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剧老艺术家介绍-四大名旦之程砚秋

 草原牧歌莱州 2018-02-02

程砚秋

程砚秋(1904——1958)程派创始人,四大名旦之一。六岁投荣蝶仙门下,从荣蝶仙、荣春亮学武生,因扮相秀丽,不久改从陈桐云习花旦,因嗓音极佳,又从陈啸云学青衣,学习了《打樱桃》《打杠子》《铁弓缘》《虹霓关》等花旦戏和《彩楼配》《宇宙锋》《祭塔》《玉堂春》等青衣戏。11岁登台,初演于丹桂茶园(原东安市场内),与芙蓉草、刘鸿升、孙菊仙等合作《桑园寄子》《辕门斩子》《朱砂痣》等戏。1917年因嗓子倒仓不便演出,罗瘿公筹款将其赎出师门,令其学习绘画书法、文史诗词,观摩电影戏剧,大大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和美学情趣,为日后的艺术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15岁时拜师梅兰芳,并问艺于王瑶卿。18岁时嗓音恢复,重新开始演戏。1922年首次到上海演出,引起轰动,1923年再次到上海演出,艺术日趋成熟。1925年至1938年是他艺术生涯的黄金时期,他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曲折委婉、若断若续、抑扬顿挫的唱腔。他演的剧目大多反映旧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如《青霜剑》《窦娥冤》《碧玉簪》《梅妃》等,成功的塑造了一批悲剧人物形象。他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他以擅演悲剧著称,但他并不光全演悲剧,《锁麟囊》就是另一类型的代表作。同时他又受着进步思想的影响,编创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剧目如《春闺梦》《荒山泪》《文姬归汉》《亡蜀鉴》等,表达了反对战争、希望和平的强烈愿望。抗日战争期间,他拒绝为侵略者演出,于京郊青龙桥务农。他还善于借鉴兄弟姊妹艺术,所编演的《英台抗婚》,无论从唱腔、唱词、舞台表演及美术设计方面都对传统京剧艺术程式做了较大的突破及创新。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1950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协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为他拍摄了电影艺术片《荒山泪》,为保留更多的程腔和水袖,片中增加了很多新唱段,并摄下了他结合剧情创作的二百多种水袖表演形式。195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请他和杨宝森合录了《武家坡》一剧。晚年的他致力于教学和总结舞台艺术经验的工作,程派弟子中较有成就的有赵荣琛、王吟秋、李世济、新艳秋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