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核桃夹子 ♪ 倒数G.E.M. 邓紫棋 - 另一个童话3岁童模妞妞被成年女性一脚踹身上,一段15秒的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却没想到踹她的人是她的亲生母亲。 视频曝光10小时后,妞妞妈妈发布了一条道歉声明,再次“激起千层浪”。 道歉声明中有这样一句话:
有网友评论:“难道是至亲,就可以随便打骂吗?” @北冥有鱼其名大鱼:“他们会觉得驯服一个人跟驯服一条狗一样,不听话就打……” @葵阳饰小恬一语道破真相: “孩子就是这种父母的私有物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人,在她们的世界观里,从来没有孩子和父母平等的意识。” “孩子是我的,我怎么管教是我的事。” 最让人心疼的是,视频中妞妞既没有反抗,也没有哭闹,只捡起包包继续往前走,想必这样的打骂在妞妞生活中已经成为常态。 这样的“常态”,让人细思极恐。 “我生你出来有什么用啊” 2018年12月,在深圳一个普通家庭里,餐桌前一个女孩正安安静静做着作业,却突然被一个成年女子掐着脖子,往地上一摔。 女孩似乎已经习以为常,没哭没闹,站起来想继续回到桌边写作业。 但成年女子显然还不解气,抓起了角落里的扫帚对着女孩儿一顿猛抽。 与妞妞一样,被打女孩连闪躲的动作都没有,只默默缩回手,让扫帚抽在自己身上。 过了几天,相似的一幕再次上演,被打的依旧是那个女孩,只是打人者变成了一个成年男性。 先是一耳光,再是棍棒抽。 女孩一动不动接受施暴者的殴打,显然对这一切都习以为常。 用扫帚打她的人,是她的妈妈,狠狠抽她耳光的人,是她的爸爸。 这段3分钟的视频被曝光后,网友纷纷指责:这样的人不配做父母。 但女孩爸爸十分强硬地回应道:“我打自己女儿,关你什么事!” 在这样的父母眼里,孩子从来不是独立的个体,更像是自己的“附属品”或“复制品”。 心情好时亲亲抱抱,心情不好时随意打骂。 2018年1月,江苏一名叫小航的男孩,在短短5个小时内被打了5次,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不小心弄丢了妈妈的手机。 5小时后,小航被打到休克,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2019年3月,深圳一个13岁的孩子从楼顶一跃而下,只因寒假作业没做完,被爸爸打了一顿。 有数据显示,91%的5岁以下儿童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体罚,75%的2至4岁儿童遭受看护者的暴力管教,全球有11亿看护者认为体罚是管教的必要形式。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给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每5分钟就有一名儿童因遭受暴力行为死亡。 “棍棒底下出孝子”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打一顿就好了。 或许父母认为“小施惩戒”后孩子会变得“乖巧懂事”。 但是往往忽略了,暴力的管教方式不仅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严重的损伤,还极有可能引发强度更大的“暴力反击”。 12岁的吴兵刚上六年级,他家和很多农村家庭一样,父母外出打工,他和弟弟跟着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 吴兵学习不好,还经常逃课、抽烟喝酒、沉迷游戏。 外公外婆实在拿他没办法,吴兵妈妈只好辞掉工作回家照顾他。 看见曾经乖巧懂事的儿子成了这副模样,气不打一处来,只好动用“棍棒教育”。 吴兵的外公外婆也不阻拦,在他们眼里这样的孩子“不打不成器”。 这天,吴兵妈妈去村里吃酒席,带回了4包烟。 吴兵趁妈妈不留意,偷偷把烟抽完了,吴兵妈妈发现后又把吴兵打了一顿。 但这次回应吴兵妈妈的,是儿子手中的利刃。 12岁的少年,亲手将自己的母亲杀了。 “我错了……但是我杀的又不是别人,是我妈。” 这句从12岁孩子口中说出的话,令人毛骨悚然。 但冷静想想,这样一句冷血的话的背后,一定隐藏了千万句: “打人是不对的,但我打的又不是别人,是我儿子。” 也许这些例子在许多朋友眼中太过极端,在大多数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过顽皮的时候,也多多少少挨过一些打。 但是大部分父母都知道轻重,不会真的把自己的孩子打伤打残。 所以我们大部分人遭受的则是另一些看不见的,甚至无法言说的暴力。 比如语言暴力,情感绑架,打击式教育等。 据统计,每年约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语言暴力的伤害与欺凌。 “我都是为你好” 就在昨天(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上,一个17岁的少年跳桥自杀,身后紧跟着的人是他的母亲。整个事件发生经过不到5秒。 5秒前,母亲还在因为同学矛盾责骂儿子。 5秒后,天便塌了。 少年的妈妈万万没想到,只因为自己的一句话,便断送了儿子的性命。 17岁的年纪,人生才刚刚开始,却又草草结束了。 同样,这个家庭也遭受了不可逆的毁灭性打击。 或许有人会认为,现在的孩子抗压力太弱了,只因为父母的一句话便选择轻生。 但谁又知道,在成长的过程中,他每天会被否定、打击、责骂多少次呢? 也许最后这一句话,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曾经看过一封“万言信”,写信人是一个叫王猛的留美硕士,收信人则是他的父母。 这位学业有成、事业顺利的“别人家的孩子”,早在6年前就拉黑了父母的一切联系方式,12年间未曾回家过一次春节。 最后一次和爸妈交流,便是这一篇“万言信”,与他们断绝关系。 从信中我们不难发现,王猛的父母把最好的一切都给了他。 有人指责王猛,你都过着这么好的生活了,为什么还不知足? 从小到大,父母都把王猛视为自己的所有物一样严加管控,不允许他自己上下学,不允许他和班上同学做朋友,连他要穿什么衣服都要由妈妈亲自挑选。 王猛离开家后,父母也寻找一切关系试图“监视”儿子的生活。 王猛在接受采访中说:“他们只把我当成一个物件来操控,却忘记了我也是一个独立的人。” 除了控制之外,王猛爸妈还喜欢无理由责骂儿子。 因为剥不好鸡蛋,王猛被亲戚嘲笑,父母不但没有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儿子,反而把问题扩大化,责骂王猛为何连这种小事都做不好。 当王猛被同学欺负排挤时,父母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找欺负他的同学,也不是开解儿子,而是趁热打铁给他“上一课”。 “现在你知道外面世界的险恶了吧。” 言辞之间,全是成年人自以为是的傲慢。 一开始王猛还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每次都会被认为是不懂事的顶嘴。 于是,多次尝试后,他选择沉默。 王猛沉默了30多年,终于在34岁时爆发,他写了一封给父母的诀别信,从此再也没和父母联系过。 王猛最终出国留学,离开父母,选择了一条相对”温和“的道路。 也还有更多人一生都无法从这种“爱的操控”中解脱出来。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如今在一些高知家庭中,家长确实从来不打骂孩子,但是也不会主动鼓励和支持孩子。 《奇葩说》的选手马薇薇,凭借她犀利的言辞和独特的视角获得观众的青睐。 她性格强势,有不输给任何人的好胜心,被成为“奇葩女王”。 但就是这样一个强势的人,每次谈到她的父亲时都会落泪。 她生长在一个高知家庭,父母不会随便打骂过她,但是对她的要求极为严苛。 她在一次发言中说:“我小时候经历了频繁的搬家、转学,被同学排挤过,但是我的爸妈完全没有察觉到,可能他们知道了,但却没管。” 马薇薇一直想得到父母的认可,却一次次失败,每次她“小有成就”时,父母都会给她泼冷水:“你做得还不够好。” 每沟通一次,心便凉一分。 最后,她只能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我们本该是世界上最亲密的人,却最终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著名演员姜文也曾在一次访谈中说:“我永远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我妈满意。” ![]() 还记得去年,一个常春藤名校女博士,因为母亲的一句话便跳楼自杀。 母亲去美国探望她,却对她的现状百般挑剔。 女儿问她:“我究竟要怎么做才能让你满意?” 妈妈反问道:“你觉得自己做得够好吗?” 女儿转身从阳台跳下。 ![]() 有人说为人父母是最简单的职业,不用考试,也不用“持证上岗”。 所以我们承认,确实会有一些不负责任、不称职的父母存在。 但是大部分父母,一定是爱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幸福的。 王猛的父母肯定爱自己的儿子,否则也不会替他安排好一切。 马薇薇的爸爸一定也很爱女儿,否则也不会期待她做得更好。 吴兵的妈妈也是爱儿子的,否则也不会辞去工作,陪伴他成长。 但是他们都用错了方法。 演员马伊琍在一次采访中曾说,“我很感谢我的孩子,因为他让我经历了人生的第二次成长。” 董卿也说过:“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要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 家庭教育是一场模仿游戏,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你的暴力只会激起他的反抗,你的微笑却能让他学会善良。 真正优秀的父母,会选择和孩子一起成长。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的一段话,道破了家庭教育的真相:
孩子是一点点长大的,急不得。 为人父母,也请慢慢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