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时期玉勒子(摘录)

 江畔独步寻花66 2018-02-02

勒子,古老读音为lēizi,源于初始并非玉石玛瑙,结绳后的绳子于生产劳动中的应用附件,将兽皮包卷绳上两端用细绳系紧,成为提握功能,后发展为更加耐用的石玉材料,直至成为饰品等等。也称“蜡子”,文记主用“勒”字底下加个“玉”字旁,即“勒玉”。

1、起源发展:玉勒子起源于文化期的玉管饰,一般中间有通天孔。多属单独佩戴使用。从红山、良绪文化一直到明清时期多在加工制造,形成了一个器型丰富,纹饰多样的勒子系列。

2、常见型制:
  一般有圆柱形、扁圆柱形、纺锤形、束腰形、腰鼓形、方柱形、扁方柱形、三角柱形、六角柱形等。
   3、常见纹饰: 一般早期以素面为主,后出现各种纹饰。常见的有兽面纹、线形纹、谷纹、勾连谷纹、云纹、勾连云纹、龙纹、凤纹、文字等。

4、镂雕方式: 一般有平面线刻、曲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镂空雕等。
  5、二大高峰:一为良渚文化时期出现的线刻和浅浮雕相结合的兽面饰、绞丝纹、弦纹等精美纹饰的勒子;二为战汉时期出现的高浮雕、镂空雕等集多种工艺于一身的并玉质精美的作品。
  6、收藏前景:
   因勒子属佩饰件,一般选材较好。型制丰富、雕琢纹饰精美。玉勒子的谐音“玉”为“遇”,“勒”为“乐”,寓意为“遇乐”,不仅象征着吉祥,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工艺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又可把玩,因此,广受玩家的追捧。

图片为——笔者收藏“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连勾云六方柱形勒子”一对。其特征是:长5.7厘米,宽2.2厘米,造型优美,为六方柱形,材质,为新疆和田白玉。质地温蕴,手感滑腻,具有籽料的特征,是一件雕琢精细的玉件。

通体满工装饰,分别为:柱体中心处打有一个圆通孔,用于穿绳佩戴;柱体二端雕琢对称的六方形台阶;器身六个壁面雕琢勾连云纹,排列有序。

该件由于年代久远的缘故,表层已被土沁侵蚀,局部出现褐色和黑色沁色,沁色过度自然,渗入肌理,鲜明的特征,足以说明,它是一件春秋战国时期的生坑玉件,其工艺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玉质制作风貌。

以图片为准,欢迎各位师友鉴评指导,谢谢!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连勾云六方柱形勒子”一对。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连勾云六方柱形勒子”一对。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连勾云六方柱形勒子”一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