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所倡导的对现代哲学进行解构、摧毁、否定的新 思想和方法,对美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在回应这一思潮冲击的过程 中,首先产生了以罗蒂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新实用主义把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 和欧洲大陆的后现代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了美国自己的后现代哲学。新实用主义 在对待现代主义的态度和立场上与欧洲大陆德法后现代主义一致。其次产生了以 大卫·雷·格里芬、小约翰"B.科布等人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建设性后 现代主义在对待和超越现代主义的态度和立场上与其他后现代主义不一样,它认 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彻底摧毁现代世界观,而在于通过批判现代世界观而建构起 一个新的后现代世界观。这是其建设性的宗旨所在。 第一节延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缘起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主要是来自于对新实用主义的不满和回应欧洲大陆 德、法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冲击,其次是对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的后现代主义改造。 一、在回应中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哲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欧洲大陆产生了以伽达默尔、保罗·利科尔为代表的 新解释学,以福柯、德里达、利奥塔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哲学。这些思想的出现, 标志着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诞生。新解释学在其对近现代哲学的解释中,使真理退 场、主体虚化、客观性丧失。后结构主义在其解构过程中,消解了中心和主体, 摧毁了本质和基础,否定了规律,削平了深度,割断了历史。这种带有相对主义、 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哲学,随着其代表人物到美国的讲学与交流而 流传到北美。美国的本土哲学在回应欧洲后现代主义哲学中产生了以罗蒂为代表 的新实用主义和以大卫·雷·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 新实用主义采取了与激进后现代主义哲学相一致的立场,把美国的实用主义 与之结合起来,提出了实用主义的后哲学文化。罗蒂指出:“我认为海德格尔、福 柯、德里达是通常称为‘后尼采主义’的20世纪德国和法国哲学的最重要的人 物” ®,“德里达对语言的讨论不见得与维特根斯坦的讨论有什么重要的区别,福柯 对知识与权力的关系的讨论,在我看来,也不见得与杜威的讨论有什么重要的区 别” ®,“我乐于认为,到本世纪末,在美国实用主义和后尼采的德国和法国哲学之 间的聚合将明朗化。”®这种聚合最终将导致后哲学文化。在这里,“ ‘后哲学’指 的是克服人们以为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建立与某种非人类的东西(某种像上帝, 或柏拉图的善的形式、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或实证主义的物理实在本身、或康 德的道德律这样的东西)联系的信念。我认为,传统的、前实用主义的哲学充满 了德里达所谓的4出现的形而上学’即希望发现某种固定不变的、使我们有可能 用认识来代替意见的东西。在我看来,一种文化可以看做是后哲学文化,仅当其 放弃这样的希望,连同在现象与实在、意见与知识之间的对立。在一个后哲学文 化中,真理将被看做不过是一个表示满意的形容词的名词化”。®罗蒂这种结合实 用主义与后尼采主义而提出的新实用主义的后哲学文化,与激进后现代主义哲学 相一致,旨在摧毁传统哲学。 与罗蒂的后哲学文化相反,在回应欧洲激进后现代主义哲学中,大卫·雷· 格里芬、小约翰*B.科布等人则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出发,形成了建设性后现代 主义哲学。大卫·雷·格里芬认为:“与文学艺术的后现代主义密切相关的是哲学 的后现代主义,它发端于实用主义、物理主义、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德里达 以及其他一些近期法国思想家……它以一种反世界观的方法战胜了现代世界观, 它解构或消除了世界观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如上帝、自我、目的、意义、现实世 界以及一致真理。由于有时出于拒斥极权主义体系的道德上的考虑,这种类型的 后现代思想导致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与之不同,“它 试图战胜现代世界观,但不是通过消除上述世界观本身存在的可能性,而是通过 对现代前提和传统概念的修正来建构一种后现代世界观。建设性或修正的后现代 [①[美]罗蒂著,黄勇编译:《后哲学文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 ②[美]罗蒂著,黄勇编译:《后哲学文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③[美]罗蒂著,黄勇编译:《后哲学文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④[美]罗蒂著,黄勇编译:《后哲学文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11_12页。 ⑤[美]大卫·雷.格里芬著,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 [ 页, ③[美]大卫·雷·格里芬著,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 236 — 237 页。 ④[美]大卫·雷■格里芬著,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 主义是一种科学的、道德的、美学的和宗教的直觉的新体系。它并不反对科学本 身,而是反对那种单独允许现代自然科学数据参与,建构我们世界观的科学主 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重新回到了有机论并接受了非感官感知,它愿意 从曾被现代性独断地拒斥的各种形式的前现代思想和实践中恢复真理和价值观。 这种建设性的、修正的后现代主义是现代真理和价值观与前现代真理和价值观的 创造性的结合。” ®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承继了欧洲大陆后哲学反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价值 观的立场,尤其反对以17世纪伽利略、笛卡尔、培根、牛顿的自然科学为基础的 世界观,主张超越这种现代世界观。但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不同意欧洲大陆 后哲学家们反世界观的方法,而是主张通过与现代世界观互为条件的世界秩序来 超越现代性,这种超越意味着超越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个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 父权观念、机械论、经济主义、消费主义、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就是在这种回应欧洲大陆后哲学过程中产生的。解构主义 启发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使其看到了现代哲学的弊端,在对现代哲学的批 判上,它们有着一致的意见,但在如何超越现代性上,它们却观点相左。建设性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建设向度表现在超越现代性世界观上,它是建设性的,而不是 解构、摧毁、否定、反世界观的。 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理论出发点 正如欧洲大陆后哲学发端于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哲学一样,建设性后现代 主义哲学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出发,形成自己的后现代主义。大卫·雷·格里芬 直言承认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倡导者是科学家出身的哲学家阿尔弗雷德· 诺斯·怀特海。”③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年2月15日生于英国肯 特郡,1947年12月30日长眠于美国马萨褚塞州的堪布里奇)是20世纪著名思想 家,早年在英国他以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教育家而闻名于世。 1924年,怀特海在英国退休后,以哲学教授的身份受聘于美国哈佛大学,从 [ — 237 页。 ①[美]大卫·雷·格里芬著,马季方译,《后现代科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 页。] 此转向哲学研究。在哈佛大学期间他写下代表作《过程与实在》,系统地阐述了他 的世界观和宗教观。怀特海认为,过程是根本的,成为现实的,就是成为过程的。 过程承继的是过去,立足的是现在,面向的是未来。怀特海说的过程是外在的客 观机遇和内在的主观享受的统一。一方面,过程体现为转变和共生。转变是一种 现实个体向另一种现实个体的转化,它构成了暂时性。因为每一个现实个体都是 一些转瞬即逝的事件,灭亡就意味着转向下一个事件。共生则意味生成具体,它 构成了永恒性,因为在共生的过程中没有时间,每一个瞬间都是崭新的,都是 “现在”,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是永恒的。另一方面,过程又体现为享受即领悟和 感受,过程是对现在机遇的领悟和对先前机遇的感受,并对全部过去和未来开放。 因而,在现实个体共生的瞬间,过程的每一个单位都享受着某种主观的直接性, 都具有内在的价值。简而言之,怀特海的哲学思想核心是世界流变论、有机整体 论。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经过哈茨霍恩的进一步阐述,对美国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直接继承过程哲学,它提出的内在关系说、有机整体理论、 生态的世界观等后现代哲学理论都是对怀特海过程哲学的直接发挥。建设性后现 代主义哲学直接以怀特海过程哲学为其生态的(或有机的)世界观的核心。为了 进一步发挥过程哲学的思想以推动后现代世界观的发展,小约翰*B.科布在克莱 蒙特大学成立了“过程研究中心”,他的学生大卫·雷·格里芬在加利福尼亚的圣 巴巴拉成立了 “后现代世界研究中心”。1987年1月,这两个中心联合组织了题为 “走向后现代世界”的大会,并编辑出版了“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丛书,系统论 述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张。 总之,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理论先驱,直接从怀 特海晚期的过程哲学出发,加上接受解构主义的启发,形成了超越现代世界观的 建设性的后现代世界观。 第二节 进设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科学的反思与超越 ―、反思现代科学 西方社会冲破1500年黑暗的中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近代 自然科学的产生是燃烧黑暗中世纪的熊熊烈火,是照亮黑暗中世纪的火炬。培根 提出的知识就J1力量的口号,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明灯,他总结的归纳法、实验法 和笛K·儿的严密的数学分析法,开创了近代科学的崭新局面。牛顿经典物理学的 创立,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范式。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英国的产业革命,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经过法国启蒙运动、资产阶级大革命, 资本主义为自己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经过法国18世纪的唯物主义和 无神论的冲击,人道取代了神道,理性取代了神性并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中 世纪神学衰落r。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歌猛进,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在其发 展历程中,为了争夺和瓜分市场,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科学技术在战争中的应 用,使其变成了杀人武器,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 应用,也造成了许多问题,核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和资源问题 等等。而科学自身发展,也越来越暴露其自身的局限性。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 人们不得不对近现代科学本身进行质疑、反思。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此进行了 反思。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科学的反思侧重于从世界观的角度,它认为现代思 想和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祛魅,“怯魅从根本上讲,它意味着否认自然具 有任何的主体性、经验和感觉。”®现代科学通过袪魅的方式为我们塑造了如下三 种世界模式: 第一种模式认为:事物尽管在人们初期的经验中显然是杂乱无章的,但实际 上是极为有规律的,这表明了一种“完美机器”的理想。这种观点认为人们用一 种理想的精确的机械主义来思考和感受宇宙,宇宙中的万物不能有偏差,它的每 一部分都是由驱动它的发条和齿轮决定的。这一理想是科学活动的基础,它鼓励 人们长时间去探索隐藏的规律性,它使得那种由万物相伴而生、没有意外、瑕疵 和不幸这种感觉而产生的安全感变得合理。完美机器的模式源自现代科学的理想, 这些理想自17世纪起一直塑造着人类的意识。 第二种模式是“终极粒子”模式。它由伽利略始创、继而被笛卡儿所完善的 分析方法是现代科学的基础。这种方法要求将问题分解到最小的构成,将事物从 复杂还原到简单,然后再分别加以解决。因此,用这种方法来解答问题就是探求 其最小的单位,即简单的、构成其他一切事物的基础。只有人们在确认和了解了 基本粒子之后,才有可能理解建立在终极粒子基础之上的复杂事物。解释的获得 赖于还原。它要求要r解一个事物的真相就必须尽可能地了解构成这一事物的组 成部分。终极粒子代表着存在本身,是存在的存在。他的特性规定了实在的特性; 所有其他特性不过是些表象。 第三种模式是“纯粹客体”模式,这种模式强化了前两种模式。现代科学的 理想之一是摆脱主观世界,无论它是在科学信仰上,还是在具体问题上。人们对 客观的东西给予很高的评价,对主观的东西却退避三舍。 现代物理学中的客观化、机械论的和还原论的方法的成功使得人们相信,这 种方法适用于现实中的所有事物,并成为现代各门科学的范式。现代科学从本质 上讲,它强调的是客观化、机械论和还原论,它的中心内容,是否认自然事物有 任何吸引其他事物的神秘力量。这种机械论和还原论的特点在物理学中表现得最 为明显。 首先,它认为世界可以尽可能地被还原成一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存在的方 式是粒子。它们可以被叫做原子,有时,它们可以分裂成电子、质子和中子;现 在,最基本的粒子是夸克。无论它们叫什么,我们都有一种基本的假设,即存在 着一种基本要素。对这些基本粒子来说,还要加上各种连续的场。 第二,它认为这些要素彼此间基本上是外在的;它们不仅在空间上是分离的, 更重要的是,每一要素的基本性质彼此也是孤立的。每一要素只具有它自己的性 质,它也许会因其他粒子的作用而受到一些影响。要素与其说是一个整体的有机 部分,不如说是一部机器的部件,其形式外在地取决于它们在其中工作的机器的 结构。 第三,它认为由于要素之间仅仅是通过彼此推动而产生机械的相互作用,因 而其作用力难以影响到其内在性质。 现代科学塑造的世界的性质——客观性、规律性、预测性、控制性。它所塑 造的世界丧失自发性、创造性和责任感等有价值的东西。这种科学观和方法论在 过去一直是形之有效的,而且现在在一些领域也是有效的。但是相对论和量子力 学的产生动摇了它,使科学发展背离了它,科学重新回到有机整体论,科学开始 返魅,后现代科学是返魅的科学。 二、超越现代科学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日益显露出不足和局限。 只有超越现代科学,科学才能健康的发展。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如何超越现代科学的问题上,他们提出的替代办法是后 现代科学,这种后现代科学与现代科学所强调的客观性、机械化、还原论不同, 它强调有机的、生态的、内在关系和整体论。他们认为后现代科学观是一种有机 生态的整体观,生态学的发展充分说明这种科学观,生态学是后现代科学典范, 它的基本特点代表了后现代科学的特点,这些特点是: 第一,生态学是一种与现代分析科学的认识模式完全不同的整体的思维方式, 这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包容和运用了所有现代严格的分析技巧,它以一种整体论的 方法包含和超越了分析,而这种整体论的方法对于其概念的任务来说十分重要。 因此生态学成为后现代意识的楷模,它既不是还原论的,又不是反理性的; 第二,生态学涉及一种实在观,它与现代科学阐发的实在观不同。后现代的 实在观来源于生态学对世界的描绘:肚界是一个有机体和无机体密切相互作用的、 永无止境的复杂的网络。在每一系统中,较小部分只有在较大的统一体中才是清 晰明了的。而且,这些统一体本身不是部分的聚集。 第三,后现代的生态学的价值观与以现代科学观为特征的可操作、可控制和 征服的价值观不同。与之相反,适应生态意识的价值观是一种适度的、自我节制 的和完整的价值观。这种生态意识的价值观允许人类和非人类的各种正当的利益 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中相互作用,世界是一个有待照料、关心、收获和爱护的 大花园。 现代科学将世界描绘成一架机器,使现代意识背离了目的、责任和整体;后 现代科学的任务是,让我们保持现代分析工具的锐利,使其发挥适当的作用,并 使我们回到那个花园中,小心而谨慎地工作。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认为要超越现代科学的机械论和还原论,必须建立一种有 机的整体观,这种有机整体观的核心是内在关系。内在关系不仅是生命体的基本 特征,而且是最基本的物理单位的基本特征,内在关系决定着一个实体的性质和 存在。每一个较大整体的特性不仅仅是由它所包含的单位决定的,而且还是由这 些单位之间的新的关系决定的。这不仅仅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问题,从一个层 次到另一个层次,部分本身也被重新界定和重新塑造。由内在关系构成的整体观 与还原论的机械观不同,它认为整个宇宙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主动地包含于它的每 一部分之中。由于整体包含于每一部分之中,因此,从某种程度也可以说其他部 分以某种形式包含于每一部分之中。整体包含于每一部分之中,部分被展开为整 体。这种有机整体观推翻了机械论那种部分之间只有外在联系的观点,后现代科 学的立足点就是有机整体观。 第三节延设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反思与超趣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不仅对现代科学进行反思和超越,他们抱着人类必须超越 现代性的情绪,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反思,从而提出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世 界观。 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精神和社会的反思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对现代精神和现代社会的特点进行反思,诸如个 人主义、二元论、机械论、实利主义、男性中心主义、实在主义和科学主义等进 行反思后发现,几乎所有现代性的解释者都强调个人主义的中心地位。这种个人 主义意味着否认人本身与其他事物有内在的关系,即是说个人主义否认个体主要 是由他(或她)与其他人的关系、与自然、历史抑或是神圣的造物主之间的关系 所构成。现代性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把社会理解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自愿结合到 一起的独立的个人的聚合体,强调个人独立于他人的重要性,这种个人主义允许 在市场上不受道德约束地追求自我利益的做法,是现代精神的一个独有的特征。 笛卡尔对实体所作的定义是对这种个人主义思想的最集中的哲学表达。 现代性在人与社会关系中强调个人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二元论。 现代性的二元论与其个人主义紧密相连,机械主义的自然观认为人的灵魂、思想 或自我是一个独立的实体,现代性精神接受了这种机械主义的自然观,为了证明 人的自由,他承认人与自然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思想、灵魂独立于身体,自 然界是毫无知觉的。现代性关于心灵和自然的二元论观点把意识自我运动和内在 价值仅仅归结为人类灵魂的属性,它不仅证明了人(Man)对自然的优越性,而 且证明了男性优于女性的优越性。17世纪的神学科学家们明确声称,他们发展的 是一种“男性”科学,这种科学重契约轻习俗、重知觉轻直觉、重客观轻主观、 重事实轻价值。现代性的二元论“为现代性肆意统治和掠夺自然(包括其他所有 种类的生命)的欲望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由。这种统治、征服、控制、支配自 然的欲望是现代精神的中心特征之一。” ® “现代性的激进个人主义和二元论的基本倾向,在人类文化历史上是空前绝后 的;同样空前绝后的是现代性与时间的关系。”®在对时间的看法上,它完全从对 将来而不是过去的关系中寻找现在的意义,这意味着对过去持一种遗忘的、漠不 关心的态度,它割断了现在与过去的联系,沉醉于对新颖性的追求。建设性后现 代主义认为,这种极端的反传统主义实质上是个人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因为它否 认与过去的联系是现在的构成要素。 现代精神的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视专注于探知事实(而不是价值)的现代自 然科学的方法为探知真理的唯一方法,而神学、形而上学、美学和伦理学都不提 供具有真假属性的认知判断。把理性仅仅限定为工具理性,这种单面的精神在现 代大规模破坏性技术中的体现使得它比任何时候都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和危险性。 与现代精神相一致的现代社会以无家可归为标志。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首 先是国家与教会、政治与经济的分离。分离使得经济生活摆脱政治的约束,被传 统道德观认为十恶不赦的贪婪成了市场的驱动力,市场的运作受“看不见的手” 引导,私人的罪恶带来公共利益成了现代社会的准则。其次,现代社会具有机械 化的特征。工业化和技术化代表了机器变成社会中心,它不仅表现在生活完全机 械化,而且表现在人类社会自身尽可能像一台高效机器那样运转。社会的机械化 导致的劳动分工使工人变成了机器中一个可更换的元件,官僚主义使人适应国家 机器,扼杀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第三,现代社会的又一特征表现为实利主义。 社会消解在经济中,在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中,实利主义重物轻人,使人沦为 经济动物。实利主义认为无限丰富的物质商品可以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国民总 产值成了衡量社会运行状态的标志。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现代世界观产生于17世纪的欧洲,它导致了科 学、技术和工业的长足进展,但它没有阻止反而促进了史无前例的分裂、虚无主 义和毁灭的产生,使西方的生活越来越趋于熵增加,即导致了经济和技术的混乱 以及生态灾难,核武器的威胁和有害化学物质的大量产生,对地球赖以生存体系 1.[美]大卫·雷.格里芬著,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5 页。 2.[美]大卫·雷·格里芬著.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5 页. 的破坏以及饥饿、贫困和环境恶化。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通过对现代精神和现 代社会的反思,提出了自己的后现代世界观,其内容主要是: 第一,针对现代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观点,强调内在关系的重要性。现代 精神把人与他人、人与物的关系看做是外在的、派生的,后现代精神则强调这些 关系是内在的、本质的、构成性的。个体与他人、与他物的关系是个人身份构成 性的东西。没有独立的实体,从简单的电子、原子、分子到人的意识,都是由其 内在关系构成的。 第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是一种有机哲学。这种有机主义是对二元论和 实利主义的超越。它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之物都是一个有机整 体,世界万物都是有其自身的经验、价值和目的存在,自然不是人们统治,占有、 掠夺的对象,而是有待人去照料的花园。弗雷德里克·费雷指出:“世界的形象既 不是一个有待挖掘的资源库,也不是一个避之不及的荒原,而是一个有待照料、 关心、收获和爱护的大花园。”®这种有机主义主张“人类和非人类的各种正当的 利益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中相互作用。”® 第三,在时间观上,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针对现代性沉溺于新颖性的追求,强 调对过去和未来的关心,认为现在在某种程度和某些方面上自身包容了整个过去, 现在具有未来的意义,未来必须从现在的土壤中生长出来。这种时间观,立足现 在、总结过去、面向未来,是彻底开放的时间观。 第四,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反对男性中心主义、父权制,提倡后父权制。 妇女作为女性的主要代表者,承担着一种创造性的角色,在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复 杂的相互作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后现代哲学反对父权制,倡导政治生活女性 主义化;响应女性意识的召唤,强调创造性的重要性。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与激进的否定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主张不同,它强调: “要想走向后现代,我们就必须去发展和培养现实地存在于或潜在于前现代、现代 和后现代王国中的实践和意识。”® (着重点为原作者所加)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 [②[美]大卫■雷·格里芬著,马季方译:《后现代科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 133 页。 ③[美]大卫·雷·格里芬著,马季方译:《后现代科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 133 页。 ④[美]大卫·雷·格里芬著,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 [ 页。] 的这些主张,既是对现代精神反思的结果,也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状况的一种哲学 的理性反映。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强调内在关系的重要性,倡导有机主义,注重历史的 连续性和统一性,要求发挥人的创造性等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作为美国哲学对欧洲大陆后哲学的一种回应,它与在这一 回应中产生的新实用主义采取了相反的立场,主张通过反思来建构或修正现代性 世界观而发展后现代世界观。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众多流派都反对、摧毁、否定、 解构现代性的进程里,它倡导通过总结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经验教训,汲取 其积极成果。应该肯定,这在方法论上是正确而有价值的。 但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在强调内在关系、有机主义和创造性,反对二 元论、机械主义时矫枉过正,主张万物有其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目的,任何事物 都具有创造性和神圣性,这就使自身带上了浓烈的泛神论色彩。建设性后现代主 义哲学在批判现代性中,把被现代性逐出的上帝又请回到自己的后现代的世界观 中,这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不能不说是一种退步。要解决现代性问题,请上帝帮 忙是不行的。现代性的问题根植于现代社会的矛盾之中,只有对现代社会进行认 真批判,并对现代社会的现实进行变革,才能真正消除现代性弊端,才能使现代 社会取得的长足进步成果得以保留。我们在研究和借鉴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时, 必须对其泛神论和唯心主义的成分有清醒的认识。 当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作为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一个流派,产生的时间 不长,其代表人物都还在积极地推动和探索后现代世界观的发展。也许随着这一 哲学流派的发展,将会有人提出更有价值的、积极的思想。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
|
来自: 太阳当空照917 > 《后现代哲学概论 赵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