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稹《菊花》——诗中窥人

 梅香斋21 2018-02-02

多年以前,还是读初中的时候,数学老师告诉我们,上海有个跟我们一般大的学生,名叫“韩寒”,语文学得特别好,其他学科都不及格。读高中时,从同学那里借到韩寒的散文集《零下一度》,其中就有他获奖的名文——《杯中窥人》。据他自己说,这篇文章是接过鲁迅先生手中的钢枪,继续批判“中国的民族劣根性”。能从投入水杯的布上以小见大,看出“中国的民族劣根性”,著实不简单,大有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一粒沙中见世界,一朵花中见天国”的玄妙。只可惜,直到现在,我还不能完全领略这“杯中窥人”的玄妙。我猜想大概近乎《千字文》中“墨悲丝染”四个字的含义吧。

今天,我想运用鲁迅先生所谓“拿来主义”,也来个以小见大。不过,我所谓“小”,还不能小到“一粒沙”或“一朵花”,而是一首诗;所谓“大”呢,也还不能大到“中国的民族劣根性”,而是一个人的品性中的一部分。这个人是元稹,这首诗是《菊花》。其诗曰: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后更无花。

北宋年间有个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大诗人林和靖。只因他喜欢梅花,所以后人在提到他时也往往顺带提及梅花。以至于宋代另一位诗人王淇在《梅花》一诗中感慨道:“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与梅花同一遭遇的,还有菊花。只因陶渊明说了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也将菊花与陶渊明联系在一起。诗中“秋丛绕舍似陶家”一句,就是运用这个典故。

《淮南子·说山训》里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元稹这首《菊花》诗浅显易懂,无需多言。但是,从“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两句,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他的为人。就诗论诗,在菊花开放之前,元稹是不会喜爱菊花的,因为还有其他的花在;假设菊花之后,尚有其他的花,大概元稹也不会喜爱菊花。他之所以喜爱菊花,只因“此花开尽更无花”。对待菊花如此,对待人事大概也是如此吧。

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遣悲怀三首》读来让人肝肠寸断,堪称千古悼亡诗之冠。而《离思》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更让人感觉他对亡妻的忠贞不渝。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元稹是《莺莺传》的作者。张君瑞对崔莺莺的始乱终弃正是他的“夫子自道”。他对“莺莺”如此,对发妻韦丛也是如此。元稹迎娶韦丛后,却与大才女薛涛发生婚外情。后来,他又抛弃薛涛,与另一位才女刘采春打得火热。而刘采春最终也被他抛弃。

大概正因为崔莺莺、韦丛、薛涛、刘采春,不像菊花似的“此花开尽更无花”,所以才不断遭到元稹的始乱终弃吧。若这四人事前能读到元稹这首诗,而且能从中窥见其人品的话,或许这一场场爱情悲剧就能避免也未可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