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业刊物应成为教师标配(刘波)

 江山携手 2018-02-01

  18@专业刊物应成为教师标配(刘波)

专业刊物应成为教师标配

宁波市镇海区教师进修学校 

  最近,笔者阅读了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的新著《给教师的5把钥匙》。作者在自序《做更好的自己》中提到,他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做的几件事中,第一就是订阅了当时所有与他所教学科有关的杂志。他认为通过阅读专业杂志,可以了解课程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品味名家的课堂实录和教学心得,把握当下学科教育的热点和难点,然后再思考自己该如何教,如何让学生获得更宽广的学科视野。

  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了另一位国内教育界的影响力人物——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数学特级教师任勇。我曾读过任勇的多本著作,也现场听过他的讲座,任勇也是订阅了所有能订阅到的数学专业刊物,这些专业刊物让他加快了成长的步伐,成为学科领域的佼佼者。

  常生龙和任勇都是从优秀的教师成长为优秀的校长,进而成为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教育行政官员。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曾撰文讲述专业刊物促进他专业成长的事例。他长期坚持订阅语文专业报刊,自1977年以来,他一直自费订阅《中学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 余映潮老师目前已退休,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的讲台上,被誉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常青树。

  可见,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上,专业刊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上述三位教育名家的成长并不是一步登天的,而且他们也并非毕业于名校。比如任勇最初毕业于地方师专,起点真的不算高,但他现在取得的专业成就连很多名牌师范大学的教师都自叹不如。可见,学习和使用专业刊物让他在从教伊始就站在较高的发展起点上。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专业刊物应包括学科专业刊物和综合教育类刊物。常生龙提出教师要“拔高一层看教育”,要实现这个目标,阅读综合教育类刊物是一条有效路径。

  从学校管理的层面来说,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必要的支持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订阅专业刊物,其实也应成为教师的一种专业自觉。

  学校应该尽量丰富阅览室的刊物种类,对于有些价格贵的、理论性强的刊物,应该由学校来订购。而价格适中、可读性强的刊物,教师自己应该乐于埋单。笔者曾经留意过中学教师刊物订阅情况,那些专业成长较快的教师,也往往是订阅刊物较为积极的。让笔者感到欣慰的是,每年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在学校制度的激励和氛围的影响下,都已形成了订阅专业刊物的习惯。

  笔者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走上工作岗位开始,就牵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科教育刊物,来助力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在工作的第二年,笔者就有一篇论文获得浙江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工作5年后,笔者有幸在《中国教育报》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全国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佳评选中,获得了“十佳作者”的称号。随后,笔者走上了“学科阅读”和“开放阅读”并举的道路,进一步加快了成长的步伐,先后出版了3本著作。

  阅读专业刊物,不仅能促进自己的教学,也能为教育写作提供思路。近年来,笔者有不少文章就是在研读专业刊物的过程中诞生的。在这些文章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对有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尽管职称评审降低了对教师论文的要求,但阅读与写作依然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让自己牵手专业刊物,门槛很低,关键在于是否有这样的意识。对于很多教师来说,为自己订阅几份专业刊物,用好它们,非常有利于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责任编辑:浙江教育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