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建

 直尾昂述 2023-09-27 发布于广东

​从解构

到建构:

后现代

思想和

理论的

系谱研究

-

德国学者

沃尔夫冈·韦尔施明确指出:

“后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绝不是

艺术理论家、艺术家和哲学家

的一种发明

-

相反地,我们的

现实和生活世界

已经变得'后现代’”

-

20世纪中期以来

无论作为一种社会形态

还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

发源于西方的后现代

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

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

-

到了21世纪初

尽管西方有人断言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霸权

在西方正在削弱”

-

但后现代在西方乃至全球

对经济、政治、文化以及

当代人类的生活仍然在

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

甚至促使人类的历史

跃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

当然

对于这个

历史阶段的

命名各异:

消费社会、

信息社会、

后工业社会

……

但是无论何种称谓

后现代也都预示了

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

对此新的

社会形态

或者文化

-

西方学术界

曾为此展开了

两次规模宏大

的讨论

--

第一次发生在

20世纪60年代

的美国

-

在这次大讨论中

参加讨论的学者

无论持何种观点

也都不约而同地

认识到:

-

20世纪

50年代起

逐渐兴盛的

这股文化潮流

-

既无法纳入

现代主义的范畴

又不可能意味着

现实主义的复归

-

这股潮流打着

反现代主义的

旗号

-

以现代主义

的对立面出现

它的本质特征

是与现代主义

的断裂

--

但是也有学者在种种断裂中

看到了这股潮流与现代主义

有着某种继承和联系

-

他们

指出后现代只不过是

一种激进的现代思想

-

这场讨论影响

范围之广、

程度之深、

时间之长

在西方思想史上

也都算是罕见的

-

它造就了大批

有国际声望的

后现代思想家

-

同时使得这场关于

后现代的理论建构

由北美波及欧洲

进而走向了世界

-

并且衍化

而为一场

国际性的

文化思潮

-

第二次的讨论即发生在

20世纪70~80年代初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

让-弗·利奥塔

与哈贝马斯

展开了一场关于

“现代性是否终结”

的学术争论

-

哈贝马斯提出

“现代性是一个

未完成的计划”

或“未竟的事业”

-

而利奥塔坚持其在

《后现代状况》

一书中提出的论点:

-

由启蒙精神

(或现代性)

奠定的启蒙学说

(自由、平等和

人的主体神话)

的宏大叙事

的合法性

-

已经失去了

可靠的依据

-

已不再是

普遍性的

绝对真理

--

这一场的讨论

将后现代问题提高到了

哲学和文化批判的高度

-

不仅波及全球

-

而且

占据了众多学科、文化和知识领域

而为后现代的话语霸权开辟了道路

-

自20世纪

七八十年代始

后现代话语在

各个领域

迅速扩张

-

种种

“后学”诞生,比如出现了:

后工业主义、后福利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后人道主义等流派,

后学成为显学,著述数不胜数

-

如果

从对西方现代性的反思角度看:

尼采、德里达、福柯、德勒兹、

瓜塔里、拉康、布希亚、罗蒂、

波德里亚、德波、舒斯德曼

等大思想家的著述

也都可看作站在

现代性的对立面

——

后现代的立场上

-

对现代性弊端

的反思、批判

甚至颠覆

-

在理论

话语上

-

他们

的思想

与话语

构成了

后现代的

主流话语

-

经过学术界

的两次大讨论

到20世纪90年代

-

后现代已经不是一个

承认或不承认的问题

-

而是一个

客观存在的

历史文化现象

-

甚至是一个

社会历史时期

其景蔚为大观

-

凯文·奥顿奈尔:

它“以雷霆万钧之势

进入老百姓的话语”

-

可见后现代文化

-

早已

深入社会

日常生活

-

我们的

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

话语方式

-

乃至

经济运作方式、

政治活动方式、

知识生产方式

受制于

后现代

-

进入21世纪

后现代话语

虽没被消解

-

人们对它的热情

似乎都有所冷却

-

但其影响力

仍不减当年

-

许多思想家以更加

冷静、科学的态度

对待后现代文化现象

后现代思想已被纳入

思想建构资源之中

 一 、后现代的类型

-

后现代主义是一股不同于

现代性、现代主义的

文化、哲学、社会思潮

-

其本身

呈现出非常

复杂的情况

-

流派众多

有各种不同

的表现形式

-

因而对它的

描述和界定

就五花八门

难以统一

-

涌现出了一大批

对后现代的称谓:

-

约翰·巴思

称后现代为

“补充的文学”

-

查尔斯·纽曼称后现代为

“一个膨胀经济时代的文学”

-

利奥塔称后现代为

“资讯制度下的

一种总的

知识状况”

-

伊哈尔·哈桑

称其为“通向人类

精神统一之路

的一个阶段”

-

杰姆逊称其为

“晚期资本主义

文化逻辑

的后现代”

-

让·鲍德里亚称其为

“符号内爆的后现代”

等等

-

这些称谓

一方面

反映出

后现代的

复杂性、

学科分类性

-

另一方面

也恰恰

证明了:

后学的

显学性、

渗透性与

广泛性

-

但是

上述的界定

还是停留在

学科分类

的层面上

不能区分

后现代的

流派性质

-

于是,国内外学者根据

后现代对现代性的反思、

-

颠覆的

学术立场、

学术姿态、

学术观点

的倾向性、

强硬程度

将其区分为:

-

激进的或

否定的

后现代

(亦称解构

的后现代)、

简单化的

或庸俗的后现代

建设性的后现代

三种

--

王岳川认为:

激进的或者否定的

后现代其代表人物

是:

福柯、德里达、利奥塔、

费耶阿本德、瓦提莫等

-

激进的或者否定的

后现代的主要特征

是:

“否定性、解构性”

-

他们

对于西方的

启蒙运动和

现代性的

自反性

——

在场的形而上学、理性主义、

中心论、本质主义、基础主义、

人道主义、人的主体性

等进行反思与颠覆

-

以“非哲学”

对抗在场的形而上学

以非理性颠覆理性主义

以多元消除一元

-

以“后人道主义”

取代人道主义

-

他们

宗旨明确

锋芒犀利

理论透析

姿态强硬

-

简单化的

或庸俗的

后现代

-

对激进的

或否定的

后现代

-

和建设性

的后现代

的庸俗化

和简单化

-

他们

坚持现代主义

与后现代主义

的二元对立

-

认为

激进的

否定的

后现代

-

仅仅,只有

否定、颠覆

-

其采取

彻底的

反传统、

反理性、

反人道、

反文化立场

-

以极端的、

以偏概全的

姿态

-

走上了一条

反人道、

反文化的

非理性之路

-

该流派在文学艺术上表现的最为明显

一些摧残人的身体“艺术”便是其产物

-

建设性的

后现代主义

侧重于在

激进的或

否定的

后现代主义

开辟的空间

从事建设性

的工作

-

其最大特征

是“建设性”

-

主要代表人物有

罗蒂、霍伊、格里芬

-

建设性后现代

反对绝望

提倡重建

-

反对悲观主义

提倡乐观主义

-

他们寄望于在:

人与自然、人与人、

人与文化、人与哲学、

哲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上

重构一个新的美好世界

-

正如伯姆所说:

“在整个

世界秩序

四分五裂

的状况下

-

如果我们

想要通过一种

有意义的方式

得到拯救的话

-

就必须进行一场

真正有创造力的

全新运动

-

一种最终在整个社会

全部个人意识中建立

一种新的秩序的运动

-

这种秩序将

与现代秩序

有天壤之别

-

即就如同

现代秩序

与中世纪

有天壤之别一样

-

我们不可能退回到

前现代秩序当中去

-

我们

必须在现代世界

彻底自我毁灭和

人们无能为力之前

建立一个后现代世界”

-

建设性的后现代秉承了

“在现代世界彻底自我毁灭

和人们无能为力之前

-

在人与自然、人与人、

人与文化、人与哲学、

哲学与文学

之间的关系上

重构一个新的

美好的世界”

的宗旨

-

力图从后现代

思想理论当中

-

挖掘创造性的

存在物、本体论的

平等观、生态主义、

有机整体性、过程性、

对话、他者

等富于

建设性的

理论话语

-

为今天的人类社会

提供正确的新理性

-

不仅,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而且,亦有针对性的,现实价值

二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

后现代是,一个

含混不清的词汇

-

“如果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

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

找到共同之处的话

-

那就是它所

指的是一种

广泛的情绪

而不是任何

共同的教条

-

——即一种

认为人类可用

而且必须超越

现代的情绪”

-

它是基于

共同的反对

现代主义的

情绪产生的

-

当然,格里芬是

从后现代主义起源的

角度来去说这段话的

-

其实

后现代主义还是具有着

许多共同的精神特质的

-

应该说,后现代主义

强调自我的主体精神

从而形成了

与众不同的

思维模式

-

这也就是其之所以能

出入各门学科的原因

-

对于

后现代主义

的精神特征

-

应有必要

进行阐释

-

而在

对特征的阐释当中

我们可以看到其在

文化理论中的作用

-

美国后现代理论家哈桑

在《后现代主义转折》一文中

对比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详细概括

-

他指出

后现代主义

的特征包括:

反形式、游戏、

偶然、无序、

解构、无中心、

反讽、不确定性等

-

哈桑为我们,理解后现代主义

提供了一副,简洁明了的图式

-

后现代主义的

价值就存在于:

在与现代主义的对比中

所显示出的这些特征中

-

在这些特征中

以下一些观念

尤其能够体现

后现代的

精神特征

--

首先是反中心、反权威

-

逻各斯中心主义是

后现代主义

的基本特征

--

德里达指出:

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体系

受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制约

-

逻各斯中心主义就是

“言语中心主义”或者

“在场的形而上学”

-

主张言语

高于文字

-

因为,言语

直接地表述

在场的事物

-

文字则是一种

间接性的表述

-

这种传统的形而上学

创造了一些二元对立

的概念

--

如:

精神与物质、

主体与客体、

善与恶、

形式与内容

-

对立的双方

总是不平等

-

一方是主要的、主导的

-

一方是次要的、派生的

--

这些

二元对立最终可以归纳为

“在场”和“不在场”的对立

-

在场,是主要的

-

不在场是次要的

-

一些

与基础、中心

相联系的概念

--

如理念、真理、上帝

等也都是恒定在场的

-

这些概念

也都是与

权威、中心

相联系的

-

后现代主义主张

颠覆权威、

废除中心

-

摧毁神圣性的事物

推崇边缘性

-

与此相关

就出现了:

“上帝之死”

“作者之死”

等理论

-

不确定性也是

后现代主义的

一个重要特征

-

“后现代主义具有

某种语义的

不确定性

-

学者们

对它的内涵尚无

明确一致的看法

——

这种普遍的异议

由两个因素造成:

--

其一

后现代主义这个术语

相对而言比较晚出现

确乎正值莽撞的

青春期

--

其二,其内涵

与当今许多术语

有某种亲缘关系

-

而这些术语本身的

内涵就是不确定的”

-

不确定性与

模糊性、异端、

多元性、散漫性、

零散化、分裂性

等联系在一起

-

不确定性贯穿于

整个后现代文化

-

影响了人们

对世界的

基本看法

-

“影响着

政治实体、

认识实体

以及

个体精神

——

西方的整个

话语王国”

-

不确定性

成为理解

后工业社会中

的文化现象的

一个基本视角

-

平面化或无深度也是

后现代主义凸显出的

精神特征

-

后现代主义反对

基础主义、

本质主义的

思维模式

-

否定深度模式

-

呈现出

“平面化或

无深度”的

特征

-

传统哲学秉承

“深度模式”

认为事物

现象背后

还存在着

本质和意义

-

后现代主义消除了

表象与本质的对立

-

从而消解了深度

从本质走向现象

-

平面化的特征导致

后现代主义文化

本身的无深度

-

也直接影响了

一些艺术创作

-

碎片化的

体验构成

文本的

基本特征

-

后现代主义者

反对任何的

整体性观念

-

喜爱随意的

组合、拼凑

-

“他们

选择,并列关系

而非,主从关系

形式

-

选择

转喻,而非,暗喻

精神分裂,而非,偏执狂

-

他们

也因此求助于:

悖谬、悖论、

反依据、反批评、

破碎性的开放性、

未整版的

空白边缘”

-

他们认为世界就是

由各种碎片构成的

-

碎片之间也没有

中心以构成整体

-

整体性只是

人类的幻象

-

从而,后现代主义者否定

全面性、完满性、整体性

等目标

-

片段性、

边缘性、

分散性

等当作世界

本来的面目

-

这些思想

在后现代艺术中

有着充分的体现

-

解构的后现代主义

针对的是现代主义

-

其基本精神给我们

反思现代主义

的缺陷提供了

重要的参照系

-

后现代主义

对现代主义的批判

并不是突然发生的

-

而是在

后现代科学的

基础上实现的

-

20世纪中期

-

“量子力学、

系统论、

控制论、

信息论

以及

耗散结构理论、

混沌理论、

分形理论、

协同理论、

突变理论、

自组织原理

等为代表的

后现代科学的

兴起和发展

-

引起了

粒子观的危机、

粒子序列危机、

单一性危机、

身份危机”

-

可以说

后现代科学的兴起

直接改变了人们

原有的知识系统

-

后现代主义

虽然源于

艺术领域

-

但它从

思想的层面

直接回应了

后现代科学

-

后现代的解构性也是

后现代科学对现代科学

建立的世界观的一种解构

-

它承担了

打破旧有

思想观念

-

在人们面前呈现出

世界另一幅图景的

重任

-

但是后现代主义的过度解构

导致在人们面前呈现出的

知识状况是支离破碎的

-

我们越接近

后现代主义

越带有偏见

-

因而我们就越容易怀疑

使我们认同于后现代主义的

艺术或非艺术的目标的诱惑

-

一种缺乏远见的目光

也许会使我们对

后现代世界观的价值

及局限视而不见

-

对其语言的可能前景

及其有限性熟视无睹

-

面对后现代主义

-

人们沉浸在了

解构的狂欢中

-

而忽视了

后现代主义的

诸多的局限性

-

而且

也没有关注到

后现代主义的

建设性价值

-

应该指出的是:

后现代主义有

解构和建构两个维度

二者是交织在一起的

-

像硬币不可分割的两面

-

既有解构

就有建构

-

即使

是否定性

的后现代

-

它在解构

的同时

也在建构

-

比如说,颠覆一元化

实质是,建构多元化

-

即以多元

取代一元

--

韦尔施

在评价

后现代的

多元论时

指出:

-

如果

把这种多元化

仅只解释而为

解体过程

-

这就完全错误了

-

它反映了

一种非常积极的

预示未来的幻景

-

它和

真正的民主

密切不可分

-

可见,由于

看不到解构中的

建构的积极意义

-

对后现代思想理论的

诟病、否定渐成主流

-

这不仅无助于

全面、正确地

评价后现代

-

也不利于

为人类的未来

提供新的理性

-

更危险的是,用前现代的视角来审视

一个不可能回到前现代的后现代社会

--

由此

打破这种

二元对立的

思维方式

-

将解构

与建构

-

视作思维

不可分割的

两种方式

-

是对后现代思想理论做出

客观的、多维的、辩证的

分析之关键

三 、后现代主义

凸显的建设性价值

-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在浩瀚如海的后现代理论著述当中

关注后现代建构思想的理论非常少

-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以美国科学家大卫·雷·格里芬

等为代表的理论家开始倡导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思想

-

他们站在新的立场上

重新打量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成果

集中提出了后现代的建设性思想

-

应说,在后现代

凸显了解构之后

建构是必然趋向

-

王治河

对这股潮流

进行了概括

-

他指出了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三个方面:

创造性、多元性和对世界的关爱

--

首先

后现代主义倡导创造性

体现出建设性的价值

-

后现代思想家

推崇创造性活动

他们把创造性看作

人的一个基本属性

-

正如格里芬所言:

“从根本上说

-

我们

是创造性

的存在物

-

每个人

也都体现了

创造性能量

-

人类

作为整体显然即是

最大限度地体现了

这一种创造性能量

-

人的本性

就是一种

创造性

-

这一思想也同时在

利奥塔、理查德·罗蒂、

德勒兹、福柯等人那里

获得了共鸣

-

似乎

在后现代的

理论家园中

-

人的存在价值

即在于创造性

-

后现代思想家,不单

在理论上,倡导创造

在实践上也身体力行

-

他们不再局限于

前人探讨的问题

而是提出新问题

-

体现出

思想的

独创性

-

在后现代的

思想领域中

到处也都是

独创的概念

和研究方法

--

如:

知识考古学、系谱学、欲望机器、

精神分裂分析法、解构等

-

当然

后现代的创造性

与现代的创造性

并不一样

-

现代人不受机械论的影响

而将创造进行机械的理解

-

即就是受浪漫主义的影响

将创造看作是,随心所欲

将创造看作是,破坏秩序

-

后现代思想家看来:

后现代创造

既尊重无序

又尊重有序

-

过度的有序

过度的无序

-

都是与

真正的创造

格格不入的

--

其二

现代人

仅仅将创造看作是少数人

特别是天才、艺术家的事

从而便即将创造特权化了

-

而后现代思想家

则试图还创造性于民

-

通过阐发

创造乃人

的'天性’

-

来激发民众

的创造热情

-

在这里

后现代的创造性

就具有其特殊性

-

尤其

把创造性

还给大众

更是具有

现实意义

--

其次

多元性观念的大凸显

现代性思维推崇中心

-

习惯

运用二元论

的思维方式

来思考问题

-

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也亦是有所侧重的

本质上也是一元的

-

后现代思想家

则推崇多元论

德勒兹、

德里达

等理论家

都是如此

-

后现代的

多元论即是基于

“本体论的平等”

也就是任何东西

无论人还是思想

也都是

平等的、

真实的

-

没有什么,比别的东西

更加真实,或者更高等

-

这样在人的面前

即就呈现出一些

具有差异的东西

-

体现出了对于

差异性的接受

-

多元性的观念

蕴含着平等的

政治诉求

-

同时也是

蕴含对于

主体权利

的认可

-

这种认可

借助对话

来去实现

-

后现代

思想家

所谓的

对话

-

绝非内心独白

而是人际发生

的过程

--

它是

指现在与过去的对话

解释者与文本的对话

解释者与解释者之间的对话

这个是一个无限展开的过程

-

这种对话

既不是东风压倒西风

也不是西风压倒东风

-

而是双方

改变自己的观点

形成崭新的视野

-

由此,对话精神构成了

一种,真正的合作关系

-

实现了

人们之间的

宽容和尊重

--

最后,后现代主义

倡导,关爱世界

-

格里芬在

《后现代精神和社会》

一文中提出了

后现代精神的

三个特征

-

与现代精神相比

--

其一

“后现代精神

-

以强调

内在关系

的实在性

为特征”

-

个人与他人、他物的关系是

内在的、本质的、构成性的

-

这些关系都是

其个人身份的

构成性成分

--

其二

后现代精神的

第二个特征是

它的有机主义

-

后现代精神

超越了

现代的

二元论和

实用主义

-

秉持

后现代精神的个体

不把自己当作生活

在自然界的异乡人

而拥有一种家园感

-

“借助这种

家园感和

亲情感

-

后现代人用

在交往中获得享受

和任其自然的态度

-

这种后现代精神

取代了现代人的

统治欲和占有欲”

-

在后现代精神中

人与自然的关系

也超越实用主义

-

人与自然

融为一体

将自身与

生态思考

结合起来

--

其三

后现代精神与时间

亦即过去和未来

也有某种新关系

-

后现代精神构造的

是一种新的时间观

-

现代性的激进个人主义

令得人们摆脱了过去

-

却削弱了人们

对未来的关注

-

宣传只是

关注当下

-

后现代精神,认为个体经验

已经包括了,对过去的观照

-

从而恢复了

个人与传统

的联系

-

它也

包含了

当下性

-

未来

就是从这里

长了出来的

-

同时,后现代精神

又通过与神圣实体

的关系,关涉未来

-

后现代精神,即把

过去、现代、未来

联系在一起

形成了一种

新的时间观

-

总之,在反思

现代精神的基础上

后现代精神具有了

建设性价值

-

它在主体自身、思维观念、

人与世界的关系等各个方面

提出了新的观念

-

从而

为现代主义之后

思想理论的走向

提供了一条较为

踏实可行的道路

-

从建设性

后现代主义

的角度来看:

后现代主义解构

并非一味地摧毁

-

解构同时

也提供了

新的东西

--

由此

从解构到建构,成为理解

后现代思潮的,基本线索

-

在对这条线索的梳理中

我们关注不同的文本之间、

思想家之间的思想交叉

审视思想历史的脚步

-

从而探索20世纪

西方思想发展的

规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