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向东:辨病与辨证的临床验案举隅(上)

 梅香斋21 2018-02-02

导语:大家好,我将从三个方面、两个篇幅进行分享。首先谈一谈我对辨病与辨证的认识;然后通过两个案例来说明辨病和辨证对发展中医药的重要性;最后在两个案例是用了不同方法(辨病与辨证)取得成功,谈一些这方面的体会。

对辨病与辨证的认识

很长时间,我推崇辨证论治。

辨证:有优势,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模糊性,掌握起来很不容易。俗话说:60才入中医门,成才太难;二是刻下性,不能反病的演变规律,只是反映当下。

辨病:很重要。一是因为张仲景就是先辨病;二是现代医学借助现代科技对疾病认识十分精准;三是一病有一病之方、一方有一方之药。如:黄芩汤、乌梅丸、小柴胡汤、银翘散、麻黄汤;四是古今著名医家都在努力挖掘辨病方,如:仝老师(代指仝小林老师,编者注,以下同)提出找靶方、余赢鰲提出通治方等一些临床家一辈子治某种病只用某个方,是因为找到了该病的群体规律。

关于辨证论治

因为我在大学主讲中医基础理论和黄帝内经,特别是在讲中医基础理论的绪论的时候,在绪论当中就说:“中医学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个特点叫整体观念,第二个特点就叫辨证论治。”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非常推崇辨证论治,甚至认为中医只有辨证论治、认为中医离开辨证论治就不在是中医,所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也是大力倡导辨证论治。但是近些年在仝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对辨证和辨病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中医的优势和特色

首先,辨证确实是中医的优势,也是中医的特色。仝老师把它总结为两大特色和优势,第一,对于疾病原因不明的情况下,辨证,非常有优势,第二,临床上的多代谢紊乱,多代谢综合征或者是多种疾病同时产生时辨证论治更具有优势。

但辨证论治确实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辨证论治的第一个问题,我切身感觉它有一定的模糊性,不那么容易掌握,尤其是对初学者非常难。我们中医内科的教材,基本上还再倡导辨证论治,就是把一个病分成若干个证型,证型下列方药。很多大学生或者研究生虽然学了中医内科有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之后,发现还是不得其要领,就是在临床上很难运用辨证论治达到显著和理想的疗效。

那么为什么困难呢?

第一:因为辨证论治,需要不断地在临床中摸爬滚打才能对证候的掌握和判断比较精准。第二:而辨证的过程当中,大量的使用了意象思维和取象思维。这方面确实有高手,有的人悟性很高,取象思维和意象思维很厉害,一看这个病就能知道是什么证。但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不很容易掌握,就是说达到精准治疗和显著的疗效非常困难。

所以在临床上很多学中医的人感叹说:“六十岁才入中医门”这样的话。对于青年学生和青年中医来说,成才太慢也太困难。我想很多学生包括很多研究生在内,肯定不希望自己到六十岁以后才真正的会看病,懂看病。其实大家都很渴望用上三年五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可以很快入门治愈很多病人。但我认为如果只是掌握辨证论治,要达到快速成才,确实是个瓶颈问题。

“病”、“证”区别

仝老师讲过,实际上“病”是有特殊病机的,是有特殊规律性的。而证候一个最大的特征,是“反映的是当下,反映的是一个时间点,反映的是刻下的特征”。刻下的什么特征呢,是机体对疾病的应答。所以它的问题在哪里呢?是证不能反映疾病演变全程的规律,只能反映当下,而这对全局把握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把握疾病的演变和预后,相比“病”,“证”就显得捉襟见肘。

所以仝老师说辨证是优势,但是它不能包揽天下,辨病论治,审因论治,辨症状论治是中医的短板,我们应该大力发展。

关于辨病论治

第一

在近几年,我确实也有一些体会,认为辨病论治非常的重要。我们先别说西医的病,大家知道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可以看看张仲景写的叫:《伤寒杂病论》)。先从书名看,他是认识疾病的,不是先认识证候的。

我们再看,张仲景的六经,比如说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那么在书名之下就是六经病,然后他先辨的是什么?比如说辨太阳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厥阴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那么这一组症状。他是辨证的吗?不是,这一组症状实际上是辨病的,也就是说出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出现的这些症状,在张仲景来看,这就是太阳病,而不是太阳证。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寒热往来这些症状,实际上不是辨证,而是辨少阳病,出现这些症状就是少阳病。其他的也一样,包括太阴、少阴也都是一样的,所以张仲景是先辨病的,毋庸置疑。

第二

现代医学借助现代科技,对疾病的认识是十分准确的。这点仝老师反复地讲过。实际上,我们现在的临床上去辨病,辨的不是内科的病,最重要的是要辨清现代医学确立的病。现代医学对病因和病理的认识,都是十分深刻的,相对于古人来讲,对病的认识是有巨大进步的。

第三

“一病有一病之方,一方有一方之药”。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再看看张仲景的方,比如说黄芩汤、乌梅丸、小柴胡汤、银翘散、麻黄汤。为什么说一病有一病之方?张仲景就是一病有一病之方,比如说麻黄汤显然是太阳病的辨病方,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辨病方,白虎汤是阳明病的辨病方,理中汤是太阴病的辨病方,四逆汤是少阴病的辨病方,乌梅丸是厥阴病的辨病方。

另外,一方有一方之药,黄芩汤的主药是黄芩,乌梅丸的主药是乌梅,小柴胡汤的主药是小柴胡,后世温病学派的银翘散的主药是银花和连翘,同理麻黄汤的主药是麻黄,因此,我们认为的一方有一方之药。

第四

从古至今一些著名的医家、著名的中医临床家,都在努力挖掘辨病方,比如说仝老师提出:认清疾病的前提下,努力寻找靶方;另外西苑医院余赢鰲老先生出了一本书,列出了一些疾病的通治方;还有一些临床家一辈子治某种病甚至只用一个方。那么是为什么?,是因为找到了该病的群体规律。所以他这个病就用这个方,最多根据症候或根据症状做一些加减,他的(疗效)是非常显著的。

未完待续

主讲人介绍简介

朱向东

介绍

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内科学博士后,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优秀青年,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老年病学学术带头人,甘肃省岐伯中医药文化研究委员会首席研究专家,师从国家973首席科学家仝小林从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和临床工作。

现为世中联药膳食疗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方药量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内经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

主讲黄帝内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养生学等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其中面上项目一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等奖7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篇,主参编著作15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