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蒙、元时期的西域 公元13世纪的蒙古两征以及对于天山南北各地的统一管辖 应是西域史上最为重要的政治事件。新疆历史从此进人了蒙古统 治时代。 蒙古统一天山南北 成吉思汗创建的大蒙击国(也客■忙豁勒*兀鲁思)对西域诸地 的统一进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先是,西辽末世,其实权南耶律 大石后代旁落至乃蛮部王子屈出律手中,政治日趋黑暗,国力逐 渐衰落,属部各族渴望摆脱其控制.这样便为蒙-占进人西域创造 了条件。1209年(宋嘉定二年,元太祖四年>,髙昌畏兀儿亦都护政 权部众因西辽“镇守官”“恣睢用权,奢淫自奉”,不堪忍受其压迫, 亦都护巴尔术阿尔忒的斤令其部众杀死“镇守官”。1212年,亦都 护亲往克鲁伦河畔的蒙古汗廷朝觐成吉思汗,自愿归属干蒙古。 与此同时,活动在阿力麻里(今霍城)的哈剌鲁部(即葛逻禄)首领 也率众归附了成吉思汗。自此,天山北部各地大部已归蒙古国所 辖。第二阶段开始于1218年左右,为了全面地控制西域政局,成 吉思汗派道大将者别带兵往征屈出律。蒙占大军打败西辽守军, 杀死屈出律于巴达哈伤山(今阿富汗东北部)中,天山南麓哈实哈 儿(今嘻什)、鸭儿看(叶尔羌)、和阗诸城依次而下,西辽国亡,天 山南北各地皆in蒙古所属。唐末以后西域诸地纷争割据的混乱局 面宣告结束,这种码势也为元明两朝蒙古成吉思汗后代统治天山 尚北各地萸定了基础D 公元1219年,立国于中亚地区的花剌子模的边城讹答剌(今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锡尔河右岸阿雷斯河口附近)守将杀害蒙 r1{商队和使臣,成吉思汗以此为由率兵西征,以血耻辱D归附蒙古 的高吕畏兀儿亦都护也受令亲领所部随同前往,并建立大功。西 域咨地成为蒙古西征的后方基地。蒙古对西域的统治进一步加 强。之后,1235年窝阔台汗时期又发生蒙古出征钦察、斡罗斯,以 及1252年蒙哥汗时期逍其同母弟旭烈兀西征波斯等地。历经数 年征战,西域以西的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一部分都臣服于蒙古。至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及1276年南宋为蒙古所灭。由蒙古人 创建的蒙、元帝国的西部疆域超过两汉,远迈盛唐。 蒙古、元朝对西域各地的军政管理 西域各地统〜后,蒙古国时期及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在天 山南北各地符因地制宜,根据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设立了各种 军政管理机构和职官,以行使对诙地区的军政统治。这些军政管 理机构和职官的设置,具体地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广人地域的 管辖统治,是汉代以后历代中央王朝对天山南北各地行使主权的 延续和发展。 蒙古闰在天山南北各地设置最早的官员是“达鲁花赤”。“达 魯花赤”是蒙古语的音泽,意即“镇守官”,是蒙古在各地设置的最 髙监治长官,“籍户口,收赋税,签发兵丁”,权力极大t U21年,邱 处机奉命前往中亚地K朝覲成吉思汗,途经阿力麻里,在那黾就 受到“铺速满(即穆斯林)国王暨蒙古‘塔剌忽只’领诸部人”的 二六O 迎接'这里的“塔剌忽只”就是“达鲁花赤”的异泽。两年后,蒙古 人在別失八里(今吉木萨尔)诸地相继设置“达鲁花赤”,以管理当 地事务。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东还,途经独山城(今木垒县),封 畏兀儿人月朵失野讷为该地达鲁花赤,并掌都督印章,以表彰他 问其父哈喇亦哈赤北鲁对发展当地经济的贡献。 公元1251年(宋淳祐十一年,元宪宗元年),窝阔台汗在位期 间,在今天山北部建别失八里行尚书省,任命麻速忽(一译马思忽 惕)为省事T又在中亚地区设立阿姆河行尚书喾,委派阿尔浑为省 事,两行尚书省统管天山南北部及中亚地区军政事务气这两个行 尚书皆的置设,反映了蒙古汗廷对西域、中亚地K统治的进一步 强化,奠定了蒙古统治西域的军政管理机构的大致轮廓,比“达鲁 花赤”之制显然的进了一大步。《元史■百宫志》载国初,有征伐 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 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之后,元朝 在平定西北藩王之乱过程中先后设置了一系列管理机构,如 1278年(宋祥兴元年,元至元十五年)设立“提刑按察司”于畏吾儿 分地。畏吾儿分地“提刑按察司”,又称“霍州(今吐鲁番)畏兀按察 司”,主管农桑事。1280年,‘‘立畏吾境内交钞提举司”,专理元中 统、至元钞之发行和管理。12幻年,元朝设立“畏兀儿四处站及交 钞库贸易金银,平准钞法%又“立别失八里、和州(即火州)等 处宣慰司”分理天山南北各地事务,宣慰司“掌国民之务,分道以 总郡县,行畨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 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第76页,侯仁之审校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88 年。 《元史》卷2《宪宗纪》所云,宪宗元年(1251)六月,以讷怀、塔剌海、麻速忽 等充別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事,暗都則儿尊、阿合马、也的沙佐之;以阿儿浑充阿 母河等处行尚书省亊,法合鲁丁、匿只马丁佐之。” (元史>卷9〗(百官志》七。 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主政者是为宣慰使,秩 从二品。别失八里、和州等处宣慰司的建立使西域行政机构组织 完全同内陆一致,这是中央王朝对天山南北诸地统治趋于加强的 具体反映。除此之外,诸如宣慰使司元帅府、兀帅府等机构的出现 还标志若行政机构的H益军事化。行政组织与军事管理机构的汇 流,这是兀世祖时期西域行政管理体制的又一重大变化。这一变 化显然同当时天山南北严峻的军事局势密切相关。 蒙古对于西域的军政管理是一种双重体制,除了蒙古国以及 后来的元朝中央政府行使对该地区的管理外,成吉思汗晚年依蒙 古习俗将其辖地分封于“黄金(成吉思汗系统)家族”宗王诸子,阿 尔泰山、天山周围的草原地K主要分属于其二子察合台和三子窝 阔台所辖。具体说,高昌畏兀儿境以西至河中的广大草原地区,也 就是原西辽故地归察合台所隶,其汗帐设在阿力麻里地区的忽牙 思(今巩乃斯);从叶密立(今额敏县)以北,包括今喀拉额尔齐斯河 及阿尔泰山一部分的原乃蛮部游牧地区则归属于窝阔台,其汗帐 置于叶密立和崔博之地(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察合台汁的 封地后来演化成察合台汗匡,而窝阔台的封地则成为窝阔台汗 国。两大汗国对域内政事有裁决权,但依旧是蒙古大汗的藩属地, 各汗国首领的承嗣仍由大汗委派任命,即边藩诸王奉大汗为宗 王,大汗视镇边诸王为藩臣。天山南北各地的绿洲地带,即所谓 “城郭渚国”以及中亚农业定居区域,则由大蒙古国或元朝统治者 直接遣派官_员进行军政管辖。这些地区和城镇应语从高M畏兀儿 地到阿姆河沿岸诸城镇一一和州、別失八里、忽炭(今和田)、可失 哈耳(今喀什噶尔)、阿力麻里(今伊犁)、海押立、撒麻耳千和不花 剌等。 元朝后期,由于平定西北宗王叛乱的需要,元朝中央政府在 大山南北设立了各类军事管理机构,并且行政组织日益军事化, 这是元朝后期西域军政建置的一个特点。先是.元朝政府为了平 定海都等蒙古西北宗王叛乱,于1279年在天山南麓置斡端宣慰 使(司〉元帅府,专理该地驻戍屯垦事宜。这是当时蒙古军镇守西域 驻军最高的管理机构。在天山北部的別失八里等地,蒙古大汗则 置有万户府管理该地驻戍屯垦事宵,首任万户是綦公直^1283年 前后.天山北部诸城屡遭叛军侵扰,成为两军对垒交战的前线,而 南边无战事。所以,元朝又相继在该地区兴建了一些机构,诸如上 面已提及的在別失八里、和州设立的宣慰使司以及在别失八里设 立站赤等。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元朝在别失八里又设元帅 府。随苕两军战线由南向北的转移,12的年元朝政府“罢斡端宣慰 使司元帅府' 1295年,元朝设置北庭和曲先塔林二都元帅府分別 镇护天山南北各地气 除此之外,蒙古统治者还在元大都(蒙古语“汗八里”,今北京) 建立了一些与当时西域地区事务有关联的军政机构,它们之职责 或管理迁徙到那里的工匠,或统率驻扎于此的西域诸部落、军队 等。如I266年置"忽丹八里局'主责从和阗一带购置玉石事。 I275年,设置别失八里局,收留因为西域战火而迁移苋师的别失 八里地区的各种匠人,专事织造御用领袖纳失失等段四。1276年, “置别失八里诸色人匠局”。1287年,招集哈剌鲁军人置哈剌兽万 户府,“掌守禁门等处,应直宿卫”,寻移屯襄阳。同年又设“总管府 以(理)皇子北安王民匠、斡端大小财赋”1295年,依贵赤、唐兀 —卫例,元朝又置西域乜新军都指挥使司气这些军政机构的设立 反映了西域各地同中央政府之间密切的关系。元朝时期的经济发 《元史》卷63《地理志》六。 (元史》卷91《百官志》七。 @ (元史》卷14《世祖纪》十一。 ④《元史>卷18《成宗纪>一。 —/、二 展和社会进步显然也有西北边疆地区各民族的贡献。 “西北宗王”的兴起及其与元朝中央政府的关系 在成吉思汗晚年分封西北辖地于“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系 统)”宗王诸子的基础上T后來逐渐形成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 窝阔台汗国以及由拖雷之子旭烈兀建立的伊利汗国等四大汗国。 在我网元代汉文史朽中,将这四大汗国一般统称为“丙北it王”。 他们名义上尊奉元朝皇帝为宗主,以“宗藩之国”自居,实际上具 乜半独立的性质,仵元朝后期尤其如此。“西北宗王”各政权与元 朝屮央政府的关系或亲或疏,维系时间长短也不尽一致。但是在 西域史上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Q蒙古汗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对大山南北各地的这种双甫管 珥休制,尽管初期对于缓解蒙古统治;阶层W的矛盾冲突以及稳定 社会秩序方面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楚它也助K 了离心倾向。后来 蒙古西北宗王之所以形成势力并发动叛乱,从一定程度上讲,也 同这种双重管理体制奋很大的关系。1227年,成吉思汗病亡,拖 甯监国。由于成吉思汁生前已经确定窝阔台为汗,所以1229年 秋,窝阔台继父汗位。1241年,窝阔台汗去世,皁后秃剌乞纳(一 译乃马真氏)摄政。1246年,她坚持扶立自己的儿了贵由继承蒙 古汗位,长T宗工拔都因与货巾不睦,托辞有病拒绝参加贵由即 位典礼。贵由即位后,为削弱宗王势力,于1248年亲率大军从和 林启程,以到叶密立(今额敏)疗养为名,实际上是征伐拔都。贵由 在西行至横相乙儿(今乌伦古湖上游)处患病而亡=随后,经过一 场宫廷争斗以后,年,成吉思汗幼子拖雷之子蒙哥利用蒙占 诸王同前汗之间的矛盾,登上了汗位。人蒙古国的统治权由窝阔 台系转人拖雷系手屮。蒙哥即位后,为f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杀 死秃剌乞纳垒后,将贵由儿子以及窝阔台汗之子皆发配边远地 区,调离大汗屮枢地区。蒙古“黄金家族”内部延绵数年的权力争 二六四 斗由此趋于激化。 1259年蒙哥汗死后,随之引发了其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 长达数年的汗位争夺战争。为了夺取汗位,双方都极力争取西部 宗王势力的支持。为此,忽必烈派遣察合台系宗王阿必失哈赴西 域就任汗位,阿里不哥则任命身边的察合台后裔阿鲁忽前往西域 就任察合台汗国的汗,以接替在位的木八剌沙。阿必失哈西行途 中为阿里不哥俘获并杀害,故忽必烈试图控制中亚的打算受挫。 阿鲁忽则利用阿里不哥封给的贵亲诸王的身份,顺利抵达阿力麻 里,并于1260年荣登汁位。之后,经过精心经营,他不仅控制了一 大片地区,还组建了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队。随着军事势力渐盛, 阿鲁忽公开拒绝了阿里不哥让他筹措兵源粮饷的指令,俨然个 独立的地方政权。他杀死阿里不哥派遣的使者,并主动归属忽必 烈。忽必烈则承认阿鲁忽对于阿姆河以北地区的控制,使察合台 汗国在中亚地区的实力得到加强。因此,双方关系得到明显改善。 1264年忽必烈讨平阿里不哥之后,察合台汗国的阿鲁忽、伊利汗 国的旭烈兀以及钦察汗国的别儿哥应遨至蒙占汗大帐参加大会, 商讨对于阿里不哥的处置。表明三大汗国对于忽必烈承袭汗位所 采取的积极支持态度。 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斗争中,窝阔台后代海都因 对拖雷系执掌蒙古汗国大权不满,明确地站在阿里不哥一边c阿 里不哥失败后,海都返回叶密立地区,继续割据自雄。忽必烈不能 容忍海都的独立行经,为进一步控制中亚地区局势,1365年,借 阿鲁忽死后,兀鲁忽乃(察合台汗国前汗合剌旭烈妃子)擅立其子 木八剌沙为汗之机,忽必烈派遣听命于他的八剌(察合台汗子抹 土干子也孙脱之子)到河中地区继承汗位,以从西方牵制海都的 发展。但是,八剌在夺得察合台汗国大权后,则反目为仇,公开与 忽必烈作对,并竭力争夺对斡端(今和W)的控制权,侵吞了忽必 烈在中亚的属地,俨然成为察合台系宗王的政治代表。察合台系 在中亚地区的强盛同样危及到海都势力在该地区的发展,窝阔 台、察合台两汗国因此而发生激烈的冲突。察合台汗国在中亚势 力的扩张也损害了当时々据阿姆河以北地区的术赤系的利益,这 种状况促使海都与术赤系的蒙哥帖木儿联手一道对付察合台汗 国。不久双方在锡尔河畔爆发激战,八剌损失慘重,这种军事实力 的变化使八剌不得不与海都协议约和。 12W年(宋咸淳四年,元至元五年),海都自阿力麻里出兵进 攻蒙古大汗控制地区。当时,海都行营驻于阿力麻里等处。在此之 前,阿力麻里一带地区是察合台汗国的辖境,海都驻扎这里表明 r他的军事实力的强大。忽必烈发大军自岭北进攻海都,海都败 于别失八里蒙古大军紧追至阿力麻里地区,海都不敌,远遁河 中。翌年,海都、八剌、蒙哥帖木儿三方在塔剌思举行忽里台大会, 决定一致反对忽必烈,并划分了各自在中亚地k的势力范围。塔 剌斯大会以后,窝阔台、察合台两系脱离了大汗的控制,且对后来 若干年屮亚地区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271年,阿力麻 里收复后,帛子北平王那木罕受命统率诸军建庭于该地以镇之C 与此同时,忽必烈不断向那万罕补充装备给养。1275年又派遣安 童“以行中书省枢密脘事”辅助北平王。不久,八剌在进攻伊利汗 国的战争中受挫,察合台汗国势力削弱,其所占据的可失哈耳、忽 炭等地重归忽必烈所属^ 1272年:元朝发工匠前往两地采玉,以 及1274年在这…带地K设驿站从一个侧面便反映了这种变化厂 的局势。 1276年,据守阿力麻里的那木罕属下诸王昔里吉等人叛变, 并劫持那木罕、安童等人。随之,别失八里等地也陷于叛玉手中, 海都等西北宗王势力乘机得到发展。为了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 治,忽必烈灭宋后,腾出手来抽调大批人马前往西域地区,以加强 一/、/、 同西北宗王的斗争。围绕着对于别失八里、火州和斡端等战略要 地的争夺,元朝同海都等商北诸王间的拉锯战持续了若干年。至 忽必烈去世前夕,元朝才基本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地区。到了大 德初年,随着元朝军队的不断出击,海都等西北宗王势力口益衰 退。1302年,海都败死,当吋就仟察合台汗国汗的笃哇见大势已 去,于翌年降归元朝。1306年,海都子察八儿也向咒朝投降^至此, 延续数年的西北宗王之乱终于平定^蒙古在西域的地方割据势力 遭到沉重打击,元朝中央集权统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蒙古、元朝对畏兀儿亦都护政权的政策以及演变 蒙古国及元朝中央政府对于归属以后的畏兀儿亦都护政权 的管理形式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一是畏兀儿亦都护自主国 事,蒙古汗派遣官员或设立机构督查;二是由亦都护身兼两职过 渡到元朝政府直接管辖其域内事务。 畏兀儿亦都护政权归属蒙古之初,畏兀儿亦都护因享有“第 五子”的优遇,“使与诸皇子约为兄弟,宠异冠于诸国”,俨然为蒙 占汗直辖封地。与此同时,他也就享有作为蒙古大汗属臣的权利 和义务。其权利包括:〇 )亦都护王族世袭,但必须得到蒙古大汗 的委任和册封。(2)亦都护拥有按照本民族原有习惯法管理其内 部事务的权力。《元典章》中规定的所谓“畏兀儿田地里,从在先传 留下底各自体例有来'就说明了这一点。亦都护还有招集分散尻 众的权力。当然,享有权利,同时意味養也要承担义务。首先,畏兀 儿亦都护及其部众作为蒙古大汗的探马赤军,随时随地都有出征 讨伐的任务。亦都护巴而术阿而特的斤刚被招抚,便受命率领其 部众随从蒙古军“者必(哲别)、部演(诺颜)征罕勉力锁潭、回回诸 国,”后“又从帝征你沙卜里(波斯一带),征河西(指西夏)”。其子 马木剌的斤嗣父位后,又“将探马赤军万人从宪宗(蒙哥汗)伐宋 合州,攻钓鱼山”;其次,缴纳赋税、朝贡方物也是其职责之一。 二六七 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朝“命畏吾境内计亩输税”气1280年, “哈剌所部和州(即火州)等城为叛兵所掠者,赐钞给之,仍免其民 差役三年”气畏兀儿亦都护一方面自主管理内部事务,承担向蒙 古大汗缴纳赋税的义务,另一方面,作为蒙古国的直辖封地,蒙古 大汗向诙地派出官员督察亦都护家族,管理畏兀儿地区,这与对 源出“黄金家族”的蒙古宗亲贵戚的管辖有很大的不同。畏兀儿地 区这种双重管理体制从至元年间…直沿袭到畏兀儿亦都护政权 王室东迁甘肃永昌。在此中间,蒙古国及元朝管理畏兀儿地区的 机构设置时有变迁,其职能也略显不同。初仿效蒙古官制,置断事 官(达鲁花赤)管理畏兀儿地区事务。按元制,“断事官,曰札鲁忽 赤,会决庶务”。到1280年,元朝政府改“断事宫”为北庭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里设大都护、同知、副都护、经历、都事等12名官员气 由一职官扩充至一机构,其权限和职责也有所变化,即“掌领旧州 城及昆吾儿之居汉地者,有词讼则听之”。此机构的设立与权限之 扩大显然同当时畏兀儿人大量迁往内陆相关。部分畏兀儿人迁居 中原地区后,给本身生存发展、以至十当地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元朝因此而改设这一机构全权理之。这里所谓“旧州城”无疑是指 高昌畏兀儿地区。 公元1275年都哇、卜思巴等率兵十二万,围火州,扬言臼, ‘阿只吉、奥鲁只诸王以三十万之众,犹不能拾我而自溃,尔敢以 孤城婴吾锋乎?亦都护曰:吾闻忠臣不事二主,且吾生以此城为 家,死以此城为墓,终不能尔从。’城受围六月,不解。都哇系矢以 书射城中曰:‘我亦太祖皇帝诸孙,何以不归我?月_眾祖尚主矣,尔 能以女归我,我则休兵;不能,则亟攻尔。’艽民相与言曰:‘城中食 <元史》卷世祖纪 《元史>卷1〗{世祖纪》八。 《元史>卷89《西官志》五。 二六八 且尽,力已困,都哇攻不止,则沦胥而亡。’亦都护曰吾岂惜一女 不以救民乎?然吾终不能与之相面也,以其女也立亦黑迷失别吉 厚载以茵,引绳坠诸诚下,而与之。都哇解去”。这一段文献不仅记 录了从1266年到1275年期间蒙古西北宗王之乱对畏兀儿地区 的负面影响,而都哇“我亦太祖皇帝诸孙,何以不归我”一段话,则 告诉我们畏兀儿王族在这种情况下的尴尬情景c 关于元朝蒙古大汗同畏兀儿亦都护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 《史集》作者拉施特曾有段耐人寻味的记载:“(忽必烈合罕)沿着 边界都派有宗王和异密坐镇。……其次为铁穆耳合罕的叔父阔阔 出,然后,(边界)抵于忙哥剌之子宗王阿难答所领有的唐兀惕地 区;他率军居于该处察¥脑儿境内。其次为畏兀儿人之城哈喇一 火州之境。该处有好酒。它在合罕和海都的边界之间。他们与双 方都和睦相处,并且效忠于双方。以下驻有察合台之孙阿只吉和 阿鲁忽之子宗王出伯T 虽然这里讲的廷忽必烈时代元朝在西北地区统辖范围,以及 各处政治势力分布情况,仴是透露出來的亦都护王族同察合台及 海都之间的关系,却反映了元世祖后期昆兀儿地区政治态度的微 妙变化。在“蒙古黄金家族”内部的权力之争中,他们的确很难相 处。自拖雷系执掌蒙古汗国大权后,先是蒙哥汗时期因萨邻迪与 窝阔台系交好而遭斩首厄运,继有亦都护火赤哈儿的斤由于效忠 忽必烈而数遭西北宗王劫掠之苦□在这种情况下,从自身利益出 发,他们只能采取两面都讨好的方式以求自保。畏兀儿亦都护的 政治态度的变换自然难逃蒙占大汗的监控。在忽必烈汗间西北宗 王这场权力之争中,畏兀儿地区的向背事关重大。为了防止类似 “萨邻迪事件”的重现,元朝政府开始重新考虑对畏兀儿亦都护家 ①拉施特史集>(中译本)第二卷,第338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二六九 族的政策。于是,发生了亦都护家族于1四0年奉敕东迁永吕一 事。是年,畏兀儿亦都护火赤哈儿的斤亡于阻挡西北宗王大军进 攻火州的战斗中,其子纽林的斤年幼,“诣阙请兵北征,以复父仇。 上壮其志,赐金币臣万,妻以公主曰不鲁罕……有旨,师出河西, 俟与北征大军齐发。遂留永昌焉”气由此,结束了畏兀儿亦都护家 族在高昌的政治统治,元朝政府将该地区置于北庭都护府直接管 理之下。1283年,都护府改称大理寺,两年后仍复为大都护,1311 年改设王傅。如此看来,从元S祖开始,中央政府就已经规定了亦 都护同蒙古汗派出督査机构的各自的权限范围,断事官或北庭都 护府的职责主要是管理该地E的军、站差役,再就是调解畏兀儿 亦都护政权与其它地区之间的关系。《元史+成宗纪》也称:“诏诸 路畏吾儿、合迷里自相讼者.归都护府;与民交讼者,听有司专 决。”从史书记载所见,越到后来,前一职责越显突出。例如,1314 年,屮书省鉴于该地区使臣迸送葡萄酒,“来者实频,驿传劳费' 乞谕典酒之官,今后如何供送,拟与都护府官议奏裁处®随着畏 兀儿亦都护政权王室的东迀,立于火州的北庭都护府职责只能是 管理军、站差役,以及协调当地畏兀儿人同其他地区间的关系。故 此.元朝才于次年撤销”畏吾按察司“,并于年设立王傅于永 昌地区,督査畏兀儿亦都护政权的军政事务,此“王傅”当时归属 于陝西行省D 察合台汗国后期对西域的统治 公元13 t纪末,八剌死后,察合台汗国沦为海都的附庸,其 汗之立废实际上惟海都所言为是。这种状况至八剌子笃哇不久被 扶立为汗后才得到转变。起初,笃哇追隨侮都,同忽必烈作对,不 断侵扰元朝边境地1301年,海都死于同元军的作战中,笃哇 虞集:《髙昌王世勋碑M道元学古录》卷24。 《经世大典,站赤>,见《永乐大典>卷19421。 二七〇 继海都后遂成为察合台、窝阔台两汗国的盟主,从而也开始了察 合台汗国的笃哇家族统治时代。为了控制窝阔台汗国,笃哇选立 海都之子察八儿为汗。1304年(元大德八年),笃哇以及西北宗王 归附元朝后,元朝中央政府对天山南北各地的政治控制得到加 强,各汗国对中央政府的分离倾向受到一定抑制。察合台汗国与 窝阔台汗国之间延续了多年的联盟关系,由于外部压力的减弱和 元朝势力在西域各地的重振而逐渐瓦解。不久,笃哇同察八儿反 n,二者因此发生军事冲突。元朝借机支持笃哇以削弱西北宗王 势力,于是派海山攻击察八儿侧翼,以配合笃哇C由于元朝出兵支 援,察八儿被打败,兜投附笃哇,不久因参与察合台汗国内争失 畋,最后逃归元朝。窝阔台汗国灭亡,其份地大部分并入察合台汗 国。察合台汗国实力增强,并与元朝中央政府维持着密切的隶属 关系d306年笃哇死后,其子宽闺在任期间,继续保持着与元朝间 的密切关系。1308年,元武宗遣使至撒马尔罕。同时,宽筒属下的 中亚万户至元廷朝觐,并呈上成吉思汗时期所造户口青册^元武 宗赐给钞币,又下令将塔剌思、塔失十等地所收的两年的赋税给 予宽阇。宽阇在位时间很短即亡,汗位初为抹土干后代答里忽所 得。笃哇子怯別对此不服,子枭在元朝的支持下发兵杀死了答里 忽,又平息了妄图复辟的窝阔台后裔挑起的叛乱。他还从哥疾宁 (今阿富汗加兹尼)招回胞兄也先不花,并拥戴他继承为汗。此间, 察合台汗国同元朝的关系比较紧张,双方曾发生武装冲突,元军 在作战中重新恢复了对火州等地的管辖。1320年,也先不花亡, 怯別袭兄汗位,即位伊始,就派使臣同元朝交好,自称臣属。所以, 怯别在位时期同元朝中央政府关系比较密切。据发现的回鹘文书 资料显示,此间火州一带地区重归察合台汗国所属。但是T该地区 依然承担向元朝贡酒的义务。1330年,元朝在火州重设“总管 府”,显然也是为了维护本身的利益。这一时期,察合台汗国内还 —-I 一一 _ I 1 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汗国政治中心的西移,怯别汗曾在中亚地 区的那黑沙不修建了一座规模宏伟的宫殿。这种状况的出现与察 合台汗国显贵们的定居化有必然联系。 1327年(元泰定四年),怯别汗死后,汗国进人政治动荡时期。 怯别家族中,燕只吉台、笃来帖木儿相继为汗。1330年(元至顺元 年),笃来帖木儿在任期间,元朝颁布《经世大典》。据此获知,此时 西域的火州、曲先、别失八里、阿力麻里、可失哈耳、和阗和中亚的 哥疾宁、可不里、不花剌、撒马尔罕等地皆归察合台汗国所属。由 此可知,随着元朝统治日渐衰微,其对西域的控制愈加松弛,察合 台汁后裔建立的察合台汗国大体上掌握着对西域乃茧中业城邦 诸农业区域和草原地带等广大地域的实际管辖权D 1331年,笃哇 之子答儿麻失里继承汗位,他放弃了前汗每年定期都到汗国东部 巡视的规定,留居中亚地区的忽罗珊城不归。并且宣布放弃佛教, 皈依伊斯兰教。进而反映了察合台汗国显贵们定居程度的加深, 以及所导致的伊斯兰教化。答儿麻失里的这些做法使他成为察合 台汗国史上一个转折性的人物。 答儿麻失里的这些施政举措自然引发了汗国政局的更加不 稳定。1334年,答儿麻失里的儿子不赞为首的贵族起兵发难,表 示反对其父的做法。最后,答儿麻失里兵败被其子所杀。自此,汗 国进人局势动荡时期,察合台汗国内讧不断。不赞之后,前后有数 位可汗走马灯似地登上汗位,很快又下台。…直到14世纪40年 代初,笃哇后代合赞即位,政局才逐渐稳定下来。据史书记载,合 赞汗是一个很强硬的汗王,他力图采用暴戾的方法维护自己的统 治。但是,事与愿违,激起属下更大的不满和反抗。当然,最重要原 因在于汗国内部中非黄金家族系的异密贵族、在汗室内讧中势力 坐大,已经发展成为〜支十分重要的政治势力。1347年(元至正 七年),合赞汗为属臣、出身巴鲁剌斯家族的合扎罕所弑,汗国分 二七二 裂为东、西两部分。异密合扎罕及随从控制西部地区,天山南麓实 力强大的蒙占都格拉特部显贵则拥立察合台汗后代秃黑鲁帖木 儿为汗,立府于阿克苏,建立东察合台汗国。同年,我们在《元史·顺 帝本纪》中,见到诸如“西蕃盗起,凡二百余起,陷哈喇火州,劫供 御蒲萄酒,杀便臣”等记载气显示元朝管理下的哈剌火州被陷,两 地政治往来断绝,元朝在西域的管辖统治结朿。 第节察合台汗后裔统治西域 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东察合台汗国的兴起 察合台汗国后期,其政治中心从草原地带移至中亚地区繁华 的城镇乡村,但仍有一部分坚持游牧传统的蒙古部落依然活动在 伊犁等草原地带。察合台汗国分裂后,东部地区最具实力的是蒙 古都格拉特部,诙部首领早先因功而被授予所谓“曼尕赖.苏雅” (意为“向阳区”)地区D曼尕赖·苏雅地区东塊是库车和轮台,西与 费尔干纳地接,北面是伊塞克湖,南部则同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且 末诸地相连。下属的城镇主要有哈什哈儿(喀什噶尔)、鸭儿看(莎 车)、于阗、阿克苏、库车以及中亚的安集延等地。还在汗国即将分 裂前夕,为了维护本家族在汗国东部的既得利益,都格拉特部异 密就派人四处奔忙,寻觅合适的察合台汗后裔,以防突变。1345 年,他们终于在草原地带找到一位名叫秃黑鲁帖木儿的察合台汗 后代,并将他带回该部当时的治府——阿克苏t两年后,察合台汗 ①《元史I卷41《顺帝纪》四,至!年十月戊戌条。 国灭亡,诸侯割据,不相统属,中亚各地处在极度动荡之中。都格 拉特部立即拥立秃黑鲁帖木儿为汗f原汗国东部地区遂独立于政 治中心之外,东察合台汗国创立I 东察合台汗国的建立不仅使天山南北地区免于政治动乱,而 且由于都格拉特部异密遵从蒙古传统.扶立蒙古黄金家族后代为 汁,进而博得广大蒙古诸部的拥戴,迅速使该汗国填补了西域,乃 至中亚地区继察合台汗国覆灭后的权力真空。秃黑鲁帖木儿在巩 固内部统治后,积极扩充实力,力图征服河中地区,实现重建察合 台汗国的梦想。为此,他除了强迫下属交纳地租赋税以增强军事 实力外,还在中亚地区东来传教的沙黑*扎马鲁丁及其子额什丁 毛拉的劝解感召下,亲率16万部属皈依了伊斯兰教。军事实力的 增强和宗教信仰的一体化进-步加强了汗国的整体实力y于是, 从年至1361年,秃黑鲁帖木儿带兵两次西征,其结果不仅 占据了中亚大城——撒马尔罕,而且使阿富汗、兴都库什山等广 大地区都归其所属。《拉失德史》中称,河中地区都被收人其版图, 那里所有的王公贵族都效忠于他。征服河中诸城秃黑鲁帖木 儿汗委派长子也里牙思■火者驻守撒4尔罕城,监理当地事务,他 本人则仍东回到首府——阿力麻里,不久病逝于此地t至今,他的 陵墓还保留在今天的霍城县境内。 秃黑鲁帖木儿汗在位时期,无疑是东察合台汗国最为强盛的 阶段。他终于实现了统一察合台汗国的愿望,并且建立了一个东 连哈密,西至撤马尔罕,北抵瓦剌,南接于阗的容纳众多民族部落 的庞大的汗国。 异密怯马鲁丁的叛乱与黑的儿火者恢复统一 秃黑鲁帖木儿汗创立的东察合台汗国是以成吉思汗“黄金家 ①米儿咱■马黑麻,海答儿拉失德史》,E.罗斯英译本,第一编,第5页,伦 敦,1972年。 二七四 M w 族”后代为王统,蒙古诸部落为主体并联合西域其他各族组成的 松散的政治联合体。其内部经济形态不一,部落组成复杂,各种社 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其中,王室与都格拉特部异密间的矛盾尤其 昆著。秃黑鲁帖木儿汗在任后期,为钳制该部异密在汗国中的权 势,未将历来都由该部担任的汗国权力甚重的军政首领职交给 继任的异密怯马鲁丁,从而激起怯马鲁丁的不满。秃黑鲁帖木儿 死后,异密怯马鲁丁举兵叛乱,怒而杀死王室成员18人,汗权因 此旁落在都格拉特部异密控制下。内部局势的动荡导致了外部强 邻的觊觎,在中亚地区活动的蒙古巴鲁剌斯家族成员帖木儿趁机 纠集抖旧部起事,以反抗察合台汗后裔对中亚地区的统治。帖木 儿率兵不仅打败了也里牙思·火者,占领了撒马尔罕城等中亚各 地,并且发兵向充部地区发动了六次东征行动。河中诸地的丟失 和汗国政局的动荡削弱了怯马鲁丁的军事实力。1389年,异密怯 马鲁丁最终为帖木儿所打败,其本人也在战斗中失踪。同年,秃黑 鲁帖木儿汗幼子、逃脱异密怯马鲁丁劫杀的黑的儿火者在草原上 为部属拥立为汗。汗国的控制权重新回到察合台汁后裔手中。 U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黑的儿火者汗即位后不久,就派 遣使臣千户哈马力丁等至中原明朝贡马和方物,从而开两地间交 往联系先河t但是因为受到西部帖木儿王朝的军事压力,黑的儿 火者汗同帖木儿的政治关系比较密切。他不仅将其女儿嫁给帖木 儿为妻,还为帖木儿工朝的东征活动准备粮饷D此间,伴随着伊斯 兰教在汗国内部的进一步传播,黑的儿火者用军事手段强力传播 伊斯兰教,他以“圣战”的名义向东部吐鲁番一带扩张势力范围的 同时,也将伊斯兰教传到这一带地区。吐鲁番地K当时被称为“达 尔-伊斯兰”,意为“伊斯兰教统治地区'M001405年黑的儿火者 本人死于对这带地区的“圣战”中。1414年,明朝出使西域的使 者陈诚路经叶鲁番地区,还见到他的陵墓。 二七五 黑的儿火者死后,其子沙米査干嗣汗位。在任期间,励精图 治,北与瓦剌作战,还试图西征撒马尔罕,以恢复先世失地D丨405 年(明永乐三年K沙米查干派遗使臣到明朝贡玉璞、名马。次年复 遣使至明朝贡马。明廷赐其使者钞币,命礼部宴劳之,并遣鸿胪寺 丞刘帖木儿等与其使者偕行,赉敕及彩币往劳沙米查干气此后, 两地往来密切。1408年,沙米查干卒,明朝以其“能归顺朝廷”而遣 朝臣把泰等人前往祭祀。同年,沙米査干弟马哈麻继立为汗。明朝 派使者以玺书、文绮衣数袭相赐表示祝贺。马哈麻在位期间,继续 在蒙古各部落中推进伊斯兰教传播,所辖地域有所扩大。境内较 大的城镇主要哲火州、鲁克沁、吐鲁番、哈实哈儿、阿力麻里等。马 哈麻一度把汗帐从阿力麻里迂到裕勒都斯草原的忒勒哈纳(今新 源县)。 马哈麻死T 1416年,其侄纳黑失只罕受明朝封赐为汗气纳 黑失只罕在位仅两年就被其表弟歪思所龙。之后,汗国政局动荡, 1哈麻孙子歪思同叔父失儿*马黑麻之间为争夺汗位征战不休。 142〇年,失儿·马黑麻卒,歪思获胜,并登上汗乇宝座1气其在位期 间,多次率兵西进,曾攻入帖木儿王朝属地,似乎表明汗国此间已 经脱离了对帖木儿王朝的控制。歪思还打着伊斯兰教“圣战”的旗 号,北与瓦剌作战.又于M22年前后发兵东征,驱逐吐鲁番地区 听氏尹吉儿察,再度将该地区置于自己的统辖之下。为了提高汗 室权威,他竭力削弱都格拉特部异密的权力。并迫使侍奉六位蒙 古汗的异密忽歹达逃往河中地区,使诙部实力受到很大削弱。 14此年前后,歪思在伊塞克湖畔同帖木儿王朝属将作战时,为其 _0)《明太宗实彔>卷54& @ —说是4哈麻兄弟. ③盈耶速丁*纳哈这:《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中译本)105页,中华书局T 測年^ 属下误射,中箭身亡D歪思汗死后,统一的东察合台汗国分裂为 东、西两部分。 东察合台汗国的分裂 歪思汗遗下两子:长子羽努思t即汉文史籍中的阿力产,幼子 也先不花。他们二人都想登上汗位,其身后都拥有一批蒙古异密 显贵支持者。在这场权力角逐中,也先不花得到了大多数贵族的 支持,尤其是都格拉特部异密的拥戴。羽努思被迫带领部属离开 蒙儿儿斯坦,进人中亚地区投奔帖木儿王朝。1434年,也先不花 登上汁位^也先小花即位后,发兵南征,将哈实哈儿从帖木儿王朝 统治下收复过来,交给都格拉特部异密管辖,以报答他们拥立之 功。此外,他在位期间,还比较稳妥地处理了同草原上的月即別人 的关系,并将首府移迁至农牧兼宜的阿克苏地区。在统一汗国内 政之后,也先不花又发兵数次西征,给帖木儿王朝多次打击^为了 遏制东察合台汗国势力的西进,时在撒马尔罕城的帖木儿曾孙米 儿咱·速檀+卜赛因派人,将此时正在中亚地区流浪的羽努思找了 回来^在取得羽努思永世效忠的承诺后.配以精兵武器,派其进行 东征,以此牵制也先不花。羽努思率领雇佣军迸人蒙兀儿斯坦后, 最初获得一些进展,但是在攻打哈实哈儿城时遭到惨败,狼狈逃 回,重又投附帖木儿王朝。1456年,米儿咱*速檀■卜赛因将其安置 在安集延附近一个名叫哲得千的城镇驻守,伺机东征D 也先不花卒于1461〜1462年之间,其子笃思忒■马黑麻嗣父 汗位。笃思忒·马黑麻昏庸无能,又待下属苛刻,1468M469年前;5 病死于阿克苏,境内即刻动荡不定。羽努思乘机再次发动东征,攻 占了阿克苏,继而又占领了吐鲁番地区。同年,羽努思遣使前往明 朝进贡,乞讨贡赐。羽努思汗曾长期居住生活在农业和商业比较 ①田:R疆乂丝绸之路与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别页,新通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二七七 发达的中、IR渚地,受过系统的伊斯兰教文化教育,因此喜欢城镇 和定居生活。取代也先不花汗成为东察合台汗国的汗王后,依蒙 古习俗,他将汗帐设在草原地带。但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生活享 受,使流徙不定的蒙古人成为真正的穆斯林,羽努思汗极想把汗 帐迁到阿克苏等地.然而,其丰张遭到汗国内部固守蒙古游牧传 统的贵族异密的强烈抵制与反对。其下属曾于阿克苏和塔失干城 两次起兵叛变,以表沄对迁居农业地区的不满情绪。为此,羽努思 汗不得不放弃初衷.以维护汗国的政治统一。舀然.这场内部斗争 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与此同时,哈实哈儿城等地归属都格拉特部 异密阿巴巴吉儿®后者筑城自保,不听从羽努思汗管辖.俨然独 立于汗国之外D所以,羽努思汗时期的汗国内部并不稳固。 公元147S年(明成化十四年).中亚帖木儿朝内扛,羽努思汗 乘机率部众西征,企图拓展势力范围。中途一部分贵族和异密以 不愿到农业区和城镇生活为名,挟持羽努思汗幼子速檀■阿黑麻 返回到草原地区。羽努思汗西征获得成功,塔失十(即塔什干)、赛 兰等地皆归其属下。他本人则以塔失千为府治f自此再无东归。这 样以来,速檀+阿黑麻自然就成为汗围东部的实际首领。1487年, 羽努思汗病亡于塔失干城,伴随西征的长子速檀,马哈木继承汗 位,但实际控制范围仅限于塔失干附近地区,包括蒙兀儿斯坦草 原地带在内的原汗国东部地区都为速檀·阿黑麻所属,辖内有吐 鲁番、察力失(今焉耆)、库车、阿克苏等城。东察合台汗国分为东、 西两部分。 公元G世纪,东察合台汗国分裂的主要因素里社会经济形 态的分歧。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这种东、西分裂的局面不断加 ①米儿咱·马黑麻■海答儿:《拉失德史》,E,罗斯英译本T第一编,第95〜109 页,伦敦,1972年。 @ C高昌馆课》40、43篇,新牖人民出版社,1981年。 二七八 剧。占据汗国东部地区的速檀·阿黑麻汗竖守蒙古“札撒”,保持浓 厚的草原游牧生活习俗;占据塔失干附近地区的速檀‘马哈木继 承其父衣钵,热衷于繁华的城镇定居生活。相比之下,汗国西部政 权由于同帖木儿朝的关系错综复杂,没有巩固的社会基础,局势 -克处在极度动荡之中。先是速檀*马哈木为了对付帖木儿工朝 的进犯,同草原地区的月即别首领沙亦即汗联盟。月即别人则在 驱逐帖木儿后裔进犯,井占据撒马尔罕城后,随着实力的增强,野 心膨胀,反过来围攻塔失干城,妄图吞并速檀·马哈木政权。1501〜 15(J2年,驻扎在吐鲁番的速檀·马黑麻获知其兄被围攻的讯息, 便将政事交给长子满速儿监理,在幼子速檀·赛德的陪伴下,带领 部众前往支援。虽然塔失干城之围解除。但是,兄弟两人的联军则 在中亚地区一个名叫阿黑昔的地方落人月即别军队的重围中,最 终全军覆灭。两兄弟皆成为抄亦即汗的阶下囚。尽管沙亦即汗念 及故情,将速檀·马哈木兄弟释放了出来,并允其东还。东察合台 汗围西部政枚因此告终。次年,速檀■阿马黑麻汗病死于阿克苏 城。而速檀·马哈木回到阿克苏后由于同几个侄子关系不睦,最后 愤而西奔投靠月即别人,1508年被沙亦即汗杀死于阿姆河畔。 明朝哈密卫的设立及其作用 正当察合台汗后代与蒙古诸部舁密为夺取天山南北各地统 洽枚而争斗的难解难分的时候,1368年,濠州人朱元璋于建康 (今南京市)定都称帝,创建明朝。随着明朝的建立,西域各地纷纷 遣使朝贡,希冀同明王朝建立正常的交往联系。此时哈密一带实 际上是故蒙古宗室后裔兀纳失里的属地,包括吐鲁番在内的以东 各地并不归东察合台汗国所辖。明朝建立后,为开辟同西方各地 的陆路贸易通道,曾派军西行。在进人哈密之前,明朝已先后在哈 密以东的撒里畏兀儿居地建立"赤斤蒙古、安定、曲先、阿端、罕 二七九 东、罕东左”等七个卫所吒1別1年,因哈密蒙古宗王时常阻止西域 使臣商旅往还明朝,甚至“有从他道来者,又逍人邀杀之,夺其贡 物'企图垄断贡利,与明朝作对。明太祖视其为蒙占元朝统治余 孽,下令左军都督佥事刘真、宋昆率军征伐之。明军攻破哈密城. 俘获甚众/收其部落、辎重牛马以归”气哈密蒙古宗王兀纳失里 率残众逃匿。次年遣使贡马骡请罪”。由此,哈密各地被置于明 势力控制之K。迄明太宗时期,两地经济贸易交往日益扩大,1404 年(明永乐二年),明朝封哈密王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使守其地, 绥抚其民”,哈密因此而归属明朝。1406年,明朝设哈密卫,给印 章,封其地头目马哈麻火者等为指挥、千、百户、镇抚,辜思城、哈 只马哈麻为经历,又以汉人周安为忠顺王长史,刘行为纪善,以辅 助忠顺王®。卫所是明朝驻兵的地方,哈密卫不同于明朝在全国其 它地K所设的卫所,而是一栌专为治理边疆事务而特设的一种军 政合一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朝不派专门官员统辖T而靠当地世族 首领治理,此所谓“镇边疆当率旧章,服夷狄者尚用世族”之略。明 朝政府仅委派、任命卫所各级官员,包括忠顺王的正式任命。再就 是保卫哈密卫的安全,一旦有难,即发兵救援D饥荒时亦给仓粟赈 灾。哈密卫的职责一是奉叨朝政府指令.代表中央政莳管理当地 日常具体事务;二是“把守西陲后门,缉探外夷声息”;三是护送、 保护东西交往的使节、商旅、僧侣们的来往安全。 哈密卫的建立,使该地区附属于明朝直接统治之T,从而继 续了自汉唐、元朝以来,中原中央政府对西域各地的管辖。有利于 明朝西北边境的安全和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稳定发展。 杨一葵:《裔乘 >卷8(玄览堂丛书本h (明太祖实录>卷矽。 @ <明太宗实录》卷52。 “由是,诸番唇齿之势成,华夷内外之合力,边境守谧余八十年 公元15世纪后期,随着占据吐鲁番地区的东察合台汗国军 事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他们开始向东扩展,力图占据哈密.以霸占 贡路控制权。最初,他们先乞请明朝允其“代(哈密 > 王领西域职 贡'明朝不允,于是便以武力相见。从1473年东察合台汗国与明 朝争夺哈密并占据之,后至1529年明朝决定最后放弃哈密,为时 长达半个多世纪。 此后,明朝对西域各地采用了一种较为松散、灵活的羁縻统 治方式,东察合台汗国诸首领仍视明朝为其主,遣使朝贡,乞请册 封,甚至其汗国之委命亦常报请明朝裁定。明朝中央政府顺应地 实行了来者不拒的策略,凡来朝觐贡献,俱予以赐赉,乞请册官 者,细经杏询,也予以委命。双方政治上倚赖于这种密切来,基 木上也维持丫 一种较为平和的关系。另一方面,双方之间的经济 交往十分活跃频繁,规模也较大。 赛德汗西部政权{叶尔羌汗国)的建立 塔失干城的丟失与速檀+阿黑麻汗的过世,使满速儿继承汗 位,并且成为整个汗国的大汗。但是,因为内乱不止,又有外部哈 实哈儿都格拉特部异密的围攻,致使汗国政局不稳,满速儿在阿 克苏登基,但迫于异密阿巴巴吉儿的凌厉攻势,最后被珀放弃该 城,向东撤至吐鲁番一带固守。此时东察合台汗国衰败之迹昭然 可见。 就在这时,早先跟随速檀·马黑麻前往塔失干城的速檀■赛德 经过若干年的卧薪尝胆式的经营,逐渐发展成为中亚地区一支不 容忽视的政治势力。速檀·赛德在阿黑昔战役中腿部受伤被俘,曾 在月即別帐中充任了一段时期幕僚,后来在一次战斗中乘机逃出 来,投奔了此时驻扎在哲得干的伯父速檀·马哈木麾下D不久,他 ①许进:(平番始末》卷七,(记彔汇编本h 二八一 又逃出来投靠了草原上的吉利吉斯人,在那里培植势力,组建了 一支军队。但是,不久就被速檀,满速儿的远征军打散,速檀·赛德 逃逸。他先是跑到费尔干纳投靠月即别人,后又仅带领随从抵达 今天阿富汗的喀布尔,投奔冋属于蒙A工族后裔的巴布尔汗。在 此,速檀■赛德受到热情款待,并被安置在安集延一带驻守。经过 数次战斗,速檀*赛德终于在自己周ffl聚集了一批亲信,丼通过击 败来自异密阿巴巴吉儿的进攻,收服数千名俘虏而组成了一支自 己的武装力不久,巴布尔汗军队被月即别人打败,河中地K成 为月即别人的天下。1514年(明正德九年)舂,月即别人发兵进攻 安集延。面对中亚呙势的突变,速檀■赛德为了保持实力,避免同 月即别人正面作战,在月即别人进人安集延之前,带领部属进行 战略大转移.向东行,辗转数地,撤人哈实哈儿境内。当时,统治这 一带地区的是都格拉特部异密阿巴巴吉儿因为阿巴巴吉儿数十 年在天山南部各地的残暴统治,民心丧失,部众不合,内部矛质重 重,局势极度不稳。速檀■赛德率领4 000余众,采取各个击破的 战略方针,先取英占沙,哈实哈儿守军闻讯弃城逃跑,驻守在叶儿 羌的异密阿巴巴吉儿以及长子见人势已去,仓皇逃亡于闶,后在 拉达克被追兵捕杀。这样,天山南麓各城基本都处在速檀■赛德统 辖之下。因为速檀.赛德将其首府定在叶尔羌,后人称其建立的政 权为“叶尔羌汗国”。事实上,该政权是东察合台汗国歪思汗后分 裂为东、西两部分的继续。 叶尔羌汗国的建立,对以吐鲁番为统治中心的满速儿汗政权 构成极大威胁,因为后者无论从军事实力还是个人才干都远胜满 速儿。但是,速檀+赛德汗在完成对天山南部诸地的政治统一后, 再不向东部拓展势力范围,并且主动派使臣与满速儿汗联络.罔 谋建立和谐的双方之间的关系。处于衰败境地的满速儿汗为了维 护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不得不默许其弟对天山南部各城的统 治。1516年,经过双方使者的穿梭斡旋,兄弟两人在阿克苏和库 车之间的一个名叫阿尔巴特的地方举行会晤。速檀·赛德汗在会 谈中表示在虎图拜(伊斯兰教祈祷仪式)中朗诵满速儿名字,并以 其名宇铸钱(伊斯兰教习惯法中表示崇拜最高统治者),以表示臣 服。而满速儿汗则不追究速檀·赛德汗以往活动,表示对现实势力 分布局面的默认。阿尔巴特会晤,从形式h表明了汗国的政治统 有利于汗国内部的社会发展t有史料认为,当时从哈密到安集 延广大地域,即便只身旅行,不仅无须准备干粮,并且沿途也无安 全之虞。但是,汗国内部的种种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伴随着蒙古 贵族的伊斯兰化程度加深,以及蒙古汗不断地发动所谓“圣战”以 拓展地盘,内争迭起,西域各地的政治局势更加错综复杂。 准噶尔部南下与察合台汗后裔对西域统治的终结 公元16世纪中叶满速儿、速檀·赛德兄弟的会晤事实上依然 是已往汗国分裂的继续。表面上的统一不过为双方下一步的争夺 势力范围提供了缓冲时间。因此,阿尔巴特会面结束后,兄弟俩随 即分别率领人马对周邻地区进行征伐,以拓鹿各自的势力范围。 与他们以往发动的诺多征战不同的是,此次两人都是打着伊斯竺 “圣战”的旗帜,这反映了伊斯兰教此时在蒙古王公中的深刻影 响。 满速儿汗由于西征无门,就将征服的重点移向东部,与明朝 争夺对于哈密地区的控制权。1505年(明弘治十八年),哈密忠顺 王陕巴卒,子拜牙即自称速檀,明朝封为忠顺王。拜牙即“素昏愚, 性又淫暴1513年(正德八年>,在满速儿汗的引诱之下,拜牙即 弃城投附吐鲁番。满速儿汗派遣班达吉·火者■他只丁·马黑麻镇 守哈密城。明朝先后遣都御史彭泽等人前往经略,以夺回哈密,但 皆无功而还。1515年,以1 500匹缎子为交换代价,满速儿汗把哈 密城交给明朝。然而,他拒绝交还明朝封立的忠顺王拜牙即,还以 二八二 索要财物要挟。1517年,满速儿汗以明朝许下的彩锻未还,并限 制其地进贡次数为由,发兵再占哈密,随之“寇肃州”,明军游击将 军芮宁率众抵御失败u 16世纪以后明朝内乱,无力西顾,自此置 哈密不问。汗国西部的速檀·赛德汗的征服地域范围要比其兄大 得多。1522年(嘉靖元年),他占据了北部的草原地带,留长子阿 不都+拉失德驻镇那里。1524年至1525年间.乘河中的月即别首 领去世、内部动荡之机,率军西征t克讹迹邗、马都等域。1531年, 速檀·赛德汗以“圣战”名义向西南方向进行扩张战争,吞并了克 什米尔、拉达克等地。次年,遣部将领兵攻打佛教圣地西藏的拉萨 城。1533年,速檀·赛德汗病死于南征途中。其子阿不都*拉失德 嗣位。满速儿闻讯后,即刻发兵西征,企图乘机吞并其弟辖地。但 是,西征活动以失败而终。1545年,满速儿汗卒,长子沙袭立其 位。自后,汗国东西两地又陷人长时间的动荡中。 在西部地区,阿不都*拉失德汗为了巩固个人的政治统治地 位,上台之初,便大肆捕杀宫中的老臣宿将,又竭力削弱都格拉特 异密的权力T对外则联盟草原上的月即别——昔班部而同哈萨克 人作对,并数次将其击败。同时t他还陆续出兵,向西征伐安集延, 向东进攻吐鲁番地区,且都取得一定战绩。经过一段时期的励精 图治,西部地区在阿不都.拉失德汗的治理下,社会稳定,经济文 化有很大进步。1559年,阿不都·拉失德汗亡故,经过一场残酷的 宫廷斗争后,二子阿不都■哈林继承汗位。阿不都.哈林汗在位期 间,西部地区军事实力不断稳固发展。与此相反,由于从政能力平 庸,属众不服,沙汗在东部地区的统治地位则日渐衰微。管理各地 事务的家族成员不听调遣,各称雄长。1566年,北征瓦剌时,沙汗 死于流矢,沙汗的叔伯弟速檀·马速继立为汗。东部地区的这一变 故引起西部阿不都·哈林的不满,速檀*马速刚刚上台,速檀·哈林 的弟弟锁非速檀、马黑麻速檀等以速檀*马速出身非其皇家、不能 二八四 继承汗位为由,于1570年出兵攻占吐鲁番地区,俘获速檀·马速, 以及辅助其执政的速檀■马黑麻阿力卜把都儿,而扶立马黑麻速 檀为吐鲁香地区的王。同年,马黑麻速檀等兄弟以吐鲁香王名义 遣使北京朝贡,建立了叶尔羌汗国与明朝的联系。这种局面的出 现表明,汗国东部地区自此为速檀·哈林治下的西部所统一,汗国 f I 恢复了表面上的统一,其基本疆域也确定下来D 1591〜1592年间,阿不都·哈林汗死,其弟马黑麻速檀继位。 1603年(明万历三十一年),葡萄牙旅行者鄂本笃经西域赴中原 地区,途经哈实哈儿时曾受到马黑麻速檀的迎接。马黑麻速檀在 任期间,将其弟阿都剌因派驻吐鲁番地区,又分其诸子孙镇守哈 实哈儿、英吉沙尔、阿克苏等地,从而建立了 S己的家族统治。政 令的统一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鄂本笃行纪中称,当时的叶尔 羌城“商贾如鲫,百货交汇/一派繁荣景象。但是,至1609〜1610 年马黑麻速檀死,其子阿黑麻速檀继承汗位后,形势急剧发生逆 转。由于阿黑麻速檀非汗长子,进而同蒙古传统的“长者为汗”的 原则相背离,汗国政局开始动荡不定。皇室宗亲为争夺汗位,经常 斗的你死我活。阿黑麻速檀为了平息各地纷纭不间断的叛乱,耗 尽了精力,汗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削弱。在此期间,东部的阿都拉 因汗火中取栗,向西扩张,获取了焉耆等地的实际控制权,并公开 称汗,同汗国对峙。 1M8〜1619年,阿黑麻速檀在狩猎时被杀,经过一番宫廷争 斗,阿黑麻速檀的次子阿不都·拉提甫被异密们拥立为汗。汗国政 治危机日益严重,异密势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伊斯兰教和卓势力 的兴起和发展深刻影响汗国的政局走向。阿不都■拉提甫在位12 年死去。163(^1631年间,阿不都·拉提甫侄子,时任阿克苏总督的 速檀阿黑麻继立为汗。然而很快就为其兄、哈实哈儿总督速檀·马 合木取代,速檀■阿黑麻于战乱中逃到阿克苏。在西部地区政局动 二八五 荡之际,东部地区则在阿都拉因汗的治理下显得比较稳定,特別 是他竭力维持与中原明朝间的政治经济往来联系,使其域内社会 经济状况数十年保持平稳发展的趋势。阿都拉因汗在位40年,于 1634-1635年去世。长子阿布伦■木汉默德·阿济汗继位后,利用雄 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率兵西征,攻占了阿克苏城,而后又继续南 下占领了哈实哈儿、叶尔羌等城镇,再度统一了汗国全境。随后, 阿布伦·木汉默德·阿济汗打败了北部强敌瓦剌的进攻,同时向西 部发兵远征并大获全胜,又摆脱了长期受吉利吉斯人控制的局 面。阿布伦+木汉默德·阿济汗在位期间,继续其父与中原王朝交 好的原则,内陆正值淸朝替代明朝之时。1646年(清世祖顺治三 年),他派出使团前往清朝献贡兼请定进贡额'清顺治皇帝接 见便臣,赏赐缎帛衣服,特降赦谕。1655年,阿布伦.木汉默德.阿 济汗直接向清朝遣使纳贡。清朝规定:“自此以后,每五年一次来 贡。地间“朝贡”关系的确立对于之后西域政局的变化有重要 的作用。 这一时期,伊斯兰教“和卓”势力的壮大和变化也是影响汗国 局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卓家族在汗国内部的勃兴始于阿不都■ 哈林汗时期,先是黑山派势力逐渐成为蒙古贵族依靠的主要精神 力量。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卓由汗王的支持者变为政权的 操纵者。到了阿布伦‘木汉默德·阿济汗统治时期,白山派和卓势 力兴起。白山派与黑山派作为先知穆罕默德“圣裔”的玛哈图木. 阿杂木的后代,二者在宗教教义上并没有太大的分歧和差异,只 是两个教派而已。白山派进人汗国之前,黑山派和卓家族几乎控 制着诸位蒙古汗王,阿布伦·木汉默德.阿济汗统一汗国后,白山 派代表人物玛木特+玉素甫移居哈实哈儿城^他当时倚赖的政治 ① <清世祖实录》卷26。 靠山是太子、时任哈实哈儿城总督的尤勒巴斯。尤勒巴斯野心勃 勃,在他的鼓励操纵下,白山派势力发展很快,这就自然同黑山派 发生利益冲突。两大宗教派别之争加剧了汗国的政治危机。 1667年(清康熙六年),尤勒巴斯外结准噶尔势力进攻哈实哈儿、 叶尔羌等地,阿布伦·木汉默德+阿济汗兵败出逃国外,尤勒巴斯 控制汗国大权。黑山派和卓不甘心失败,首领玛木特·阿不都拉 率领信徒撤离叶儿羌城,聚居阿克苏,推举阿布伦·木汉默德-阿 济汗的弟弟伊斯马因汗,同尤勒巴斯作对D与此同时,尤勒巴斯 在白山派和卓的支持下在叶尔羌城登基。为了统一汗国,双方大 动丁戈。在此其中,准噶尔蒙占中的两派也分別参与r进来,致 使问题更加复杂。由于尤勒巴斯汗得到势力强大的准噶尔蒙古 中的僧格的支持,曾获得最初的胜利。但是,因为尤勒巴斯汗不 怎么听从僧格的调遣,后被罢黜,其子阿不都*拉提夫被扶立为 汗。不久,伊斯马因在僧格的政敌厄勒丹台什的支持下,乘机向 叶尔羌城发动进攻。至1670年,相继攻占了叶城、叶尔羌和哈实 哈儿等地。伊斯马因进人叶尔羌城后,遂宣布为大汗。黑山派得 势,白山派遭到残酷镇压。白山派和卓首领阿帕克和卓(玛木特. 玉素甫之子)逃出哈实哈儿城,途经克什米尔进人西藏,见到了达 赖喇嘛,获得这位佛教领袖的同情和支持,中经引荐,取得了当时 实力强盛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支持^此时,噶尔丹正欲南下 扩展地盘。1680年,在阿帕克和卓的引导下,准噶尔人攻占了乌 什、阿克苏、哈实哈儿以及叶尔羌诸城,伊斯马因汗被俘,与其全家 老小被解送到伊犁。由察合台后裔建立的东察合台汗国最终灭亡。 第三节元、明时期西域的社会经济 蒙、元时期的移民屯垦活动 蒙古西征以及元明吋期,大规模移民西域形成一个新的髙 潮。随着成吉思汗西征战争的进行,其军队中有大量的女真人、契 丹人、汉人、西夏人进人西域,并落居天山南北各地。13世纪20 年代,中原道士邱处机前往中业,途经別失八里城,不仅受到当地 畏兀儿人的迎接,同时他发现当地从事音乐伎艺的都是“中州 人”,即中原的汉人。30年后,另一位名叫常德的蒙古特使路过该 地时同样见到汉人居住生活的景象,他在今天的赛里木湖附近的 …个关n发现“守关者皆汉民”。而在阿力麻里城(今霍城)中,“回 纥与汉民杂居,其俗渐染,颇似中国' 该地以南的赤木儿城,则 “居民多并、汾人(山西)”。忽必烈即蒙古汗位后.为平定西北宗王 之乱,解决后勤供给,曾先后调配征发大批内陆的汉军、新附军7 以及农民和工匠到西域。大量汉人的进人,推进了西域各地屯田 事业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交流。 蒙古元朝时期的屯田比汉唐之际又有较大程度发展。其突出 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屯田范圃更为扩大^自从1286年,元 朝“遣侍卫新附兵千人屯田别失八里,置元帅府即其地以总之”之 后气屯田范围迅速扩展到了哈梅里(今哈密)、忽炭(今和田)、可 失哈儿(今喀什噶尔)、且末等地。二是屯田组织形式多样化,除汉 唐时期常见的兵屯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民屯1287年,就有甘 肃河西等处“富民”千人,受命前往今天的且末一带地区,与驻戍 该地的汉军、新附军“杂居耕植”。1293年,又有700户吉利吉斯民 二八八 户被遣往可失哈儿(今喀什噶尔)地区屯田。除此之外,元朝还遣 派犯人从军并在别失八里屯田,此或是后来清朝犯屯之先导。 值得特别予以说明的是:蒙元时代.还有大批西域畏兀儿人 被有组织地征调到甘肃、陝西、3南等地屯垦戍守,并为那些地区 的农业开发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年(元至元二十二年), 畏兀儿亦都护雪雪的斤受命领畏兀儿民户1 〇〇〇驻守合剌章(今 云南大理地区),1288年,斡端、可失合儿工匠千五十户“受命至甘 肃、陝西等地屯田”,以及1292年迁移到湖北襄阳的曲先(库车)塔 林(塔里木周围)合剌鲁(唐代的葛逻禄)537户等,即属此种情况^ 其中,从西域迁移到内陆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动要算1280年 哈剌火州、哈密力失守后,畏兀儿亦都护纽林的斤率部被迫东迁 至今甘肃永昌一事。据有关资料显示,这次东迁的畏兀儿人数竟 多达四五万众。除此而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畏兀儿人是以零散形 式迁往内陆的。据《元史》记载,1329年仅在元朝宫中怍佛事的畏 兀儿僧侣即多达百余人,可见当时住居中原地区的畏兀儿人数 之多。 为了统筹管理和安排西域各地的农桑水利,1278年,蒙古统 治者述在别失八里设立了提刑按察司主理相关事宜。 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域各地发生灾异的地区进行赈济资 助的例子颇多,如12沾年,“(北庭)都护府进言:合剌禾州(今吐鲁 番)民饥,户给牛二头,种二石,更给钞一十一万六千四百锭,籴米 六万四百石为四月粮,赈之”®翌年,元朝又赐给合迷里(今哈密) 贫民及哈剌火州民牛种,给钞万六千二百锭当其价,合迷里民加 赐币帛并千匹。U87年,“斡端(今和田)民饥,赈济万定(锭广。1329 年,“畏兀儿八百余户告饥,陕西行省以……麦百余石赈畏兀儿, ①《元史》卷15(世祖纪》十二,卷10t)<兵志》三《屯田h @《元史]■卷13<世祖纪》。 二八九 遣使以闻,从之。这些赈济措施缓解了灾情,对于新疆当时流民 的招抚、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C 屯垦事业的扩大还推动了内陆和西域各地农业生产技术的 交流和西域生产工具的革新改善,如当时的别失八里元帅府还在 其地设立冶杨,让士兵们“鼓铸农具'这必将有利于促进西域本 地农具的改善。 元代畏兀儿地区经济状况 成吉思汗西征以后,高昌回鹘归其所属。同时代汉、回鹘文献 将该地区称之为“畏兀儿地区'经过辽宋时期百余年社会经济的 持续发展,至蒙古国统治西域诸地之初,畏兀儿人的农业定居化 程度已经很深,其农耕技术已有较高水平。《元史·哈喇亦哈赤北 魯传》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髙昌畏兀儿人哈喇亦哈赤北鲁于 蒙古兴起之初,同其子月朵失野纳一起归附于成吉思汗。1209 年,他随从蒙古大汗西征,路经位居别失把里东部要冲的独山城 (今木垒但见该城因为往日饥荒,居民皆流落他方,城空无人。 经过成吉思汗批准,哈喇亦哈赤北鲁遣其子月朵失野纳佩金符将 焉耆(吋称唆里迷)60家农户移居于此,父子两人也留居该地。 六年后,蒙古大汗西征还经独山城,只见“田野垦辟,民物繁庶”, 十分高兴,“问哈喇亦哈赤北鲁,则已死矣。乃赐月朵失野纳都督 印章,兼独山城达鲁花赤”气进人元朝时期以后,由于蒙古统治者 的倡导和大力支持,推动了畏兀儿地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后人 在出土的回鹘文书中发现大量的有关农业、种植业经济方面的词 汇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如:料r和(土地)、iir和adir(耕地)、&ir (耕种)、tari7(农作物)、akin(庄稼)、arpa(大麦)、bryday(小麦)、 kiiriic (大米)、biirfiq (婉豆)、(芝麻)、kantir (大麻)、(棉 <元史》卷33《文宗纪>。 <元史》卷一二四《哈喇亦哈赤北鲁传》D 花)、soun (洋葱)、mix (蜂蜜)、?也红(糖)、arUm (斧菜)'iidim (葡 萄)、nara(石 1榴)4riik(杏)、mur£(胡椒)(桃子)、qabaq 或q^ryun(甜瓜)k:iirkUm(番红花) 。经考证,上面诸词汇里有4、 少来自其他语言,如“mir”便源于汉语。 综观元代畏兀儿地区种植业的发展,葡萄、棉花的牛产和加 工占据重要地位。回鹘文书中相关内容也十分丰富,它是人们认 i只理解畏兀儿人定居农业化程度的一个重要途径。 葡萄,回鹘文写作“aziim”,是畏兀儿地区的传统物产。畏兀儿 人迁厝到这里以前,诙地区已经具有相当发达的葡萄生产,汉语 “葡萄”一词早见于魏晋时代的出土文书里。畏兀儿人落居丨亥地 后,迅速接受了这份历史遗产,发展了葡萄种植技术,已知的同葡 萄园相关的元代回鹘文书就有十几件;其内容有租用或买卖葡萄 岡文书、征收葡萄园赋税文书等。从这些内容里可以看到,有的葡 萄园规模很大,葡萄园在当地人的生活中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难怪13世纪初奉成吉思汗之命前往西域的邱处机于其行记里留 下“其地(指畏兀儿地区)大热,葡萄至多”的感叹。与葡萄生产相 关的还有畏兀儿地区葡萄酒的酿造和销售。回鹘语称葡萄酒 “bor”D元代畏兀儿地区出产的葡萄酒誉名中外,元朝知名宫廷太 医忽思慧《饮膳正要》称当时蒙古皇宫之葡萄酒来源,“有西蕃者 (应指吐蕃),有哈剌火者(指高昌),有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太原 者'但是,“其味都不及哈剌火者田地酒最佳”'波斯史家拉施特 在其书中也记道:“西夏之西,是为哈剌火州境,此系苠兀儿人的 城市,产美酒。”@在元人熊梦祥的《析津志>里,还详载了畏兀儿地 区葡萄酒酿造工艺流程。系统地叙述了葡萄经过发酵后形成的一 酒、二酒和三酒及其步骤。除过发酵酿造的葡萄酒外®,据考证,畏 忽思慧饮膳正要》卷H— 拉施特:<史集》中译本,第2卷,第337〜338页肩务印书馆,1986年。 @熊梦祥析津志辑佚■物产■异土产质》,北京古籍出版社T19幻年y 二九一 兀儿地区还出产一种采用蒸馏方法加工而成的优质葡萄酒,其名 称为“阿剌吉”或“哈剌基为波斯语“汗珠”之意(一说为阿拉伯 语‘烧酒明人叶子奇《草木f>记曰:该酒“用器烧(葡萄)酒之 精液取之,名H哈剌基,酒掖浓烈,其清如水,盖酒露也。……此皆 兀朝之法酒(即按官定配方比例酿造的酒,系宫廷御酒),古无有 之”'阿剌吉葡萄酒大致出视于元代,至迟在元末于元火都中已 经十分流行。从现有资料看来,其制法也是由西域东传内陆的。如 许有壬《咏酒露次解恕斋韵·序》里就记道:“其(阿剌吉酒)法出西 域,巾尚方达贵家,今汗漫天下矣。”@而提兀儿地K在此过程中承 担T重要的传递作用,因为《析津志》曾记载:“火州之人(畏兀儿 地K)复奋取此酒(指葡萄洒)作哈剌吉。”阿剌吉酒的出现及东传 对于中原地区利用蒸馏法酿造酒以及应用于谷物酒制作中起到 了重要作用。 葡萄酒在各族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 用。首先是提供元朝宫廷用酒X经世大典》曾有“(畏兀儿地区)使 臣进送葡萄酒,来者实频,驿传劳费”之言®这种进奉元大都葡萄 酒的制度直延续到元朝在西域政治统治的终结。另一方面,葡 萄酒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等价物,又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充任着不 可取代的作用,诸如借贷、抵押、以及缴纳赋税等。元代回鹘壯俗 文书里的《蒙■铁木耳借酒契}、《纳税缴贡单》、《酒账》等都是有力 的佐怔。 棉花的种植和棉布的生产、销售是畏兀儿地区经济活动中另 一大门类。棉花,一称“白叠”,在髙昌地区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 畏兀儿人西迁落居高昌后,很快掌握了棉花种植技术。回鹘文中 叶子奇:C草木子》卷3《杂制酒》。 许有壬:< 至正集 >卷16,(囚部丛刊本 0)(经世大典*站赤》,见《永乐大典》卷1942U 称棉花为“Bpk”,对于未经纺织的棉花以及粗细不同的棉线也都 有专用名称,足见棉花生产对回鹘人日常生活影响之大。元代畏 兀儿地K植棉技术还通过大批内迁的畏兀儿人广泛传人中原地 区。诚如元代农书《农桑辑要》中记载,苎麻本南方之物,木棉亦 西域所产,近岁以来,苎麻艺于河南,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 本土无异,二方之民,深荷其利,遂即已试之效,令所在钟之。”这 里所说的“木棉'实指棉花。由此可知,畏兀儿地区的棉花种植技 术还于元初移植到陕西等地。对此,我们看到的另一条元人文集 资料还可作为旁证^据蒲道源《西乡宣差燕立铁木儿ik爱碣》中披 露:“原陕西西乡人民不知种木棉之利,禺兀儿人燕立铁木儿自兴 元求籽给社户,且教以种之法,至今民得其利,而生理稍裕。” ® 根据元人记载,畏兀儿地区棉花纺织技术也达到一定水平, 因为无沧是从事商品交易,还是用于纳税,人们都用棉布,而不用 棉花^回鹘文书《纳税缴贡单>便是一件用棉布充作陚税的文书。 另一件名为《布吐斯租毡子契》的文书,则反映了当地人们将棉布 用做商品等价物的情况。 在畏兀儿人完成从此前游牧经济形态到定居的农业社会的 转变过程中,蒙元时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根据发现的回鹘 文书可知,这时的畏兀儿地区俨然一幅农耕社会的景象。昔日惯 于游牧生活的畏兀儿人今天已经完全融人当地的农业社会中,并 成为其中的重要一员。这里可通过对畏兀儿地区农业土地制度的 探讨来加深认识。 农业民族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土地,土地制度则是关于人们土 地使用方式和产品分配方式的制度。这一时期,西域畏兀儿地区 的土地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国有土地与私人土地并存,它实质上是该地区自魏晋以来 的土地所有制度同蒙古进人西域以后实施的游牧封建制度的汇 合。所谓国有土地即指畏兀儿亦都护王族占有使用的份地。畏兀 儿亦都护因为最早归附蒙古,曾被授封汗王第五子,并娶蒙古公 主为妻,故而享有与蒙古“黄金家族”宗亲相同的待遇,分得一份 “份地(采邑回鹘文书里经常见及的“因朱”(inchii)便是指这一 形式的土地制度以及在这些土地上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一般来 说,按照蒙古游牧传统,天下资财皆岿属大汗,这自然也包括土 地。所以,亦都护拥有的这份“国有土地”,要向蒙古汗交纳賦税。 这部分賦税由土地拥有者即亦都护王族交纳,作为在这块土地上 耕作的生产者不再承担国家其他賦税。这种土地制度反映了蒙古 早期游牧分封制度对于畏兀儿地区的影响。在这些土地之上从事 劳动的“因朱”,与后来清代南疆地区的“燕齐”或“烟齐”有一定因 袭联系。《西域闻见录》曰:“凡伯克皆有小回子,为其家服役,如奴 仆,自百户至二三户不等,谓之烟齐。”®另一种土地占有形式是私 有土地,阁鹘文书中所谓“合理合法地”,“土地卖出后千年万日” 地为买主所有便是证明。私有土地除了农ra外,还包括葡萄园占 地,回鹘文书里相关内容不少。除此,归于私人所有的还有寺院土 地,尽管其一般多冠以“大家”所有的虚名。 “国有土地”是不能出售的,而私人土地不仅可以进行买卖、 出租,还可以互换、典田抵债。如一件文书中记道:“我塔西克要给 吐利立一文书,我负担着卡兰税,债务累累,债主甚众,似难自立, (欲)赴逃匿。为此,我拟与吐利(商议),要把属于我所有的需要三 个人丁耕作的葡萄园典押给吐利元代畏兀儿地区私入土地的 租佃以及典田抵债现象,是長兀儿入西迁之前髙昌本地已经盛行 的租佃关系的延续和发展。人们经过对吐鲁番出土的唐朝以前髙 <西域闻见录》卷入 二九四 昌地区租佃契约文书研究后发现,当时该地区就已经流行两种租 佃关系:一种是农民不得已典租土地,实际上是将土地怍为抵押 品出租,亦即典租;另一种是缺地民户不得已而租佃地主的土地, 后者尤为普遍。而这种土地租佃制度又同中原地区的土地制度是 大体一致的。 地租和陚税。元代畏兀儿地区租佃关系的地租形式主要流 行货币地租和实物地租两种。如一件《阿拉姆等人租田契》的回鹘 文书记道,我阿拉姆·喀喇(和)克尼逊(两人)因需要通用的钞 (币),时把坐落在吐尔孜种庄稼的土地租给了阿尔特迷失*阿卡 (和)阿帕,租金十二两钞我们亲手付了。”支付货币形式有金币, 银币、纸钞等,元朝发行的中统、至元钞尤为通行。当地流行钞币 中,引人注意的是一种叫做“官布(quanbuqa)”的货币。经前人考 证,此为汉语的音译,它是一种棉布制品。当地畏兀儿人交換中更 多的是实物地租,实物种类也是五花八门。有关内容在《巴依·铁 木耳租田契》、《腾斯图租田契》、《阿喇■铁木耳租葡萄园契》等回 鹘文书中,都有详细记录气 租佃形式有多种。一种纯粹是土地所有者同租用者的关系: 前者出租土地,后者依照契约按时纳付租金;另一种则是双方立 约,建立类似“伙种”的关系,有田者出土地,无田者负责耕种管 理,收人双方按一定比例分配,回鹘文书《伊立奇租田契》即属此 例。伊立奇因无地种谷,便租用了凯依姆杜的土地D双方约定:该 土地需要下多少种子,二人均摊,“获得的收成我们均分,该地若 有课税(派)来,我们两人平均负担'相同的例子另有《米四儿租 田契》等文书。从文书里的租田契约中,我们注意到,无论是租用 土地,还是个人的土地,国家的賦税是不能不缴的:除非因为饥荒 灾疫,中央政府下令予以减免或不征。例如1280年,元朝政府“以 李经纬:《吐鲁番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妬年。 二九五 秃古灭(西北蕃王将领)军劫食火拙(火州)畏吾城禾,民饥,命官 给驿马之费,仍免其赋税三年'根据《元史》里的记载年,蒙 古汗王“命畏吾境内计亩输税”。这一地租政策刺激了私人土地耕 作者的劳动积极性,对于促进当地农业发展显然是有利的。 总之,至元朝时期,在各种文献资料中不难看出,畏兀儿作为 一个游牧民族,在西迁落居髙昌农业地区后,以其强大的军事、政 治实力,不仅比较稳固地维持了对该地区数百年的统治,而且自 觉地向诙地从事农耕的其他民族学习,逐渐摒弃了传统的游牧生 产生活形式,完成了从游牧经济到半牧半农、最后到农业经济的 转变,融入定居的农耕社会。传统的穹庐文化终于被城邦农业文 明所代替,经过西域古典文明洗礼后的草原征服者——畏兀儿 人,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畏儿儿地区出现的这种变化决不是偶然的,它同元朝中央政 府在畏兀儿地区的经济政策有很大关系。蒙古统治者为了收取赋 税贡物,以满足王族显贵的生活享受,并且供应驻扎在西域各地 蒙古大军的粮秣之需,减轻中央政府经济上的压力,一是鼓励发 展农桑,积极推行保护农业的政策。蒙古人统治畏兀儿地区之初, 就曾多次令“亦都护括流散畏吾而(畏兀儿)户”,以利干发展农业 经济。1278年,蒙占统治者“初立提刑按察司干畏吾尔(畏兀儿)分 地'“增副使、佥事各一员,兼职劝农水利事'次年5月,蒙古汗 又降旨/命畏吾(畏兀儿)境内计亩输税”。这些政策对于鼓励当 地民众务农,具有很大的刺激作用。像髙昌这样的内陆干旱地区, 水利相对农业而言是重中之重。元朝统治者比较重视该地区的水 利灌溉和管理,“提刑按察司”本身就有专理水利的官员。除此,畏 兀儿地区每遇饥荒灾年,元朝政府都极力赈济救灾,扶助农桑。二 是在畏兀儿地区进行屯田。元朝政府最初是为了“以资军饷”而在 该地区进行军屯,后来还迁移了内陆一些民户到西域诸地屯田。 这项举措也给畏兀儿地区农业的进步和发展以很大影响,尤其是 二九六 带动了该地区农业技术的进步。1282年,元朝政府“设立冶场于 别十八里,鼓铸农器”便是一例。 元代东西交通的拓展和维护 东西交通的变衍发展是蒙古元朝时期最为显著的贡献。这一 时期,天山南北各地同中原及中亚各地的交通并没有因内陆政局 混乱而受阻,相反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或许与各地方政权都 有发展商业往来、促进彼此经济联系的共同愿望相关。同时,这一 时期频繁的民族迁徙本身也拓展了东西交通的广度和深度。蒙古 元朝时期,由于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地方官府的努力,草原“丝绸之 路”得到大规模拓展。特别是蒙古西征时/金山南大河驿路”的畅 通,亦即三太子(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开辟的金山道;二太子(成 吉思汗二子察合台)“凿石理道,刊木为四十八桥,桥可通车”的果 子沟涧道的开通'都极大地缩短了原有的交通路线的距离,使东 西交往更加便捷畅通。当时,连接西域同北方地区的交通线…般 是从中原内陆北上,经过和林,再趋向阿尔泰南下至别失八里,之 后沿阴山(今天山)北麓行抵阿力麻里,从此向塔拉斯西北达欧 洲,向西南则入波斯。元朝建立后,随着关中地区为蒙古控制,传 统的由中原地区取道河西地区,经行畏兀儿地区的交通路线重新 开通,这条路线的通畅先是仰赖汪古部落的按竺迩。他于1228年 受命镇守今天的山丹地区,“置驿张掖、酒泉、至玉关,通道西域”气 之后,又有畏兀儿人岳邻帖木儿,在中原作官期间,回畏兀儿地区 省亲道出河西,所过榛莽,或时乏水”,岳邻帖木儿“为凿井置 堠,居民使客,相庆称便”气这条路线S来是蒙古元朝贵族运输西 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上卷,第76页,侯仁之审校本,中国旅游出版 社,19明年。 元明善:《雍古公神道碑铭h 欧阳玄:《髙昌禊氏家传》,< 圭斋集》卷1U元史》卷124《岳辚帖木儿传》。 二九七 域各地贡物,例如吐鲁番的葡萄酒,以及天山南部各地玉石等物 品的重要交通线。 除此之外,为了维护和改善西域地区同中原地区的交通线, 元朝中央政府环绕着天山南北交通道路设立的“站赤”“星罗棋 布,脉络相通,朝令夕至,声闻毕达”。“站赤”制度在维护“丝绸之 路”的畅通、密切西域同中央政府间的关系方面更起到至关重要 的作用。"站赤”,蒙古语,意为“译传”,实即汉唐之际的驿站系统。 蒙古中央政府为了保证西征平叛大军和后勤粮秣的安全,围绕着 传统的“丝绸之路”南道,“立于闻、鸦尔看网城水驿十三”® 1278 年又在彰八里(今a吉)和别失八里诸地设站赤。1281年,从当时 镇抚西域各地军务的蒙古将领阿只吉之请,元朝“自太和岭至别 失八里置新站三十”®,“专令递运租赋”。1282年,在罗卜(罗布)、 阇里辉立驿,次年又在畏兀儿地(指髙昌一带)等地置站四处。在 各类“站赤”中,使节、商旅途中所需物品齐备,如別失八里站“置 马六十匹,牛、驴各二十五只,岁支首思羊一百口,解渴酒一千五 汀升”'蒙元时期,西域交通之开辟及其维护,对于推动这一时期 來西关系的发展及保证该地区政治上的统一和安定,起到了重要 作用。 元朝时期,西域同中原诸地的商业往来依然十分密切,并且 有所发展。元朝统辖西域后,各宣慰司和元帅府组织的对中央政 府的朝贡和贡献也体现了一种互补型的商品交换关系。西域各地 的贡品中尚有玉石、葡萄酒、马、金、银等物,于阗的玉石、哈剌火 州的葡萄酒尤享盛名。元朝政府赐给的东西除钞币外,及具有货 币交换价值的则有金、银,实物,诸如马、牛、羊、粟、米、衣服、弓 <元史》卷12<世祖纪九》。 《元史》卷11<世祖纪八>,间书卷63《地理志>。 <经世大典■站赤门>,见《永乐大典>卷1941夂 矢、鞍等物。元朝发行的钞币,如中统宝钞(1260年始发行)和至元 宝钞(1287年始发行),俱在天山南北各地广为流通,考古工作者 也发现/这两种钞币。近代出土的回鹘世俗文书里,我们也发现 当地民众使用钞币进行贸易交往的证据,例如文书中出现了诸如 Cao(钞)、Stair(两)、Yistur(键)、baqir(钱)等词汇,即是一个明证。 为了顺应元钞币的流通,元朝政莳还在哈剌火州地区设立“交钞 提举司”和交钞库'这些举措极大地方便了当地人们使用元朝钞 币进行商业交往活动的需要。除此而外,隶属元朝的察合台汗国、 窝阔台汗同及钦察汗国发行的各类钱币也在当地流通。这也反映 了〕丨1时诙地国际化商业和开放性经济的特点。在哈剌火州各地, 商业活动十分发达,土地、葡萄园、奴隶的租赁买卖十分盛行,借 贷、债务契约文书制度也较为完善。根据已出土的回鹘世俗文书 披露,契约文书书写格式大体固定,并且前面通常冠以对蒙古统 治者以及亦都护的祝福套语3经研究,许多格式套语全然是受同 时代中原地区汉文契约书写制度之影响=再如20世纪初,吐鲁番 地区出土了很多公元13世纪的书写抄本,其中一些是用回鹘文 雕版印刷的,价值很高。学者们在这呰抄本的中缝则看到汉宇页 码和一些汉人工匠的姓名,证明当时这一带地区的雕版印刷业是 由汉人工匠操作或传授的。人们在敦煌地区曾经发现了一批回鹘 文木活字,都是用硬木雕刻的,其形式同王桢《农书》里描述的制 作木活字的记载完全一致,进而佐证了西域雕版印刷业受到内陆 影响的论断。 明代西域各地与中原地区的经贸往来关系 明朝时期,西域各地同中原地区的经济交流非常频繁,两地 经贸来往十分密切。“丝绸之路”西域段交通尤显重要,它曾被西 《元史》卷地理志>六。卷11(世祖纪>八0 域及以西诸地人们誉为“金路”。其中吐鲁番城地当交通要道,“诸 夷欲人贡作买卖者,必假道干此,别无道路”®,哈密城更因是“西 北诸胡往来要路”而备受青睐。护送和保卫东往西来的使节、商 旅、僧徒是明哈密卫的最主要的职责,“凡外夷来朝贡者必护送 之,毋令所失,其有狡黠之徒,诈绣良为非者悉拒绝之'哈密卫官 员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1459年,明朝晋升哈密指挥佥事苦苦 帖木儿为指挥同知,正千户阿都剌为指挥佥事,百户哈只为副千 户,授失儿哈等六人俱为百户,就是因为“忠顺王卜列革迎送朝廷 使臣有劳故也”。1516年,东察合台汗国满速儿汗将兵侵明肃州, 明朝绝贡路,西域某地一来函即云/‘各地面王子说把金路断了, 都要仇杀,速檀满速儿害怕,差了马黑麻火者等来”朝贡气据史籍 所记.大体上从黑的儿火者汗开始,迄明万历朝,东察合台汗国渚 汗一直“奉贡不绝”。哈密卫在组织和保护商业活动方面起了重要 作用。《明实录》所谓“每岁各处回回进贡者至此,必会少憩,以馆 款之,或遇番寇劫掠,则人马可以接护'因为当时“西域渚夷者凡 三十八国”,朝贡皆经过哈密,正是通过哈密卫/‘四方异域……之 使辐辏阙廷四方奇珍异宝、名禽殊兽进献上方者,亦日增月 益'探索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同西域各地的经济往来关系,其主要 表现形式有下列两种: “朝贡”和“封赐”这种经济往来形式古已有之,它既是西域 诸地与中原王朝政治隶属关系的的表现,又是经济联系的一种特 殊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松散的政治隶属关系保障了两地 间的经济联系^朝贡多属官办统一组织,时常是使臣与商人同往 在汉文史书中,明代西域各地至中原朝贡者,多以别失八里或亦 力把里名义出现,这些都是指东察合台汗国。到了羽奴思汗、也先 (吐鲁番夷悄)——《皇明经世文编>卷18M明孝宗实录》卷89。 王琼K为夷情事)——(晋溪本兵敷奏》卷7。 不花汗以后,因为东察合台汗国攻下了吐鲁番地区,前往明朝的 贡使便时常打着吐鲁番王的名义。后来,随着哈密地区归属东察 合台汗国,其使臣则又常以哈密王的称号出现在史籍中' 当时, 东察合台汗国前往明朝进贡的人数之多,来柱之频,都是极为空 前的。明代汉籍常以“累求通贡”这样的词句形轾其渴望获准朝贡 的迫切性。1427年5月,东察合台汗国歪思汗遣使臣马黑迭力迷 失等189人朝贡,同年12月又遣满法黑儿者等259人前往朝贡c 不仅进贡的人数多,次数也很频繁。也先不花“后亦频人贡”,有时 一年达数次之多,迄明嘉靖年间,满速儿汗一次遣使人数便多达 294名,奏本U5纸^朝贡使臣的频繁,使明朝穷于应付,不得不于 成化和嘉靖年间规定朝贡次数以及赴京人数。 东察合台汗国向明朝进贡的物品中,以马匹为其大宗,因为 当时汗国最有名的物品就是马。陈诚出使途经其地,曾记道,该地 “六畜马最广”气除马之外,朝贡的物品还有羊、骆驼等畜产品以 及玛瑙、铁刀、|El回青、玉石等其他物品。而明朝的“回赐”物品,除 了钞币,还有绢、彩缎、丝绸诸物。明朝中央政府这种带有政治色 彩的回赐是很丰厚的,其实际价值远超过所贡物品。据《大明会 典》记载,明嘉靖年间回赐东察合台汗国的标准是:“玛瑙数珠一 串与绢四疋,红绢道布一疋,_六疋;鞍子一面,绢四疋;撒袋一 副,绢二疋。……回回青……每斤与锒二两“阿剌骨上等马每匹 彩缎六表里,中等每匹彩缎三表里,下等每匹彩缎一表里,达马中 等每匹苎丝一疋、绢八疋、折钞绢二疋,下等每匹苎丝一疋、绢七 疋、折钞绢一疋”。“狮子每只彩缎八表里‘每小刀一把止于绢一 疋,锉十把内五把赏绢二疋,五把折钞八十贯,各色浆水玉每一斤 <离昌馆课>82篇。新通人民出版社,1981年。 陈诚、李暹西域蕃国志 八两与絹一疋”' 当时明王朝对于周邻各地进京献贡的使团有许多优惠政策, “既名贡使,得给驿传,所贡之物劳人运至。自甘肃抵京师,每驿所 给酒食刍豆,费之不少。比至京师,又给赏及予物,直其获利数倍。 以此胡人慕利,往来道路,贡无虚月”气另外,西域各地诸汗王室 宗族每凡遇到婚丧嫁娶等特殊情况,一经通报,明中央政府即赐 其钱物若千。 互市”,或称“市易”,即利用进贡的机会,携带当地土特产 到中原内陆贸易,换取各种生活必需品。这种形式实际上是第一 种形式的衍变发展。明朝当时规定,朝贡使臣可以“量带方物来京 贸易'进贡之后,于会同馆(使节居住之所)开市五日,“许官民各 色铺行人等持货人馆,两平贸易”。除此,公元14-15世纪,明韌还 先后在兰州、凉州、甘州、宁夏,大同等地置设“马市”,以便利西域 诸地游牧民族与内陆农业定居民族进行贸易。东察合台汗国与中 原地区的互市贸易肇始于1413年,是年明朝皇帝敕甘肃总兵官 丰城侯李彬曰:“别失把里王马哈麻敬事朝廷,遣使来贡,如至,可 善待之,其市易者听其便自此,两地间互市贸易便有了很大进 展。据《明实录》记载,当时东察合台汗国卖给明朝马匹的价格是 “中马每匹钞三千贯,下马每匹二千五百贯,下下马每匹二千贯^ 骒驹一千贯'除了马匹,西域各地与中原内陆贸易的还有回回青 (染料)、刀、兽皮、等,而换来得物品则诚如明朝大臣桂萼奏折中 言:当时西域诸地需要的内陆物品,曰茶、曰大黄、曰麝香”,“而 土鲁番籍此,欲转货各国,以取重利'另外,还有缎、瓷器、茶叶、 (大明会典》卷il2{礼部七_卜+给賜三》。 (明仁宗实录>卷5(下)。 @ <明太宗实录》卷 铁器、药材等。 总而言之,纵览明一代东察合台汗国与中原地K的往来联 系,无论是前期双方频繁的政治、经济往来,还是后期对于“丝绸 之路”要冲哈密的激烈争夺,经济因素无疑在中间起着h分重要 的作用D统治西域各地的蒙古贵族将前往明朝进贡之道谓作“金 路”,由此可见这种频繁的往来联系在他们日常经济生活中占有 重要地位。当然,中原地区也需要西域诸地经济上的支援和帮助, “边关立互市,所以资国用f来远人,其听之'明朝皇帝这段话足 以说明这点。另外,明王朝更希冀通过这种不间断的经济往来建 立一个和睦安静的边邻环境,他们也时常以这种经济联系作为抚 绥西域诸地政权的强有力的手段,不时以闭关绝贡相胁,惩罚那 些桀骛不逊的王公贵族。所以,这一时期,亦即东察合台汗国统治 天山南北大部分地区的历史时期,除哈密卫外,尽管明朝再没有 在其境内设置过什么行政管理机构,但是双方之间的政治、经济、 文化交往和联系却很密切,一直未曾间断。 第四节元、明时期西域的文化 多种语官文字的使用 西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蒙古统治西域 地区之后,民族频繁迁徙,蒙古统治者民族政策灵活,使这一时期 西域各地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点,特别是在语言文字 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元明时期西域各地流行的语言文字主要有蒙 古、汉、回鹘、察合台、波斯、阿拉伯语文等。 蒙古文蒙古民族兴起于漠北草原,以游牧为生,经济文化 相对落后,初“亦无文字,每调发兵马,即结草为约,便人传达,急 于星火,或破木为契,上刻数画,各收其半,遇发军,以木契合同为 验”'蒙古西征后,曾受命赶赴西域的中原道士邱处机在《长春真 人西游记》中也这样记道:“蒙古俗无文籍,或约之以言,或刻木为 契。”此后,随着蒙古族统一漠北,特别是军事势力的扩张,使他们 同周邻各族间交往联系日益增强,蒙古传统的“刻木为契”或“处 理万事,徒资唇舌,使命往返必口授之”的传播信息的方式、方法, 已经与急剧变化的政治局势和快速进行的军事行动不相适应。换 言之,军事上已经十分强盛,并即将成为大漠南北主宰的蒙古皇 族迫切地需要-种便于掌握的文字来表达自己日益丰富多彩的 情感和生活。于是,蒙古时代流行的回鹘式一蒙古文与八思巴蒙 古文两种文字就应时而生。 所谓回鹘式一蒙古文实际上是在回鹘文基础上演变而成的 一种文字^众所周知,蒙古语与回鹘语在类型上同属粘着语,语音 相近,许多词汇发音近似,这是回鹘文之所以后来为蒙古族接受 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蒙古族活动的漠北草原从地理上与畏兀 儿人聚居生息的地区邻接,彼此间密切的联系交往一直没有中 断,这也给回鹘文传人蒙古创造了一定条件。如宋代成书的《蒙鞑 备录》所言:蒙古“其俗既朴,则有回鹘为邻,每与两(应作西)河博 易,贩卖于其国,迄今文书中+自用于他国者,皆因回鹘字,如中国 笛谱字也。今二年以来,因金囯叛亡降附之臣,无地容身,愿为彼 用,始教之文书'从上引资料可知,降归蒙古的金人在将回鹘文 传人蒙古族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由'此不难看出,还在塔塔统阿 受成吉思汗之命“教太子诸王以畏兀儿字(即回鹘文)书国言(指蒙 古语)”之前,回鹘文已经传人到蒙古汗国。据《元史·塔塔统阿传》 ①赵珙J蒙鞑备录》(王囯维<蒙古史料四种校注本》 记载,蒙古王族正式采用固鹘文则始于1204年。是年.成吉思汗 率兵征伐盘踞在阿尔泰山附近的乃蛮部落,经过血战,蒙古军大 败乃蛮,并且俘获了专掌乃蛮大印的畏兀儿人塔塔统阿。当时,蒙 古汗并不知印章还有“出纳钱谷、委任人才”的用途,由于塔塔统 阿降归蒙古后仍受令袭兼旧职,所以,他实际J_:把使用印章制度 纳人蒙古族的社会生活中。然而,塔塔统阿对于蒙古族经济、文化 方面的贡献尚不仅于此。当成吉思汗获知塔塔统阿熟知“本国文 字”后,“遂命教太子诸王以畏兀字(即回鹘文)书国言据研究, 在蒙文资料《黄金史》里,也记载了有关塔塔统阿与成吉思汗弟合 撒儿的故事。这里的“国言”意即用蒙古语口头颁布的诏令敕旨, 之后人们便将这种用间鹘文记载蒙古语音的文宇称之为回鹘 式一蒙古文。实际上,这是蒙古族正式采用一种文字符号来拼写 自己口语的开端。元成宗时(1295〜1307),蒙古学者搠思吉斡节尔 对这种回鹘式一蒙古文体加以改造,归纳整理了蒙古书面语语 法,使这种文体更加完整和规范化,并且传播使用到今天。 八思巴字蒙古文也是通行于元代西域地区的一种文字^元世 祖忽必烈登基后,1269年,诏藏族法师八思巴新创了一种以藏文 字母为基础的“蒙古新字”(后又改称“蒙古国字”)。因系八思巴所 创,故又称“八思巴文”。据研究,这种由八思巴创制的“蒙古国 字”,其文字体式取自藏文,而书写则仍依据回鹘式一蒙古文。当 时不仅用来拼写蒙古语,还用来拼写汉语等其他语言。所以,忽必 烈使用一种通用字母拼写蒙、汉、藏等各民族的语言的努力,可视 为中国文字史上一次创造性的尝试p不过,近人研究发现,八思巴 文,即“蒙古新字”,由于同蒙语非一语言系属,用藏文宇母拼写蒙 古语不可能科学化,加上拼写过于繁杂,因而在元代没有流传开 ①《元史>卷124《塔塔统阿传}c 三〇五 来,且随着元朝覆没而俱去。由于回鹘文具有一些不可取代之优 点,诸如使用简便,易于书写等,故有元一代,回鹘式_蒙古文与 “蒙A新字”并行不悖。如察合台汗国后期和西亚地区的钦察汗国 的蒙古人还使用八思巴字银睥就是一例。 回鹘文回鹘文是回鹘人于公元卜15世纪使用过的一种文 字^元朝又称为“畏兀儿文”、“北庭书”或“回回书”。蒙古汗国建立 后不久,即得到广泛流传,对于蒙古汗国社会生活影响十分E大。 蒙古统治初期,塔塔统阿补,畏兀儿人岳邻帖木儿、孟速思、阿失 帖木儿等都曾先后受命为师,专授蒙古皇子宗亲以回鹘文。回鹘 文由于蒙古皇族的推崇倡导,在当时蒙古朝野上下得到极人传 播D元人程钜夫亦云:“太祖时,国字未立,凡诏诰典祀,军国期会, 皆袭用畏兀儿书。”巧3泄纪中叶,行抵蒙古汗廷的西方基督教传 教士约翰■普兰迦宾、威廉■鲁不鲁乞等人在其行纪屮,都记述了 蒙古人使用回鹘文的情况。如威廉+鲁不鲁乞行纪中言道:“蒙古 人使用了畏兀儿人的字母,畏兀儿人因而是蒙古人的主要书记官 (必阇赤)。蒙哥汗写信时也用回鹘文来表达自己的语言。” ◎后来忽 必烈即汗位后,曾多次下令在诏诰典祀中使用回鹘文。《元史·释 老传》记道:“凡施用文字,因用汉楷及畏吾字(回鹘文),以达本朝 之言。” ®回鹘文在蒙古、元朝时期的应用推广,同样也给畏兀儿人 本身带来了宠幸和施展其才干的契机,虞集《道园学古录》中所 云:畏兀儿“语言文字之用,尤荣于他族'清代文人柯劭文《新元 史》中所谓“蒙占灭乃蛮,得畏兀儿文字用之,故畏兀儿人多显者” 便直接了当地揭示了回鹘文的使用给元代畏兀人带来的巨大利益。 回鹘文的使用还给邻近众多民族、部落文化发展以极大影 程钜夫武都忠简王神道碑雪楼集》卷7„ 道森编:《出使蒙古记》中译本,第2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元史》卷202(释老传》。 响。除了蒙古人使用间鹘文创建了自己的文字外,契丹小字明显 受到回鹘文的影响。(契丹文字有大、小两种类型《辽史》中曾记 录当吋契丹显贵遣人学习回鹘文的情况。又据《元史·哈喇亦哈赤 北鲁传》言:西辽时期,其国主菊儿汗曾召髙吕回鹘人哈喇亦哈赤 北鲁到巴拉沙衮做其子教师,专门适学习回鹘文。另据波斯史家 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记载,蒙古大汗曾让契丹萨满辨认在鄂尔 浑河畔回纥汗廷故址发现的一些用回鹘文刻写的石碑。值得予以 补充的是,后来呰一度作为清朝国文的满文实际上也是在回鹘式 蒙古文字的基础上仿制而成的。一种民族文字,竟袭用影响了购 个王朝,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察合台文公元13世纪后为操突厥语众多民族共同使用的 —种阿拉伯字母系统的拼音文字。因为通行于舀时归属成吉思汗 次子察合台的西域和中亚地区,故得名。按当时西域各地最为流 行的是突厥语,由于受知识界崇尚波斯一阿拉伯文之影响,突厥 语被大量地用波斯语一阿拉伯语拼写,用波斯一阿拉伯字母拼写 突厥语是察合台文的特点。经过研究,现代突厥语诸语言中,维吾 尔语和乌孜别克语与察合台的关系尤为密切。 察合台文有32个宇母,采用了阿拉伯文的28个字母和表示 元音、辅音的5个辅助符号,从波斯文里借用了 5个字母。字母书 写形式在词中的位置有词首、词中、词末等区分。察合台文具有超 方自的性质,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前,它都是维吾尔、乌孜 別克、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等民族的共同书面语。帖木儿汗 国时期是察合台文最为兴盛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中亚和西域诸 地出现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用察合台文创作的。 其他语言文字的使用蒙古元朝、以及东察合台汗统治西域 时期,天山南北各地除通行蒙古文、回鹘文、察合台文之外,还流 行汉、波斯、阿拉伯以及叙利亚突厥文等。元朝时期,汉文都是通 三〇七 行于西域各地诸族中的官方语文^这不只是由于当时该地区聚居 的汉族人数众多的缘故,还在于当时中央政府的官方文书同时也 使用汉文^例如,元朝政府颁发给西域军政机构的文书很多都是 用汉文书写的,这方面内容的文书原件已经为考古工作者发现。 蒙古元朝时期.波斯文与汉文、蒙古文并行,也是通行西域的主要 官方文字之一,当时汉文称波斯文为“普速蛮字'这一时期形成 的记述蒙元历史的重要文献《也:界征服者史》、《史集》都是用波斯 文书写的。蒙元以后,阿拉伯文逐渐成为西域各地突厥语诸族的 书面语,特别是伴随着大批蒙古人皈依伊斯兰教后,这种趋势有 了进一步发展。阿拉伯文在元朝被称为“亦思替非文字”。叙利亚 突厥文系元代西域地区一狴信奉聂思脱里派基督教的操突厥语 部落使用的文字,它是用基督教内部通行的叙利亚字母拼写突厥 语。目前,人们主要在阿力麻里等地发现了一些墓志铭文。 文学、史学 回鹘文佛经的翻译回鹘文佛经的翻译和刊布,从一个方面 反映了当时西域畏兀儿人文化发展的情况。蒙古元朝时期,畏兀 儿佛教徒別蒙古“黄金家族”的影响很大,如畏兀儿人乞台萨理, “通经、律、论”,1275年任大蒙古国释教都总统,拜正议大夫、同知 总制院事,“掌浮图氏之教,兼治吐蕃之事”。另外,当时元朝宫廷 中作佛事的僧人也多为畏兀儿人D据《元史·文宗纪》记载,1329 年U)月“畏兀僧百八人作佛事于兴圣殿”。值得一提的是,畏兀儿 人在将佛教经典译介给蒙古人的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众所 周知,蒙古人初无文字,以回鹘文书写“国言”,故起初蒙古人朝野 上下皆以回鹘文诵读佛经。在佛经翻译方面,最有名气的畏兀儿 翻译家有迦鲁纳答思、安藏、必兰纳识里和舍兰兰等人。迦鲁纳答 思/‘通天竺教及诸国语,以畏兀字译西天(梵文),西番(吐蕃)经 三〇八 论,既成,进其书。帝命浸版,赐诸王大臣^。安藏曾将藏文佛经 《圣救度佛母二十种礼赞经》译成汉文和回鹘文,并自著《宝藏论 幺演集》、《十种善行赞》等书® 1別5〜1別7年(至元二十二年至二 十四年),元朝曾对《大藏经》进行过一次大整理,即以吐蕃文经卷 勘对汉文经卷,定其名为《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参与此项工作的 共有五位著名的畏兀儿专家,其中有通北庭两国方言、专事奉诏 译西番语(吐善语)的迦鲁纳答思,奉诏译畏兀儿语的翰林学士、 嘉议大夫脱印都统,诏译语证义的翰林学士承旨、正奉大夫安藏、 合(乞)台萨理,奉诏证西大语的北庭都护府通显密教讲经论律沙 门斋牙答思等人气必兰纳识里幼熟回鹘文及印度梵语,及长大又 贯通三藏及诸国语,1323年赐金印,特授其沙津爱护持(汉语意 “都统”),命为诸国引进使。经他手译成回鹘式一蒙古文的佛经有 梵文《大乘庄严宝度经》、《乾陀般若经》、《大涅般经》、《称赞大乘 功德经》,汉文《楞言经》,吐蕃文《不思议禅观经》若干卷。舍兰兰 是高昌著名僧尼,至元年间她从西域抵元大都,受诏居妙善寺, “以黄金缮写番字藏经《般若八千颂》、《五护陀罗尼》十佘部及汉 字《华严》、《楞严》、畏兀字《法华》、《金光明》等经二部。又于西山 重修龙泉寺,建层阁于莲池;于吐蕃王大寺、髙昌国旃檀佛寺、京 师万安等,皆贮钞币,以给燃灯续明之费。又制僧伽黎文数百,施 番、汉诸国之僧。其书写佛经凡用金数万两,创寺施舍所用币数以 万计”®。 蒙古时期畏兀儿佛僧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极大地推动 了佛教在中国的影响范围,也丰富和发展了回鹘书面语。回鹘语 《元史>卷134{迦鲁纳答思传》。 程钜夫:(秦国文靖公神道碑M雪楼集》卷九。 冯家(刻本回鹘文〈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研究——兼论回鹘人对于 (大藏经)的贡献h《考古学报》第9册。 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22,(大正新修(大藏经》本)D 三0九 词汜比前-时期(漠北回鹘汗国)更加丰富了,增加了许多表示抽 象概念的词语。由于各种修饰句的应用,使语法更完善。总之,冋 鹘佛教文献的翻泽促进了西域畏兀儿文化的重新构组,促进了畏 兀儿人文化的统一。 《弥勒会见记》在保留下来的回鹘文宗教诗歌中,佛教方面 的内容占据相当大的份量。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楚回鹣文本的《弥 勒会见记》。《弥勒会见记》又译《弥勒三弥底经》、《弥勒下生经》, 是小乘佛教一切有部毗婆裟派的重要经典。据回鹘文译本跋文记 载,该经典先由"饮过毗婆裟论甘露的圣月菩萨大师从印度语改 编为吐火罗语(焉耆语)”,再由高昌地区唆里迷国(焉耆)的“智护 法师从叶火罗语译成回鹘语”' 最为奇巧的是,吐火罗译本和回 鹘译本在新疆皆有发现,吐火罗语残本曾在焉耆多处发现.季羡 林先生对此作了大量研究。回鹘文残本先后发现于吐鲁番、哈密 等地。-般认为,回鹘文本译成于公元11世纪以前。后人研究发 现,这两种译本内容基本相同,回鹘文本在继承吐火罗本戏剧形 式的同时,裉据实际情况略作删改,有再创作成分。《弥勒会见记》 内容是讲述未来佛弥勒的生平事迹。它由1幕序文、25幕正文构 成,可谓卷轶浩大,场面宏阔,故事曲折生动,具有明显的戏剧剧 本的特点。宋人王延德出使,在髙昌地区观看到的所谓“优戏”大 概指的就是此类据宗教经典改编的戏剧^除了《弥勒会见记》外, 相类似的回鹘文佛经故事已知的还有《两个王子的故事》、《乞斯 塔尼伊利克伯克故事》等。 《鸟古斯可汗的传说》在回鹘人的民间诗歌作品中,最有影 响的是《乌古斯可汗的传说》。《乌古斯可汗的传说》是流传在回鹘 人的一部散文体英雄史诗,一般认为诙史诗用晚期回鹘语写成。 ①耿世民,古代新通和突厥、回鹘人中的佛教'<世界宗教》1980年第2期。 三一〇 其原本当著于元代,现有的惟一写本见藏于法国国立图书馆。惜 首尾残缺,仅存21页,正背面各书回鹘文9行。在公元14世纪波 斯史学家拉施德的《史集》以及更晚一些的中亚史家阿不勒哈孜 《突厥世系》等书中,也有这方面内容的简要记载,不过都被打上 伊斯兰教的烙印,这也反映了该传说在中亚等地区流传的广泛 《乌古斯可汗的传说》内容分为两部分:除了用文学的笔触生 动地叙述了乌古斯可汗的生平外,还涉及到回鹘的历史和社会习 俗的情况。从一定程度上讲,该传说就是回鹘人的创迤纪神话。传 说中的乌古斯可汗无疑是一位无所不能的圣人,他一山世就不同 凡人,“脸是青的,嘴是火红的,眼睛是鲜红的,头发和眉毛是黑 的,他长的比天祌还漂亮”。他有两个妻子,六个儿子,他们的名字 分别叫做日、月、星、天、山和海。后来,乌古斯做了可汗,开始率领 部属四方征讨,他收服了东方的阿勒通汗,又于亦得勒河畔打败 了乌鲁木皇帝,还先后征讨收附f女真、唐古特和印度等地。传说 的末尾则叙述了乌古斯可汗将其管辖的地域封赐于宗亲诸子的 情景。人们发现,虽然《乌古斯可汗的传说》以散文形式写作,但是 仍有不少地方夹杂着韵文,押脚韵,形同诗歌,节奏感很强,显然 在特定曲调伴奏下应是可以吟唱的。这个特点也比较符合民间传 说文学艺术的本色。 《拉失德史》这是一部关于东察合台汗国时期西域历史的 重要史书^作者米儿咱‘马黑麻■海达儿(149hl551年),出生于统 治喀什噶尔地区的蒙古都格拉特部异密之家,其祖上为察合台汗 国的重臣。i4世纪后,都格拉特部异密在天山南部政治舞台上扮 演重要角色。米儿咱*马黑麻·海达儿本人曾也身居髙位,随其家 族受命治理喀什噶尔等地。赛德汗在位期间,倍受重用,多次率兵 出征。赛德汗之子拉失德汗登基后,为了巩固汗权,打击都格拉特 部异密势力,米儿咱·马黑麻*海达儿被迫出逃到今克什米尔地 区,并成为当地的统治着。此问,他鉴于蒙古人没有自己编写的历 史,由是发愤,四处寻找资料,并加上个人的所见所闻,撰写是书, 题名《拉失德史》,即表示献给当时在位的拉失德汗。 《拉失德史》全书用波斯文写成,分两编:即正史部分和自己 亲身经历部分前者事实上是关于察合台汗国以及后王统治西域 地区的历史;后者则是1499年他本人出生后至1541年出走克什 米尔期间,喀什噶尔一带地区的史实记录。作者先完成第二编,以 为第一编作资料准备,因而篇幅很大,1547年完成第一编^由于 作者具有较髙的文化素养,又出身蒙古显贵,且是当事人之一,书 中十分详细的记述了当时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D所以, 该书刊布后t在学术界一直享有很高声誉c 《编年史》用波斯语写成,约成书于公元16724676年。作 者沙·马合木■楚剌思出生于南疆地区、袓先为东察合台汗国时期 的异密权贵,其家族以及本人参与了当时诸多政治活动。该书记 述了叶尔羌汗国时期西域境内各族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情况,史 实叙述接续在《拉失德史》之后,是一部记述17世纪前后天山南 北地区历史的重要著作。 艺术 西域音乐艺术一直享有盛誉,唐代曾有“高昌乐”“龟兹乐”等 传人中原,引起宫廷音乐的革命,充分说明了西域地区,特别是髙 昌、龟兹诸地当时音乐艺术发展的高超水平。回鹘人喜好吟歌跳 舞,史书记载漠北®鹘汗国时期,凡回鹘附臣或其它地方来见可 汗的使者,都须在牙帐前面舞蹈行礼。回鹘西迁后,这种文化传统 仍旧保持了下来,并且继续发展。王延德西使高昌时,但见当地的 回鹘民众“好游赏,行者必抱乐器,”“乐多琵琶、箜篌”。每年大地 回春T人们或游乐于佛寺,或“张乐饮宴”,或“为优戏”,或“帆舟池 中,池四面作鼓舞' 在髙昌、北庭和龟兹回鹘王族寺院壁画中,可 以见到大量的“伎乐图”,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回鹘人丰富多姿的音 乐舞蹈生活。 无论是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里明显标有回鹘文题记的王 族供养人壁画,以及摩尼教内容的壁画,还是交河古城一些明确 标有回鹘文佛经的卷轴状细密画,以及北庭回鹘王族佛寺中发现 的场面壮观的旨在反映回鹘王室生活情景的大幅壁画“王者行进 图'它们都全景式的展现了髙昌回鹘时期的绘画水平。在上述地 方还发现了一些佛教雕塑残骸气另外,回鹘供养人以及标有汉、 回鹘合璧题名的壁画还见于龟兹的库木吐拉石窟寺中。 《十二木卡姆》这是东察合台汗国时期整理完成的西域畏 兀儿人的民间古典艺术精华。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十二木 卡姆》是天山南北各族乐舞艺人的伟大创造。“木卡姆”意为“大 曲”。其历史极为久远,同早先龟兹等地区流行的音乐有一定渊源 关系,在后米的发展过程中4、同程度受到周邻地区文化艺术的深 刻影响^ 16世纪以后,当时的阿不都*拉失德汗与妃子阿曼尼莎 汗,以及乐师喀迪尔汉等对此进行了系统的规范整理,使其成为 —套集音乐、诗歌和舞蹈为一体的大型套曲。根据《乐师史》的记 述,整理后的各套木卡姆名称和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更加 规范。《十二木卡姆》的名称分别是拉克、且比雅特、木夏乌热克、 恰尔尕、潘吉尕、乌札勒、伊拉克戈壁、纳瓦、乌夏克、巴雅特、艾介 姆、西尕。今天喀什噶尔等地的《十一木卡姆》与其相比,除了将 “伊拉克戈壁”改为“伊拉克”外,其它诸套木卡姆名称完全相同。 ①勒柯克:《高昌-吐鲁番古代艺术珍品》(中译本)第75、135页,新疆人民 出版社,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庭高昌回鹘佛寺壁画>,辽宁美 术出版社,1990年。 作为一部规模宏大的音乐歌舞套曲,《十二木卡姆》中的每一套木 卡姆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琼拉克曼,包括散序、歌曲和歌舞 三部分;第二部分是迖斯坦,由三至五首民间叙事歌曲和器乐间 奏曲组成;第三部分是麦西莱甫,由三至七首民间歌舞组成。当该 部分开始时都要加用散序。全套木卡姆咅乐,共包括170多首 歌曲和歌舞曲,72首器乐间奏曲,演奏时间长达20多个小时之 久。 印刷、历法 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反映了古代人们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 较髙的水平。自汉代印刷术为中国发明后,伴随着人们之间密切 的经济文化交往,这种技术迅速辐射到周邻地区,且经过西域传 到欧洲。20世纪初,人们在敦煌和吐鲁番等地发现的大批雕版印 刷的回鹘文书以及数以千枚的回鹘文木刻活字,标志着回鹘文化 已经趋于成熟。在出土的回鹘文佛经抄本里,人们发现一些佛经 之间夹有梵文,而页码则刻着汉文,这实际上反映着回鹘文印刷 术发展阶段的多元文化色彩。这些出土的回鹘文木刻活字用硬木 做成,其形状与汉字不同,它不是以某个单字为单位,而是以单词 组成D这显然是根据固鹘文本身的拼音字母特点决定的。众所周 知,王桢发明活字印刷术约在公元1四5〜1300年之间,即元朝元 贞元年到大德四年之间。所以,无沧是敦煌,还是在吐鲁番地区发 现的雕刻的回鹘文印刷作品,基本上都是蒙古、元代时期以后的 事情。尽管如此,这个年代都比当时欧洲出现印刷术的时间早得 多。 髙昌回鹘人在使用天文历法方面也颇有自己的特点。982年, 王延德于出使高昌时,称当地“用开元(十)七年历'所谓开元历, 是指唐朝开元十七年(729年)颁行的《大衍历》,此历法为僧人一 行研制。从唐开元年间至王延德西行的年代,时隔200年有余,该 历却仍为高昌回鹘官方历法。20世纪,在吐鲁番地区出土了一些 回鹘文历书的残页□从中发现,该地的摩尼教徒还使用…种用粟 特、汉、突厥三钟语言文字标记的历法:以粟特语记七曜名称,汉 语记载十二天干,突厥语记述十二生肖。又毎二日用粟特文配以 中原地区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名称E经考证,七曜历初流行于中亚 地区,为粟特文化的产物,约在唐开元七年(719)由摩尼教大慕闻 (传教士)传入内陆。在敦煌发现有用七曜历记日的文书也证实了 这点。而十二天干S日系汉文化特有。至于十二生肖甚至在很多 晚期的回鹘文书中,依然可以见到其踪影。从回鹘人入居髙昌地 区的历史进程来看,这种H历并用的吋间不会很晚,大致年代应 在回鹘迁居到髙昌地区的初期。后来,随着佛教势力日益强盛和 摩尼教的衰微,这种历法也就不怎么流行使用了。 宗教 蒙元时期之前,西域就是一个多种宗教流行并存的地区。蒙 古西征后,出于政治需要,对于宗教事务釆取诸教并蓄的开明政 策,致使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和聂思脱里派基督教等各种宗教俱 得到蓬勃发展,其中伊斯兰教、佛教和聂思脱里派基督教的流行 和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蒙古统一天山南北之初,曾有中原道教领袖邱处机奉命西 行,中途经过髙昌畏兀儿地界,在其东归后写成的行记中t对当地 人们的宗教信仰进行了形象的记述。据其行记记录:他在别失八 里时受到“王官、士庶、僧道数百具威远迎。僧皆赭衣.道士衣冠与 中国特异'陪同他吃饭的“有僧、道、儒”。走到轮台(今乌鲁木齐) 以东地方,又有“迭屑(指景教)头目来迎”。在昌八剌城,他发现该 地的僧人诵读用回鹘文书写的佛经,并获知“盖此以东,昔属唐。 三一五 故西去无僧,回纥但礼西方耳(指伊斯兰教)”®。 佛教在髙昌畏兀儿人地E占据统治地位。欧阳玄《髙昌禊氏 家传》中云髙昌王有印曰‘诸天敬护国第四王印、即唐所赐回 鹘印也。言诸天敬护者,其国俗素重佛氏,因为梵言以祝之《佛 祖历代通载■舍兰兰传》里也说:“其地(髙昌)好佛,故为宓刍(比 丘)者多年,法国使臣鲁布鲁克朝觐蒙古汗,途经畏兀儿 地区,详细记述了诙地佛寺及畏兀儿僧人的情况:“进人这座寺 庙,我看见拜偶像的和尚。在每月之初,他们都要打开寺门f披上 他们的僧袍,献香挂灯,供奉百姓献的面食和水果祭品……这些 畏兀儿和尚衣着如下,他们无论到何处去,总是身穿紧身红色衣 袍,系一腰带,状如法兰克人,左肩至右侧着一袈裟,恰似四旬节 执子所穿的十宇裕一样。” ® 反映蒙元时期西域佛教盛况的另一显著标志,就是当地佛教 石窟的大规模开凿,以及石窟中以畏兀儿王族显贵供养人为内容 的壁画的出现□今吐鲁番木头沟河谷西岸的桕孜克里克石窟,是 髙昌畏兀儿时期的王室寺脘所在地。该寺院规模宏大,壁画内容 十分丰富。目前,学术界按照石窟的形制及壁画内容特点,将髙昌 畏兀儿时期的石窟壁画艺术划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公元 10世纪以前,其洞窟多为大型长方形纵券顶,壁画上多绘有畏兀 儿王族成员形象的供养人像,其人物服饰打扮同漠北回鹘汗国时 期相合;后期年代拟为公元13世纪以后,由于境内战乱不止,以 ①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第73页,侯仁之审校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88 年。 @欧阳玄:《髙昌彳契民家传>,<圭斋文集》卷1U ®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22,(大正新修《大藏经>)D ④道森编:<出使蒙古记》中译木,第15^15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年。 二一六 及后来畏兀儿王室东迁永昌之故,所以无论是洞窟之开凿规模还 是壁画内容都逊于前期,尤其是人物服装受蒙古服装影响十分显 著。 北庭故城是高昌畏兀儿的“夏都”。这里的佛教寺庙,保存着 从公元9世纪至蒙古统治西域时期的佛教塑像、壁画残迹以及大 量的回鹘文或回鹘一汉文榜题和题记,说明此地当时也是畏兀儿 人的佛教中心之一。 聂思脱里教,是基督教一派,即唐代文献中的“景教'因唐代 碑文《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而得名。景教在唐朝时期比较兴盛, 社会影响深广。景教由西东传至中原,以及唐朝初年的繁兴,决定 了它从一开始就对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具有一定的辐射作用。公元 7性纪前后,髙昌地区一带已有景教徒活动。吐鲁番地区出土了 一些用粟特文书写的基督教福音书和教论,其中一些字体系公元 6世纪时的粟特文。与此同时,敦煌出土的景教经典残卷里,语言 学家也发现了大概用粟特语音译的两三个名词。在吐鲁番地区相 当于宋朝前后的古代遗存中,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一处景教寺 院。该遗址由三间房屋组成,长约20米,宽近7米,墙壁残留一些 壁画,内容是反映教徒们在圣枝节欢迎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情 节。这些教徒手执棕枝,明显带有畏兀儿人的而部表情% 元朝以后,人主中原的蒙古统治者实施诸教并蓄的政策.景 教得以重视倡导,时汉文典籍称其为“聂思脱里”气当时,北方草 原地区的克烈部、汪古部以及活动在阿尔泰山和也儿的石河(额 尔齐斯河)的乃蛮部都信仰景教,而且西域诸地如阿力麻里、哈实 哈儿、鸭儿看和高昌畏兀儿地区等都留下景教徒活动过的痕迹。 出使蒙古汗廷的法国使臣_鲁布鲁克途经畏兀儿地区,就看到畏兀 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256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黄缙:{金华黄集>卷四三,(四部丛刊本)。 三一七 儿景教徒同撒拉森(伊斯兰教)教徒混居一地*二者时常发生争执 的情景。马可*波罗在其行纪中也省内容大致相同的记载。在已发 现的13M4世纪中叶的聂思脱里教主教驻节表中,尚知当时西域 地区的哈实哈儿等地都设有主教理事。当时的虎思斡耳朵以东、 亦列河谷地的阿力麻里的合刺鲁人除了信仰伊斯兰教外,也有人 信奉聂思脱里教,在中亚地区吹河流域出土的聂思脱里教徒墓石 里,就有七方墓石的墓主来自阿力麻里。考古工作者在阿力麻里 故城遗址发现的刻有十字架花纹的叙利亚宇的聂思脱里教徒墓 石,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事实。 喀喇汗王朝时期,伊斯兰教已经传人新疆。至公元11世纪初 期,哈实哈儿、于阗等天山南部一些地区已改信了伊斯兰教。但 是,直到蒙古汗国统一天山南北之前,由于喀喇汗王朝的败落和 西辽政权的兴起,伊斯兰教向东部发展的趋势受挫,佛教则因当 时西辽统治者的积极倡导一度振兴。尤其是屈出律执政时期,他 使用强制手段,逼迫天山南路各地已经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皈依 佛教,给伊斯兰教的发展以沉重打击。据波斯文献记载,屈出律用 武力残酷镇压和阗地区的伊斯兰教徒,杀死与其作对的当地伊玛 姆*阿老瓦丁,从而激起民愤。成吉思汗举兵西征以后,蒙古诸汗 为了笼络该地区的众多部落和族群,以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实 施诸教并蓄的开明政策,也给伊斯兰教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伊斯 兰教不仅在天山南部各地恢复了强势,而且在北部各地迅速扩充 势力范围。窝阔台汗时期,佛教和伊斯兰教在在髙昌畏兀儿地K 的明争暗斗已初现端倪。在波斯史家忐费尼书中,人们注意到此 时髙昌畏兀儿境内佛教同伊斯兰教两大宗教之间的斗争已经相 当激烈,前者以亦都护萨邻迪为首,代表了当地信仰佛教的畏兀 儿人;后者则是由中亚或天山南部诸地进人髙昌地K的崇信伊斯 兰教其他部族^他们中间既有从商的商贾,也有调防至此的士卒。 这些人的到来,不仅对畏兀儿权贵的政治统治构成威胁,而且还 动摇了佛教在畏兀儿人精神生活中的独尊地位。人们在元代回鹘 文书中发现诸如在伊斯兰教徒里流行的“仆役奴隶” (山)等词汇,一些带有明显的穆斯林特点的人名,如阿里等也开 始在文书中出现。随着伊斯兰教徒的大举东进,以及元朝后期蒙 古察合台汗后裔皈依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天山南北各地得到广 泛传播。东察合台汗国创建者秃黑鲁帖木儿汗皈依伊斯兰教后, 其下属16万人蒙古部落都成为穆斯林。之后,历任东察合台汗国 的蒙古汁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信徒t在他们的武力椎行下,西域 诺地佛教势力严重削弱。至公元15世纪初,当明朝使臣陈诚途经 吐鲁番时,见“僧堂佛寺过十■,今皆零落”,佛教已经显示出“梵宫 零落留金像,神道荒凉卧古碑”的败残景象D随着占据吐鲁番地区 的察合台汗后代的伊斯兰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他们使用武力强 使当地居民改信伊斯兰教^在这种社会宗教氛围下,到了公元15 世纪中叶至W世纪初,吐鲁番、哈密等地各族居民基本都皈依了 伊斯兰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