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书学》:文徵明的小楷书风及其书写情境研究

 隨风飘逝 2018-02-02


文徵明  跋祝允明草书前后赤壁赋卷  上海博物馆藏




有明一代,文徵明的小楷获得了“当代一人”的极高评价,而同时,弟子代笔和射利之徒的伪作也混淆了我们今天对其小楷的认识。本文将通过两个维度的考察来论述文徵明的小楷风格:首先,依据可靠的作品勾勒出其小楷风格递变的序列,分为35岁之前、35—50岁、50—80岁、80岁以后四个阶段。其次,本文考察了不同书写情境对其小楷书风的影响,讨论了书写类型(作品、信札、手稿)、目的(仿书、临帖)和书写工具、材料、章法等问题,将小楷的风格研究进一步细化与立体化,弥补风格单线演进模式的不足。




文徵明的小楷书风及其书写情境研究

蔡春旭



弘治甲子(1504)春,沈周感时伤怀,赋得《落花诗》十首,一时和者纷然,文徵明以小楷抄录了沈周、徐祯卿、吕及自己的唱和诗作60首,以长跋记其事,即为有名的《小楷落花诗卷》。但据笔者研究,现今存世的数卷《小楷落花诗卷》无一可信,乃后人迎合市场需求而伪造的一系列产品。尽管有文献上的硬伤,但其精美的书写让不少鉴赏家信以为真,甚至推为小楷范本。文徵明的小楷在当时即享有盛名,詹景凤称他“小楷则当代一人”,何良俊则说其“直追右军”,与赵孟頫相埒,安世凤甚至认为“自衡山先生圣于小楷,以故后生自顾不可及,辄畏而薄之,良可浩叹”。由于深受时人追捧,文徵明书画作品中不乏弟子代笔,也有射利之徒的伪作,故其书画真伪素为鉴定中的难题,而小楷尤甚。目前关于文徵明小楷风格的研究并不少,但所举作品鱼龙混杂,难以揭开文氏小楷的真面目。本文拟依据可靠的文氏小楷作品对其风格脉络做一梳理,兼论书写情境之于书法风格的影响。


文徵明  楷书千字文册  无锡博物院藏





文徵明  楷书千字文册(局部)  无锡博物院藏



文徵明小楷的风格



目前所能见到文徵明最早的小楷是其18岁时所跋方从义《山水卷》,书法尚显幼稚,如文嘉《先君行略》所云“少拙于书”,如不是有30年后重跋,断难辨认。此时他在学颜字,其中如“放”“悮”“画”“敢”诸字写法特殊,可以看出日后的书写趣味。弘治末年,学颜是流行,文氏早年学书颇受时风影响。约在22岁,文徵明从李应祯授书诀,“凡运指、凝思、吮毫、濡墨,与字之起落、转换、大小、向背、长短、疏密、高下、疾徐,莫不有法”。李应祯反对他学苏字,说“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踵?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当时吴宽以学苏得名,文徵明父亲文林受其影响亦学苏字,文徵明学苏除了家庭影响也可能是一种“趋时书”,故而遭李应祯反对。李应祯楷书学欧、颜,文氏后来学欧当与他有关,只是文徵明30岁前作品罕见,我们无法勾勒其面貌。


文徵明  跋方从义山水卷  香港私人藏



文徵明  跋方从义山水卷(局部)  香港私人藏



文徵明“生而少慧,貌古神完,八九岁语言犹不分明”,其天分似乎不高。参加生员岁考时因字劣而被置为三等,自此发愤学书。据说他每日临写十本《千字文》,书遂大进。邓民亮认为文徵明临写的《千字文》可能是家藏的《赵孟頫临智永千字文》,故其书法受赵氏影响颇深。就小楷而言,他三十岁左右才显出自己的书写样貌。29岁时书和倪瓒《江南春词》点画尚嫩弱,结体宽,字形扁,间架疏,字形受锺繇影响,用笔则借鉴褚遂良。两年后所作跋周砥《宜兴小景图》已有长进,点画更沉着,结体变紧致,但未及精巧。这路的风格在1504年左右趋于成型,目前有两件作品存世。题赵孟頫《尺牍二帖册》未系月份,推断应稍早完成,结构平而宽,用笔精巧,转折多成圆润之势,可以看到赵孟頫的影子。另一件跋《黄杨集》作于腊月望,结体有姿态,横画作弧形,左倾明显,捺画拉长,是将褚遂良的特点进一步夸张与形式化。王世贞评价该年所书小楷时说:“楷法极精细,比之暮年气骨小不足,而韵差胜。”此时文徵明的书学取向不清晰,临学对象驳杂,但已能将各种资源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一些特点:结体宽绰,长竖划内陷,横折溜肩等。因而本文将这四件作品归入第一阶段。


文徵明  楷书题赵孟頫二帖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跋《黄杨集》开始,文氏的小楷均有明显的倾侧之态。在1505年的作品中,开始有欧阳询的影响,《小楷补书浦贤妇事》基本用笔仍是赵孟頫和褚遂良,但结体左低右高,中宫收紧,欧字特点明显,这类风格奠定了文氏小楷后来的基调。1508年《烟江叠嶂图卷》小楷款识接近《小楷补书浦贤妇事》,但下笔轻松圆熟。1510年的《小楷明故中书舍人徐君墓志铭》与1511年的《小楷陆隐翁赞》体势承前,结体反倒舒和,后者因有界格而显得整齐。次年所作题钱良佑《行书吴中春游唱和诗》有界无格,仅是纵向秩序,字与字之间的大小、疏密感有所不同,但风格相近。1513年跋欧阳修《付书局帖册》字形与点画均精致,风格也呈现稳定的面貌,是这一阶段文徵明的精能之品。


文徵明  跋欧阳修付书局帖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513年之前所作的《绿荫草堂图》小楷题诗呈现出新趋势,从不甚清晰的图版来看,这段题诗下笔精细,从温润转向了纤巧。这一新趋势与赵孟頫有关,其典型之作是跋赵构《楷书徽宗文集序卷》(1521)和题王冕《墨梅图》(1519)。后者结体紧俏,用笔尖细,赵字意味很浓,而跋本身即为赵雍《梅花杂咏诗》而作,这一风格选择可能是有意之举。文嘉认为其父“始亦规模宋元之撰,既悟笔意,遂悉弃去,专法晋唐。其小楷虽自《黄庭》《乐毅》中来,而温纯精绝,虞褚而下弗论也”。具体来说,其“规模宋元”所指主要为赵孟頫,这一基调在1504年的作品中已经存在。此外,晋唐书家中小楷的资源并不丰富,多以锺繇、“二王”为旨归。在文徵明22岁时,都穆即赠以《黄庭经》不全本,他可能很早就开始研习这本碑帖。到五十岁左右,文徵明已取法过颜真卿、锺繇、智永、欧阳询、褚遂良等。但其学书并未止步,风格也未定型,这时他的兴趣似乎重新回到了《黄庭》《乐毅》,试图去掉自己小楷中的纤媚,题祝允明《诗翰卷》(1519)和《小楷二南诸篇等》(1519)即是明证。《停云馆帖》第一卷刻有两本《黄庭经》(1537年刻),文徵明对此帖的偏好可见一斑。王世懋评价《小楷二南诸篇等》云:


衡山先生初名壁时作小楷多偏锋,太露芒颖。年九十时犹作蝇头书,人以为仙,然行笔未免涩强。其最称合作者,以字行后五六十时也。是书三纸据其孙上林君肇祉所跋俱正德十四年书,正先生盛年之作,然《二南疏》体匾而尚作尖笔,犹带少年之意。《二王帖目录释》则纯用正锋,微加丰肉,又时吐拙意。余生平所见先生楷书未有奇古如此者,盖是书虽为稿草,而实刻意学古,兼有逸少元常之趣,未可以《二南书》同年而语也。右军《兰亭记叙》亦是醉后属稿,此岂先生神来时笔耶?


王世懋的题跋透露出两个讯息:一是文氏小楷在此时开始摆脱“少年之意”,开始显露成熟期的风格,故35岁至50岁的小楷可视为第二阶段;二是“稿草”书风与常体有别,这一点将在后文讨论。


丰坊认为文徵明“五纪之后,因书诰敕,颇兼时体,渐尚整齐”,但文氏北京为官期间及前后作品阙如,难予评判。张萱《西园题跋·题京兆真迹卷》亦云文徵明小楷“六十以往,稍稍合作”,推测至六十岁左右他的小楷成熟定型。如跋《刘中使帖》(1531)俊美雅秀,《袁府君夫妇合葬铭》(1531)八法完备,庶几如詹景凤所云:“小楷精绝,圆不加规,方不加矩,美哉妙境之制乎。”文徵明这时的作品受到王羲之小楷影响,而欧、虞、褚、赵的痕迹亦未泯没,如欧字中最后直接扬起而出的竖弯钩、虞字圆润的转折、欧字与褚字中内擫的框形、赵字细长直出的捺笔,已被文徵明吸收内化。这类风格一直延续到七十多岁,可视为文氏小楷的第三阶段。71岁跋《唐阎立本赚兰亭图卷》、72岁跋《句曲山房图》、76岁跋《临兰亭序》皆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文徵明  楷书跋刘中使帖(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晚年视力与精力都相当不错,90岁尚为人书墓志,最后“置笔端坐而逝,翛翛若仙去”。明人对他晚年的小楷作品评价极高:


王世贞:其一为余书早朝等近体十四首,用古朝鲜茧,结构秀密,神采奕奕动人,是八十四时笔也。其二古诗十九首,极有小法,其妙处几与枚叔语争衡,是八十八时笔也。


安世凤:……其从容于规度而无束缚之苦,恬愉于心手而无放恣之疎,其秀润之色奕奕逼人,盖是年先生已八十有九,固宜其书之圣不可知,化不可为矣。越岁而先生已亦捐馆,何其神之不少衰,而手之不少勌也。


这类评价皆肯定了文徵明的高寿与功力,但多少有夸饰之嫌。实际上,文徵明晚年患有风湿,“擘膝拘挛,极妨动履”。所以王世懋说他“行笔未免涩强”。81岁的《千岩竞秀图》跋精巧已大不如前,仅在字形上保留了诸多特点。84岁的《仿倪山水卷》跋书写亦露老态,以致纵行越写越歪。88岁的跋《唐摹万岁通天帖》和《真赏斋铭》结体疏松,点画用笔偏侧,不复向日圆活,且时有颤抖。本文将其80岁以后的作品归为第四阶段。


文徵明本人文字中极少谈到自己的书法取径,故上述风格递变的归纳没有讨论具体某件书迹、某位书家在彼时彼地对文氏产生了影响。吴中鉴藏之风最炽,文徵明一生经眼和收藏的法书名迹无数。但经眼不等同于临习,临习也未必就内化,以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重构某一时间节点文氏小楷风格的来源和转向并不容易。如果我们以《小楷书江南春词》为参照,难以相信《题方从义山水》出自文氏之手,两者之间11年的空白呈现出一种断裂,而29岁以后的小楷在书写习惯上的某些稳定特征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填补这一空白有三种可能性:师法古人、父辈与老师的影响以及文氏生理习惯造成的书写特点,它们是交织存在的。我们今天以一种近乎后见之明的方式来划定某一时期作品中的成分,容易忽略其中某一支的来源,即便是从风格到风格,也掺杂了当下的理解,因为书法的研习往往是借靠时人来理解古人的,学习者的资源和经验框定了他们打开往昔的方式。


文徵明  楷书跋万岁通天帖  辽宁省博物馆藏



风格与书写情境



风格的成因涉及多个层面的因素,如书家的年龄、状态、书写工具、书写目的等因素,有时也关于书家所处时代的观念,故而对风格的细致讨论也需要考察书写的情境。



不同的功用:信札与手稿



书体与书风往往由功能决定,历史上锺繇书法有铭石书、章程书和行押书三体,米芾也有跋尾小字。上节论述文徵明小楷的风格时所举多为题跋,一来可靠,二来题跋多附于名迹,书写精工,可视为书家的“作品”。而信札与手稿这类日常书写就显得轻松,面目也有异。


1

信  札


《楷书十札册》中的“自王英去后”札、“自家叔回”札均作于1504年,是写给岳父吴愈的家信,与同年所跋《赵孟頫二札》和跋《黄杨集》迥异。二札用笔轻松,结体灵动,有的字作行书写法,用笔在褚遂良和赵孟頫之间。另一封作于1526年的信札是文徵明向某位官员求送别诗,语气恭敬,字也认真,但“拜”字因行书的习惯而将竖画拉长,毫不拘束。文徵明的书信一般作行草书,对敬重者则选择小楷,这取决于收信人的地位和亲属关系。即便如此,信札不会如正式作品或题跋那般严肃,多流露出日常书写的状态,有的小楷信札书写至最后有不耐烦之感,改以行草终之。而1504年的两件题跋显示这一风格属于相对正式的场合。


文徵明  楷书跋黄杨集  无锡博物院藏



2

手  稿


信札尚需面对读者,手稿则基本是自留之物,书写的用心程度和品质难与作品相提并论。王世懋已注意到《小楷二南诸篇等》中《二王帖目录释》在类型上属于“稿草”,与常体不同,但又“刻意学古”,书写精工,非风格上的“稿草”之体。而文徵明《小楷书赵飞燕外传》则是“稿草”风格的典型之作,其收藏者王世贞在跋中即云“初看之若椽史笔,草草不经意者,而八法自具,是真迹也”,可见其鉴定过程中初若犹疑后又肯定的心理变化。卷后为他请周天球书小楷《赵飞燕遗事》、俞允文书小楷《赵飞燕合德别传》,认为二人“小楷工绝之甚,往往有踞太史上坐意”,言下之意这件作品并非他所惯见的文徵明小楷风格,而是一个非典型的面目。这件书作由于界格的约束,字形被拉长,而用笔轻松随意,多见简省,如“近”“霞”等字,但书写习惯符合文氏特点,如“便”字等,推测为其四十多岁时所书。


文徵明  楷书赵飞燕外传  上海博物馆藏



书写动机的差异:代笔、仿书与临帖



1

代  笔


代笔并非伪造,而是书画家本人认同的“伪作”,款与印章往往不伪,有其合法性。文徵明找弟子代笔已是公开的秘密,如钱榖、朱朗等为其作画,以致其书画鉴定多有是非。


文彭是文徵明最主要的书法代笔人,周道振认为他“学养师承,皆秉其父指授,书迹极肖似”“至若其临仿其父之作,区别綦艰”,但文彭小楷有自己特点,王世贞、周道振、徐邦达均指出过这类作品。从所知数件可靠的文彭小楷作品《小楷徐一诚行状》(1555)、《致某人札》(1563)、《题北宋崔白寒雀图》(1571)来看,其小楷受乃父影响,又得苏轼法乳,故字形扁方,体势右斜,用笔圆而厚,横画不若其父纤弱,如王世贞所云“彭肉而圆”。文彭曾代文徵明补书苏轼《赤壁赋》,经文嘉指出已为学界所知,故周道振、徐邦达认为卷后题跋亦文彭所为。周道振亦认为文徵明《拙政园图册》中的《王氏拙政园记》(1533)是文彭代笔,将之与1532年所书的怀素《自叙帖》释文相比,两者近似。且该册中题诗书风、书体各异,是当时新流行的“杂书卷册”,文徵明作品中尚未见到风格如此之多的杂书作品,但文彭有这类书作,可资旁证。又,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怀素《自叙帖》后文徵明题跋拓本(约1532)、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文徵明嘉靖丁未(1547)三月望所书《小楷前后赤壁赋》亦文彭代笔之作。


周道振曾举出四件文嘉的代笔之作,并说其“楷书捺脚较父兄略长,真伪易见”。王世贞曾让文嘉临其父《萧翼赚兰亭图》跋,并说“休承长于待诏书,时五岁,宛尔箕裘”,足见其仿学的能力。他的小楷中有一种即“待诏书”,如《石湖小景图》跋(1525)、跋怀素《小草千字文》(1538)和《金焦山图卷》跋(1563),其特点是撇画、捺脚长,字势开张,略有黄庭坚遗风,结字稍疏,体势倾侧较文徵明明显,这些特点在其本色小楷跋薛绍彭《墨迹卷》(1564)中尤为突出,所谓“嘉俊而佻”是也。上海图书馆收藏的一件火前本《真赏斋帖》文徵明二跋推测即是文嘉代笔。


周道振指出文台亦为父代笔,其小楷仅见上海博物馆藏王榖祥《桃花墨竹》扇页上的题诗,图小难识,就结体大概而言与文徵明尚存距离。


章文“楷法绝类待诏”,曾为文徵明代草乞休疏,王世贞、王世懋都不能辨,因其子章藻指出才昭然。文徵明《人日书画卷》后有其小楷观款一行,略有文氏特点,可能是其本色书。


是否还有其他代笔书家则有待进一步发现。


文嘉代笔跋袁生帖  上海图书馆收藏



2

仿书与临帖


明代吴门书家有一类非常特殊的创作——仿书,即模拟古代名家的某种风格进行创作,文徵明《行书西苑诗拟宋四家》即为典型之作,前三段分别仿苏、米、黄,末一段为本色行书。苏州碑刻博物馆藏文徵明书《香山潘氏祠堂记》为其仿欧书之作,而《寿袁方斋六十书画册》中题诗乃仿虞世南风格,二者字体都属寸楷,与本色中楷不同。而小楷中,笔者认为题王冕《墨梅图》是仿赵孟頫书。文徵明曾为传为赵孟頫所书的《汲黯传》补书197字,其补书与跋的书风就不太一致,他自云“因不得刻本,漫以己意足之”,但补书也参照了《汲黯传》的风格。仿书与临帖有关,即便是成熟的书家,其书风不经意间都会受一时临书范本所影响,如文徵明嘉靖壬辰《临黄庭经》后的落款,与临书风格无异。这类书写也是其常态之一,但对不熟悉文徵明书风与书写观念的人而言,都是迷惑的因素。


这里所讨论的两类主要是书写动机的差异,如代笔是为了应酬,仿书有时是出于游戏或炫技,而临帖阶段自然的仿写乃无意之举。对于文徵明这样半职业化的书画家而言,其风格就像集合,其中包含了其自身的多种面貌,也有已知和未知的代笔作品,考虑这些因素就增加了鉴定的不确定性。


文徵明  (传)楷书跋汪氏报本庵记卷  辽宁省博物馆藏



工具、材料、章法的影响



在书写活动中,毛笔与书写载体(纸、绢)对结果影响最巨。如87岁所书《后赤壁赋》乃退笔所为,文徵明自云“作字强涩难甚”,故下笔拘涩,结体收紧,撇捺少舒展之态。是作可能写于光滑的经笺纸上,所以书写不滞,点画尚工。另一件跋祝允明《草书前后赤壁赋》用的笔极硬,以致使转不灵活,多生圭角。《句曲山房图》跋作于绢上,点画精致度稍不及书于纸本的跋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界格的有无会影响章法与观者的感受,从局部移向整体,观看的印象也随之变化。跋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有界格,故篇章规整,秩序井然,与《句曲山房图》的观看印象有差。明中叶的小楷并不以整齐为尚,刘九庵认为伪祝允明小楷“大多以工整欺人眼目”,而真迹“并非仅为工整,甚至还有大小、正欹的丰富变化”。薛龙春在讨论王宠小楷时亦指出伪作“结字整饬稳妥”,书写“简化与固定化”,与王宠“以拙为巧”不侔。陈淳早年书法受文氏影响,《湖石花卉图扇》(1514)上的小楷落款精巧,却不落工整。综观文徵明的小楷真迹,结体较祝允明、王宠而整齐,如谢肇淛所云“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具足”,有方框界格的作品尤其如此,布局平均,整体感强。而无界格或仅有纵向界格的作品字距紧凑,行间疏朗,大小字上下叠压,信札类作品往往结字又多活泼,并无刻板之态。


文徵明  跋唐阎立本赚兰亭图卷  辽宁省博物馆藏



结  论



在过去的研究中,风格递变的描述多是呈单线演进的模式,使得不少作品都难以归入某一风格序列之中,或在阐释上“削足适履”。本文通过讨论书写类型(作品、信札、手稿)、目的(仿书、临帖)和书写工具、材料、章法等情境,将文徵明小楷的风格研究进一步细化与立体化,弥补单线演进模式的不足。我们对风格的归纳都是条理化的结果,“删繁就简”在所难免,本文两节的讨论已展现出风格研究中不同取径之间的张力。所以,无论是选择恰合的标准件,还是判断结果都需要经验予以弹性。以《小楷归去来辞》为例,它是文氏82岁于横塘舟中所书,与一般的文徵明晚年小楷不同,用笔略显拘涩,类似87岁以秃笔所书的《后赤壁赋》,考虑到年龄、工具和书写环境,它可能就是一件真迹。但有时鉴定者会犹疑,因为不同的学问、见识和把持标准决定了对书写质量和风格的认识及判断。而对书写情境的考察将“何为标准件”推向了更为复杂的境地,增加了判断的不确定性。


作者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2017级在读博士研究生



文徵明  万壑争流图  南京博物院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