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28元,深圳12岁女孩被母亲打死”:在你动手前,千万别忘了这4件事

 yxzxyz15 2020-12-05

前两天,深圳龙岗法院披露了一起案件。

一名12岁的女孩,失血性休克死亡。

而凶手不是别人,正是她的母亲。

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这起悲剧的起因,居然只是因为28元钱。

你能想象吗?

仅仅只是怀疑,母亲就采取暴力管教:

“让女儿趴在卧室的床上,用按摩板多次击打,大小腿后侧、手掌心等部位”。

2个小时后,女儿就不行了,送到医院已为时已晚。

无论此时母亲多后悔,也于事无补,女儿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2岁。

这样的悲剧本来可以避免吗?

当然可以,就像主持人汪涵说的那句:

“父母的双手是用来拥抱孩子的,而不是用来打孩子的。”

可是,真的都能做到吗?

1、

不是每对父母都那么合格

不是每个孩子都那么幸运

今年8月19日,陕西宝鸡金陵湾小区,一名2岁男童惨遭抱摔后身亡。

凶手是他的亲生父亲刘某。

两年前,60岁的刘某和女友,未婚先育,同居后很快生了儿子。

老来得子的幸福还没回味多久,两人就经常因为儿子发生争吵。

案发那天,一身酒气的刘某回到家,又和女友吵了起来。

两人都提出了分手,但是都不想要孩子。

就在这时,房间里传出了儿子的哭叫声。

不知是蓄谋已久,还是借着酒劲,刘某抓起儿子的两条腿,高高举过头顶。

然后最残忍的一幕出现了:

他用力将儿子摔向沙发。

当孩子从沙发滚落在地上后,他依然没有停手。

他抱起自己的亲身骨肉,摔了第二次。

……

今年9月17日,湖北武汉,一名初三男生在学校跳楼身亡。

因为在教室内打扑克牌,他和另外2名男生被老师请来了家长。

根据监控显示,男生母亲气冲冲地赶来学校,在楼道里就给了儿子两记耳光。

随后,母亲又掐住了儿子的脖子,狠狠地戳儿子的头,然后她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就在母亲离开后的2分钟内,男孩靠着墙,手足无措。

他几次望向母亲离开的方向,可是母亲没有再出现,突然他看了一眼身后。

然后他没有丝毫犹豫,一个跨步,人就从5楼跳了下去。

……

还记得上海那个从高架桥跳下去的17岁男生吗?

还记得四川那个被亲身父亲从6楼扔下的1岁幼童吗?

还记得海南万宁那个被亲身父亲活活打死的6岁女孩吗?

……

这样的事还少吗?

哎。

这些惨剧的责任在谁呢?

如果这些孩子现在还活着,我们或许还能站在父母的立场,替他们做一些辩护。

可是孩子们都已经不在了,我们怎么还能忍心将污水泼向他们。

特别喜欢@搔首弄姿的兔兔子说的一段话:

“每次老公说,我儿子是在几十亿个小蝌蚪里游得最快、最努力的那个,我就想哭。那么小小的一个,那么努力,拼尽全力地游向我,我凭什么不爱他。”

是啊。

既然生下来,凭什么不爱他?

既然爱他,又怎么忍心打他?

2、

家庭教育的本质,

是孩子对父母三观的复刻

知乎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音乐家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女也在音乐上有所成就。

于是,他们从小就对儿女进行了残酷的“棍棒教育”。

如果,母亲发现儿子没有专心在乐器练习上,就会暴打儿子一顿。

这样的教育成功了吗?

成功了一半。

儿子在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逼迫下,弹得一手好钢琴。

可是上大学离开父母身边后,他拒绝弹钢琴,还说这辈子再也不想碰钢琴了。

女儿倒是一直从事音乐领域。

可是她与父母已经断绝了来往,因为她无法压抑对父母的恨,那种棍棒教育下精神压迫,至今影响着她。

这从来不是个例,而“棍棒底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才子”,这些观念在中国父母的心里早已根深蒂固:

心理学家班杜拉曾主导过一个实验,名叫“波比娃娃”。

48名儿童参与实验,班杜拉将他们分成两组。

一组的儿童接触到的成人充满了攻击性,他们用各种方式攻击“波比娃娃”,持续10分钟。

另一组儿童接触的成人比较温和,他们和24名儿童在实验室内玩玩具或搭拼图。

之后,所有的儿童会被带到一个大房间,房间里摆满了吸引孩子们的玩具。

但是不久之后,会告诉儿童们,这些玩具你们不可以碰,以此激发他们的挫败感,从而产生愤怒的情绪。

然后,他们被带到另一个大房间里,里面摆放了“波比娃娃”,在这里所有儿童将呆满20分钟。

最后这项实验得出了惊人的发现:

一开始呆在攻击性房间的儿童们,每人平均有38次模仿了成人的身体攻击行为,而另一组的儿童只有1.5次。

(图片来源:A.Bandur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就像李玫瑾教授说得:

成人的犯罪行为,倒退到他的童年,都能找到原因,孩子的问题,都是大人造成的。

那些经常被父母打的孩子,未来更可能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想起《奇葩说》陈铭说的那句:

家庭教育的本质,就是孩子对父母三观的复刻。

你打孩子,当然也会被孩子复刻。

3、

一个不被允许犯错的孩子,

是无法成长的

有个大学毕业生去一家互联网公司应聘。

几轮面试下来,他都对答如流,学历、基础知识、业务能力、对行业的热爱,都打动了面试官们。

可是他却倒在了最后一面上。

部门总监问他,你在平时项目中犯过哪些错?

他说,自己从未犯过错。

就因为这句话,他被这家公司淘汰了。

他十分不解,问HR要到了部门总监的电话。

总监告诉他,从错误中学到的东西才最深刻,你说你没犯过错,这比犯过很多错更可怕。

成人如此,孩子也是。

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会犯错,错误是孩子人生的必经之路。

曾看过这样一部短片,名叫《鹬》。

鹬属于一种鸟类,它生活在海边。

一开始小鹬每天都呆在窝周围,等待着鹬妈妈来喂食。

直到有一天,鹬妈妈故意没带食物,那天开始小鹬必须自己出去找吃的。

可小鹬刚走到海滩,一个海浪就打了过来。

面对海浪和未知的一切,小鹬很恐惧,试了很多次,都无功而返。

每次浪一来它就跑,根本没机会觅食,浑身上下都被打湿了。

可它没有选择放弃,终于它通过观察找到了方法:

当浪打过来时,它把自己插在沙子里,等浪走了,再出来觅食。

经过不断的尝试,小鹬终于从起初的狼狈,变成如今的游刃有余。

其实,我们和小鹬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一路害怕,一路犯错,这谁都无法避免。

但是,犯错从来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放大这个错误。

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曾说过:

“面对一个未成年人,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

而作为父母,我们必须积极引导,给孩子试错的机会。

唯有如此,孩子的思维才能有所历练,人生才有机会蜕变。

4、

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更听话,

而是为了让孩子更好

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曾说过一段话。

“当你想要判断一种教育方法是否有效时,就想想,多少年后,这种方法是否还有效。

而那些让你感受难受无力的教育方式,也多半是无用的。”

对待孩子,我们一定要有耐心,要有长线思维。

更何况,我们试想下,如果我们都对自己的孩子没耐心,那谁还会这么好心呢?

最后,将《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那段话送给大家: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

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