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与茶|静中无求,虚中不留

 林小霖 2018-02-02

原标题:苏轼与茶|静中无求,虚中不留

文|素一

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这是苏东坡茶诗《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中的最后两句,首开佳人喻佳茗的先例,令人叹为观止。有人揣测,这与苏轼的三位夫人知书达礼有关,在妻妾身上有诸多中国传统美德,故此常以佳人比佳茗。

在中国文坛,有“李白如酒,苏轼如茶”之喻。“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此乃苏东坡文笔。苏轼咏茶,超凡旷达,一如后人所评,“读苏轼诗文,染茶味清香”。何为品茶最高境界?苏轼以为:“静中无求 虚中不留”。

《水调歌头》云:“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词间记咏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全过程。又如《西江月》云:“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于淡雅清高之间,感悟玄理。

俗语有道,水乃茶之母,壶乃茶之父。相传苏轼曾在宜兴创制一壶,是一款提梁式紫砂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题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后人为了纪念之,将此壶称为“东坡壶”。

此外,苏轼还自创了一套“苏氏饮茶法”:每餐后,以浓茶漱口,口中烦腻既去,牙齿也得以日渐坚密。用中下茶漱口,而上等好茶不易得,“间数日一啜,亦不为害也”。

说到宋代茶文化,就不得不提“斗茶”这一亮点。苏轼与文人骚客之间的斗茶的故事也是饶有趣味。有一天,苏东坡、司马光等一批文人斗茶取乐,苏轼的白茶取胜。看到茶汤尚白,司马光便有意为难苏轼说:“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时爱此二物?” 苏轼想了想,从容答曰:“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 司马光问得妙,苏轼答得巧妙,众人称赞不已。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洛阳古道一茶亭所铭)

苏轼一生,长期遭贬。从宋辽边境到岭南海南,从峨眉之巅到钱塘之滨,倒是提供了品尝各地名茶的机会,也历事炼心,使大文豪苏东坡练就宽广胸襟与苦中作乐、乐观豁达的人生境界。到最后,人生即如一盏清茶,静中无求,虚中不留,返璞归真,一味清净。如无这番人生经历,必无这番诗意芬芳,日久弥香。

凤凰生活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