责骂、或棍棒,

一定要让孩子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可对于那些不被允许犯错、

一犯错就只会得到棍棒和责骂的孩子而言,

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叉腰挺胸的父母,

是世上最可怕的制裁者。


一个温柔的姑娘说:

小时候,有一次穿着裙子出去玩的时候,

跑得太欢摔倒了。

第一时间是爬起来检查裙子有没有破了,

而不是检查那磨破得鲜血淋漓的膝盖。

那一刻,被打骂的恐惧早已盖住了火辣辣的伤疼。


一个失足少女说:

当懵懵懂懂被骗着发了裸照后,

当对方威胁要把裸照发给她们父母的时候,

她们就只能选择了顺从,

按着对方的要求去做更加没有尊严的事情。


一个因为犯了罪的青少年,

当听见刑警去联系父母时,

突然坐立难安,双脚不断摩擦地板;

而当得知父母不愿意见孩子时,

红着眼眶,一脸漠然:

“看吧,我就知道。”

……


看到了吗?对于这些孩子而言,

“告诉父母”简直是对于他们最残酷的刑罚。

那些曾经“为你好”的理由和言行,

都会变成孩子成人后无法疗愈的心伤。

用乔叶的祖母的一句话最为贴切:

“不用想,也忘不掉。

钉子进了墙,锈也锈到里头了。”

那些每一次不问缘由的振振有词的指责,

每一次不问对错的为他好的棍棒,

堂而皇之地毁掉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他们活得小心而自卑。

“只有我准备得充足,才可以往前一步。”

他们活得没有了自我。

“只有我足够完美,才会有资格被喜欢。”

他们会被封杀在一个永远不会完成的“未完成”状态,

“觉得自己是个还没‘调适完毕’的工程机,

问题一大堆,不敢把自己放上货架,

不敢舔着脸公开发售一个‘虽有缺点但是优点也不少’的产品。”


“为什么天使会说不出天堂的模样呢?

因为他离开天堂太久了,又不会死亡。

他永远年轻,天堂也永远遥远。”

那些不被允许犯错的孩子,

是早已远离天堂的天使,

他们明白天堂是什么样的,

但他们忘却了回去的路。



04

妈妈你看见我的时候

心里是不是长出一个花园?


《饮食男女》里朱师傅说的:

“人生不能像做菜,

把所有的料准备好了再下锅。

非要等“齐备”了才开工,

可能永远也等不到那一天。 ”

我们不必因畏惧不可预知的失败风险,

而为孩子丈量好每一步的距离,

但我们应该去告诉孩子我们一直在你身后;

我们不必因恐惧世界太复杂,

而急急忙忙地将孩子放置在狂风暴雨中,

但我们应该牵着孩子一同去看看世界的样子;

不必因畏惧孩子人生路上可能的污点,

而用棍棒责骂让孩子记住每一次错误,

但我们应该去告诉孩子爱和责任。



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努力前行,

但不要让“努力前行”成为孩子人生唯一的指令。

伯利克里在雅典阵亡将士的葬礼上演说到:

“我们不花费时间来训练自己忍受那些未到来的痛苦,

但是当我们真的遇到痛苦的时候,

我们表现出我们自己

和那些经常受到严格训练的人一样勇敢。”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

比克服困难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克服困难的动机。

与其站在孩子的对立面,

一味粗鲁地呵斥、大声地教训、

自以为是地责备,甚至罚站抽鞭,

不如站在孩子身旁,

和孩子一起成长,

让孩子在任何时候都相信:

父母是他最坚实的依靠。

让孩子可以和你说:

“妈妈你看见我的时候

心里是不是长出一个花园?”

而那亮晶晶的眼睛里,

全是“我就知道”的相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