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高三学生朗诵《再别康桥》

 庄子吴松柏阅读 2018-02-02
 曾经让高三学生去准备在最后的几节课里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艺,或者唱歌,或者朗读,觉得让学生稍微舒缓一下紧张的学习情绪,又能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语文的魅力。

       今天上午我依然请同学参与,其中一个林同学选择了朗诵《再别康桥》,这个同学上了讲台之后,可能有点紧张,也可能比较随意,反正朗诵的时候那种腔调与感觉让人听了就以为他好像根本无法进入诗歌意境里,无法进入诗歌的情感里,只是在读诗歌,读出来的文字让底下的学生听了之后笑出声来,这个时候,我依然安静地聆听,等到他读完《再别康桥》之后,我跟学生谈起朗诵是不能这样的,不能仅仅是读文字,而且还提醒学生:你们是理科学生,你们不仅仅要有理科的思维,不仅要有逻辑思维,还需要有情感的能力,而朗诵诗歌,品味诗歌,这就是一个一种情感体验与教育,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这个时候有学生提议,老师你也朗诵一下,于是,我也静静地站在学生面前,捧起书本,面对学生,朗诵《再别康桥》,学生还特地给我配上了秘密花园的钢琴曲,低沉舒缓,与《再别康桥》的离别的情绪很好地配合,于是我满怀深情朗诵,抑扬顿挫,时而高亢,时而低回,时而快,时而慢-----

        这个时候我自己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诗歌所营造的那种意境里:离别是些许的伤感,对康桥的深深的留恋------当我把《再别康桥》这首诗朗诵完的时候,我自己还是暂时没有从诗歌的意境里走出来,还是沉醉在徐志摩所刻意营造的那种离别的伤感里:浅浅的,淡淡的,缥缈的-------当我真正完整而细致地将整首诗歌朗诵完的时候,这些理科班的学生居然也会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种掌声没有任何人的逼迫,完全是源于每个人的内心,我作为朗诵者都能够体会到这些鼓掌者内心世界的倾向:我作为语文老师,在朗诵方面多多少少给学生做了一个示范,尽管我朗诵有缺陷,尽管我的朗诵跟那些高手有很大的差距,但至少我的朗诵在自己的学生面前还是拿得出手的,因为我是真情实意的,因为我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这首诗歌的情感表达的方式,与诗歌的节奏。

      朗诵《再别康桥》这个过程我自己好像重新经历了一次类似徐志摩重游剑桥大学的情景,重新演绎了那份纯真而美好的情感。我的学生估计今天会重新看待我这个语文老师,一个看起来很粗线条的语文老师居然也能够很细腻地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而且还是富有深情地朗诵,如此方式对于他们而言一定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很好的体验。毕竟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之中,又有多少语文老师会真正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现代诗歌的美丽与魅力?

      今天朗诵了《再别康桥》之后,我发现只要我们这些语文老师对诗歌教学有足够的重视,能够悉心地钻研与付出,他们也会欣赏的,至少不会按照我们既定的思维模式胡乱瞎猜,至少他们真正鉴赏完诗歌居然有如此大的魅力,居然有如此让人深思不已的想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