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为什么要将1斤要换算成16两?它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大智慧!

 金水潺声 2018-02-02

中国早在4000年前就使用了十进制作为日常生活中各种计量单位的换算,“屈指计数,逢十进一”,但是当我们翻开历史的书页,就会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就是中国古代的度量衡进位制,只有在秤的“斤”的进位上,采用了“十六进制”,成语“半斤八两”正是由此引申而来。此时大家想必就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十六进制多麻烦呀,为什么不和其他单位一样采用十进制呢?那么,这个简单的问题,我们的古人真的没有想到吗?

古代为什么要将1斤要换算成16两?它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大智慧!

那么对此有些了解的朋友就会说了:中国古人将16两为一斤,实际上包含着古人的先祖智慧,十六这个数的象征意义,是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组成的,如果有人使用秤时缺斤少两,就会减福、减禄、减寿,这是道德的惩戒,反映了古人将星相学反映到秤杆之上的大智慧,那么,这种说法真的有道理吗?

古代为什么要将1斤要换算成16两?它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大智慧!

很显然,这种说法听上去言之凿凿,并且也是一个极其善良的故事,但是它并没有科学地解释了十六进制的成因,因为如果要这样解释的话,那么古人为何不在其他的度量衡上也参照星相学使用十六进制,却唯独要在秤杆的斤两上做手脚呢?这确实有些说不通。

古代为什么要将1斤要换算成16两?它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大智慧!

要想解开这个谜题,我们就得首先了解清楚古人究竟是如何制造一把秤的。大家知道,杆秤的原理是,如果我们在秤盘里放上一个重物,利用滑动秤砣,可以在秤杆的末端得到另一个平衡点,在这个平衡点上,重物正好等于一斤,这时我们有了从定盘星到秤杆末端一斤点的一个长度单位,很自然,我们只要在秤杆上把这个长度折半,那重物的重量就是半斤了。

那么如果采用十进制,半斤以下就要将刻度分为五等份,这要怎么来分?将一条线段五等分,在只有尺规的时代,实际上是十分困难的。于是我们的先人以大无畏的勇气放弃了看似简单的十进位制,创造了秤的等分法则——对折法。

那么什么是对折法呢?简而言之,就是制秤的匠人只要把用来打线的墨绳对折四次,就可以把一个1斤的单位长度等分为十六份,把用这十六分之一长度称量的重物命名为1两,于是一个十六进制的秤就诞生了。十六进制大大地简化了制作杆秤的难度,而且也促进了秤的标准化、普及化、平民化,使秤像尺、斗一样,成为了中国普遍使用的度量衡工具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