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商】不会做人 分数再高又有什么用?

 祥雲山人杨克昌 2018-02-02





●   张爱玲 



每个人都希望过上好生活,可要过上好生活,又谈何容易?中国隋唐以来实行的科举制度,让许多贫寒书生看到了希望。有一些读书人确实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比如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有七人是进士出身。然而,在封建社会,真正有机会读书的人并不多,像孔乙己那样的落魄的读书人也没有多少。


代以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式的穷书生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了。于是,西式教育被逐渐引入中国,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也随之在社会上蔓延开来。1949年以后,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被进一步打破,中国的教育也在不断变化,更多的人开始有机会接受教育。在2000年以前,能够考上大学的人并不多。那时考上大学就可以分配到工作,不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高考分数就可以直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于是,人们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无可厚非了。


在人们生活普遍贫困的时候,人们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是非常少的。文化水平稍高一些的人,由于有工作保障,其会不会做人,甚至其能力大小,表现都不是过于明显。近年以来,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那些所谓的天之骄子,已经没有了过去的职业保障。于是,高分低能的问题便逐渐暴露出来,而做人方面的严重缺失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不过,相对于关注学生的成绩,对做人方面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古代教育的弊端也是非常多的,可是老师的言传身教还是比较好的。老师对学生不但要“观其言”,还要“察其行”,最后的目标就是王阳明提倡的知行合一。现在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主要在传授知识方面,其它方面就只有简单的制度规定了。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方面,可以说完全是放任自流。就家长而言,他们更关注学生的成绩,至于做人方面的教导,也是明显欠缺的。


每个人都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文化知识虽然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但和具体的社会生活毕竟有一定的距离。比如骑自行车,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复杂的事情。只是,如果让一个人只看自行车的理论书,不让他接触自行车。那么他无论看多长时间,恐怕也学不会骑自行车的。做人就要面对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具体事情,如何把这些事情处理好,那些整天坐在教室里看圣贤书的学生,不经过一定的社会实践,肯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有人认为在学生阶段,尽可能排除外界的干扰,甚至封闭式管理,才能集中精力学习好知识。等毕业后,自然有大量的时间学习做人,可以说是学习事业两不误。这种想法看似有道理,其实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因为无论父母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的交流,还是孩子对学习和社会的认识,本身就包含着大量的做人道理。如果一味强调学习,而不在平时生活中耐心教导做人的道理,就是在学习知识方面也会适得其反。


明朝的万历皇帝,少年时接受的是高压式的教育。张居正活着的时候,万历皇帝的平时表现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只是他的表现大多是违心装出来的。当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内心长期的压抑马上爆发出来,与以前可以说是判若两人。对孩子的教育开始应该培养兴趣,慢慢开导,这样才能把学习变成真正的自我内心需要。而一味逼迫孩子学习,他们只会把学习当成负担。即便以后侥幸考上大学,也不会对学习发生真正的兴趣。


教育孩子做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小的时候,未必需要讲那么多道理。但是不能因为孩子小,就觉得可以采取强迫式管理。现在许多孩子喜欢用手机玩游戏,这当然不是一种好的现象。可要完全不让孩子接触手机,当然也不是一种太好的办法。这时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比较重要了,这样对孩子更有说服力,也能帮助孩子尽可能改正这种不良习惯。如果就是不让孩子玩手机,孩子只会产生逆反心理。孩子就算不玩手机,他们也会沾染别的不良爱好。关键是以后再教导孩子,效果也不会太好。父母天天催孩子学习,而不注重教导孩子如何做人,孩子的学习成绩再好,也很难真正适应社会。而那些懂得做人的孩子,成绩即便差一些,在社会上通过自己的努力,生活也未必会差到哪儿去。


1


还记得初中语文课上的一次随堂考试,有这么一道题:你的朋友小明跟你借了20元,但是一直都不还,你会怎么做? 

我的回答在记忆中已经模糊不清了,大意应该是找到小明,然后说:“你怎么还不还钱?快点还给我!”

然后老师的批语是:回去学学怎么做人。

事实上,我在随后的好多年也没能搞懂是怎么回事。我总是很天真的想,都没有教材,也没有直接的答案,这个问题很难哎。


也因为如此,我总是习惯性的想要去找一些系统性答案,以求学会到底怎么才算是做人。不过,一直没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2


或许真的是脑子太笨,也没学会关注周围的事情,也许该说太自我,太闭塞。因为从理智上我都能够找到别人给我的答案:你身边的很多人就做得很好啊,他们不就是你的老师吗?你从他们身上就可以学习到很多呀。


从逻辑上也非常简单直白:学习并非只有一种途径,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才能学会一些技能的,做人也是。否则怎么解释一些原本什么都不会的人出来摸爬打滚之后就变得很会做人了呢?肯定有人教一些,但肯定不是系统的,也没有几个人会专门的来教你,更多的可能性是在这个人身上学到了一点,在另外一个人身上学到了一点,学习了很多很多人之后,才变成了很会做人的人。而这一切都有前提,那就是学会分辨什么是好的,然后只学好的,或者说学了不好的也能尽快改掉。如果自己不去学习,不去接受,不去思考,也不可能得到他人的认可不是吗?

3


可即便如此,对于学会做人这件事,依然有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比如,怎么样才能算是会做人?


事实上,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个人,按字面理解,从一出生就已经在做人,总不能说在做猫做狗的对吧。所以,“会做人”这句话里面的“人”是有特指的。可具体指代什么呢?


小时候大抵有人跟我讲过吧,不过很明显我给忘了,现在是记不清楚了,恩,尊老爱幼应该算一个,讲礼貌也算一个……


但是很明显,在日常生活中,会做人指的肯定不止这些,在家乡习俗里,所谓的会做人,包括遵守习俗,该送礼的送礼,该回礼的回礼,要顾及他人面子,要给人台阶下,要会感恩……


这些其实都很笼统,实施到更为细节的情景之下的时候,可能出现的情况会更多。

4


比如初中做的催还钱的那道题,碰上不还钱的小明,该怎么办才算会做人呢?
不痛不痒的催几遍?
亦或者是说这钱不多,就算了吧,不计较了?
还是说想方设法从小明身上讨回相应的代价?
很多人会回答说那得看借的价值高不高,有多高,自己是否真的非常急需这笔钱……会根据一系列的实际情况好方便自己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之后,得出一个依然不怎么样的答案。


5


又比如很多家长都会碰到的问题:一个熊孩子把自己娃打了,家长该怎么办?
这事儿看起来稀松平常,可仔细一想一推论,似乎又关系到孩子以后性格的养成以及思维习惯。还会碰到更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从小就被要求说要讲礼貌,讲道理,不能动手,可是当弱小的一方碰到蛮不讲理的一方,严格遵守讲礼貌讲道理不动手的一方注定被欺负。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做呢?有人说要鼓励孩子在碰到对方动手的时候,马上立刻打回去,因为小孩的事大人最好不参与,一旦参与就会变得更加复杂且麻烦。当然,这个建议是指教育孩子的,但是当被欺负已成事实,家长又该怎么做呢?若是碰上熊孩子的父母是会做人的人,也许会诚恳的道歉协商解决,可熊孩子的父母不会做人的几率比较大,碰上这些人的时候,弱势一方的父母又该如何才算会做人?碰到难缠的主,所以只能委屈自己的娃?不依不挠的要求对方道歉?


类似这类问题总是会存在,也总是会被解决,解决方案确实也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之后得出的。

6


关于什么叫会做人,我依然说不清楚,也依然是别人眼中是,事实上也是不会做人的那个人,不过,也许有个解释很接近:


会做人,也许就是指共情能力。简单来说,就是站在别人角度思考,甚至思考得比别人更深入的能力。碰到一个问题,能够做出一个能把各方的真实需求都满足到的解决方案的人,就是情商高,会做人的人吧。
再回头看小明借钱不还的情景,也许该先了解一下小明为什么不还钱,是不是有什么难处,如果是,我能不能帮得上忙……谁知道呢,也许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句话最有用?


可会做人还不止如此,还讲究要有原则有底线,这就涉及到了价值观问题,而价值观问题就更为复杂,因为每个人,甚至每个人不同时间段都会有不同的价值观,而且很多的价值观根本就不是你对我错的关系,于是,才有了如此缤纷多彩的人生,才会有这么多不一样的人生。


好了,不管做人如何复杂,共情能力还是可以且应该先练起来的。


(每日更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