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域新疆,五千年历史

 陈德龙k60ofaux 2022-10-20 发布于安徽

第零章 西域在哪里

古代以河西走廊上的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称为西域,包括今天的中国新疆及中亚部分地区。

先说新疆,这里通常被人们以“三山夹两盆”来概括。所谓“三山”,即北面的阿尔泰山脉、中部的天山山脉、南面的昆仑山脉。以中部的天山山脉为界,新疆大致可以分为北疆和南疆两大区域。所谓“两盆”,即天山以北(北疆)的准噶尔盆地、天山以南(南疆)的塔里木盆地。因为降水量不足,这两个盆地的中间都是大片的荒漠。但荒漠和荒漠还并不一样。准噶尔盆地中的荒漠化程度相对来说还比较低,依然是固定或半固定的形态,不像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那样已经形成流沙。因此,这里依然顽强地生长着很多耐寒耐旱的植被,形成可以游牧牲畜的半荒漠地带,并且经常被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西迁后入侵占据,其命运也和蒙古高原紧紧连在一起。

北疆和南疆的划分是粗线条的。新疆还包括天山西麓的伊犁河谷,这里的自然条件在整个新疆是最优渥的,拥有着中国四大草原之一的伊犁草原,包括著名的喀拉峻草原、唐布拉草原、那拉提草原、巴音布鲁克草原,等等。再往西,在中亚地区可以看到巴尔喀什湖(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境内),在古代有七条河流(包括伊犁河)汇入此湖,因此,包括伊犁河谷在内,往西一直到巴尔喀什湖的这一大片土地,又被称为“七河地区”。在历史上,这里曾先后见证过八次由东向西的民族大迁徙,包括月氏、乌孙、匈奴、突厥、葛逻禄、回鹘、契丹、瓦剌蒙古人。这里也属于古代西域的一部分。

继续往西,就到了中亚的河中地区。所谓“河中地区”,指的是今锡尔河流域、阿姆河流域,以及两河之间的整片区域,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分地区。锡尔河,中国古称为药杀水、叶河。阿姆河,中国古称为乌浒水、妫水。这两条河流都是内流河,最终都是汇入咸海。河中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先后被波斯帝国、压力山大帝国、突厥汗国、唐帝国、阿拉伯帝国、萨曼帝国、喀喇汗国、西辽帝国、花剌子模王国、察合台汗国、帖木儿帝国等政权征服。在隋唐时期及大元帝国时期,这里也属于西域,但已经是西域的最西边。

图片

第一章 相遇之前:回鹘西迁

维吾尔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他们很早很早以前生活在蒙古高原贝加尔湖一带。

早在先秦时期,匈奴汗国称雄蒙古高原的时候,他们就生活在匈奴人的统治之下。

匈奴人(vs秦汉),鲜卑人(vs魏晋)、柔然人(vs南北朝)、突厥人(vs隋唐)先后称雄北国,他们先后被归入丁零、狄历、敕勒、铁勒。突厥人统治时期,他们在铁勒诸部中被称为回纥人。

丁零人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部族,早在先秦时期,匈奴人生活在蒙古高原中部,东胡人在高原东部的大兴安岭一带,丁零人生活在高原北部的贝加尔湖一带,月氏人则生活在高原南部的河套平原一带。

柔然人征服蒙古高原时,将回纥人赶到了阿尔泰山一带。等到柔然汗国没落时,回纥人曾一度回到贝加尔湖一带,但随即又被突厥人赶回到阿尔泰山一带。唐帝国灭突厥汗国以后,回纥人再次回到贝加尔湖故地,并和其他铁勒部族一起,由新建立的薛延陀汗国统治。随后不久,薛延陀汗国又被唐帝国灭亡,其故地被唐帝国划归给了回纥人。回纥人终于迎来梦寐以求的自由。

682年(唐高宗永淳元年),突厥人骨咄禄自称可汗,建立新的突厥政权,史称“后突厥汗国(682~745)”。回纥人连同其他铁勒部族一起,再次失去自由,臣服于突厥人的残暴统治。

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回纥、拔悉密、葛逻禄等部落联盟起兵,推翻后突厥汗国的统治。

回纥原本是由九个不同姓氏的部落所组成的联盟,其中以药罗葛氏最强,联盟首领都是从他们部出。推翻突厥人的统治以后,回纥人又大败拔悉密、葛逻禄两部,并将他们融合到回纥人部落之中。

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死于747年)自立为可汗,建立回纥汗国,并将王庭(牙帐)设置于鄂尔浑河流域的乌德鞬山(今杭爱山,位于蒙古国境内),居民仍以游牧为主。

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回纥汗国再破后突厥汗国,并杀死末代可汗,后突厥汗国正式灭亡。

唐玄宗在位(712~756在位)晚期,唐帝国爆发“安史之乱(755~763)”。回纥汗国曾经出兵帮助唐帝国平定叛乱,并在收复东都洛阳之后大肆抢掠。此后,唐帝国逐渐走向衰落,回纥汗国则开始连年侵扰唐帝国的边境,并和西藏地区的吐蕃王国一起逐渐吞并了西域地区。

极盛时期,回纥汗国的疆域东接室韦(位于东北地区),西到伊塞克湖(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南至黄河流域的河套平原,北达叶尼塞河流域(位于今俄罗斯境内),贝加尔湖是其内湖。

同时,回纥汗国与唐帝国之间曾三次和亲。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788年(唐德宗贞元四年)、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唐帝国的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分别嫁入回纥汗国。

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回纥汗国权臣顿莫贺达干发动政变,杀死可汗并自立,随后向唐称臣。

788年(唐德宗贞元四年),回纥汗国致书唐帝国,请将汉文译名由“回纥”改为“回鹘”。

795年(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在回鹘汗国晚期的不断内讧之中,阿跌氏篡夺了药罗葛氏的政权。

回鹘汗国末期,政变、兵变、民变不断。832年(唐文宗太和六年)和839年(唐文宗开成四年),先后有两任回鹘可汗在政变中被杀害。尤其是后一次政变中,回鹘权臣掘罗甚至引来两万沙陀骑兵介入其中,加上境内因天灾爆发严重饥荒,以及不少部族开始离心离德,回鹘汗国的国力遭受重创。

840年(唐文宗开成五年),回鹘汗国(744~840)被所属的黠戛斯(今译为吉尔吉斯)人推翻。

部分回鹘人留在旧地归附黠戛斯,之后和他们一起,先后被室韦、契丹并入。

部分回鹘人在乌介可汗的带领下南下,归附唐帝国,最后融入到中原民族之中。

其他回鹘人主要分三支西迁:

一支迁往河西走廊,建立甘州回鹘汗国,又称河西回鹘。政权后来被西夏王国灭亡,该部分回鹘人此后以黄头回纥的身份出现在史书中。最后,他们与附近民族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民族:裕固族。

一支迁往吐鲁番盆地附近,包括今新疆高昌及周边地区,建立高昌回鹘汗国,又称西州回鹘。

一支迁往更远的帕米尔高原(古称葱岭)以西,包括今新疆喀什至中亚地区,这部分称为葱岭回鹘,又称西回鹘。他们和当地的葛逻禄人相互融合,并建立喀喇汗国,又称黑汗或疏勒。

第二章 相遇之前:西域之路

早在先秦时期,西域就已经有数量众多的部落国家。到西汉时期,史称“西域三十六国”,但实际数量并不止于此,其中有很多著名的,包括楼兰(前77年改名为鄯善)、且末、于阗、莎车、疏勒、车师、焉耆、龟兹、姑墨、乌孙、康居、大宛、大夏、大月氏,等等(部分位于中亚地区)。

图片

图片

(位置仅供示意,不求完全精确)

138年(汉武帝建元三年),为联合月氏人共同对付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河西走廊(今甘肃)。但月氏人当时已经先被匈奴赶出河西走廊,然后被乌孙人赶出伊犁河谷。如梦初醒的张骞一行被迫沿天山南麓往西走,并翻越帕米尔高原,直到找到月氏人。但此时的月氏人已经不愿再回河西走廊。

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发动“河西之战”,大败匈奴,夺得河西走廊。此后二十年间,汉帝国先后在河西走廊设置酒泉郡、武威郡、敦煌郡、张掖郡,史称“河西四郡”。

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史称“凿空西域”,丝绸之路正式被打通。

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西域都护府设立,西域从此成为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6年(汉元帝建昭三年),在汉帝国大军打击下,入侵西域并占领乌孙国大片领土的匈奴人大败,郅支单于城破被杀。同时也留下陈汤上书汉元帝请战时的那句豪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后,中原陷入大乱,西域诸部归附匈奴,直到东汉时“投笔从戎”的班超出使和经营西域。在班超的努力下,西域五十余国全部都归附于汉,他本人也被封为“定远侯”。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三国鼎立,中原再次陷入大乱,西域诸部再次脱离中原,归附新崛起的鲜卑。

匈奴人没落之后,鲜卑人在蒙古高原崛起,并在东晋时期南下中原地区。鲜卑人南下以后,柔然人在蒙古高原接力崛起,并长期和已经南下的鲜卑人对峙。再然后,突厥人崛起,取代柔然,在蒙古高原称雄。在此期间,中原政权(包括游牧民族建立的中原政权)对于西域的管理时断时续。

五胡十六国时期(304~439),西北地区先后出现多个不同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包括前凉、前秦、北凉、后凉、西凉,他们都试图保持对西域诸国的控制,但强大如鲜卑人的北魏帝国(386~535)也只能控制西域东南的一部分,西域西部则由疏勒、于阗、龟兹、且末等政权所控制。

7世纪时,唐帝国建立以后,国力日益强盛,并痛击突厥汗国。640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和702年(武则天长安二年),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相继设立,作用于管理西域。同时,设立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分别为今库车、和田、喀什、焉耆)等“安西四镇”作为西域地区的主要城市。

安史之乱(755~763)以后,唐帝国走向衰落,西域地区和中原政权的联系再度断绝。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分别于790年、791年被西藏的吐蕃王国(633~842)攻陷,西域诸部从此归附吐蕃。

第三章 相遇之后:新的故事

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和吐蕃王国相继退出历史舞台。部分回鹘人西迁西域,在西域建立回鹘政权。

此后一段时间,西域的大国主要是回鹘人建立的高昌回鹘、喀喇回鹘,以及古老的千年佛国于阗。

中原进入北宋时期以后,西域地区的高昌回鹘和喀喇回鹘都派使者向北宋纳贡称臣。但当时的整个中国已经陷入分裂期,除了中原地区的北宋以外,北面还有辽(907~1125)和西夏(1038~1227),西面还有大理(937~1253)和吐蕃各部。之后,女真人的金(1115~1234)又从东北地区崛起。

契丹人被女真人打败后西迁,之后征服高昌回鹘和喀喇回鹘,统一西域。史称西辽(1124~1218)。

乃蛮人随后在蒙古高原崛起,成为高原上势力最强的部族,并游牧于大阿尔泰山及其周围广阔地域。

蒙古人崛起以后,先后灭亡乃蛮和西辽。1225年,铁木真将乃蛮故地(天山以北)划归窝阔台汗国,将西辽故地(天山以南)划归察合台汗国。1309年,窝阔台汗国被大元帝国和察合台汗国瓜分。

1346年(元顺帝至正六年),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察合台汗国和西察合台汗国。前者于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被准噶尔汗国灭亡。后者1369年(明洪武二年)被帖木儿帝国灭亡。

东察合台汗国曾经多次迁都,在中国史籍中以其国都为名,因此先后被称为别失八里、亦力把里、土鲁番汗国。1514年(明正德九年),叶尔羌汗国从东察合台汗国中分裂出来。1570年(明隆庆四年),叶尔羌汗国吞并土鲁番汗国,原东察合台汗国的正支汗统至此结束。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叶尔羌汗国被瓦剌蒙古人建立的准噶尔汗国灭亡。至此,东察合台汗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明朝初年,大明帝国曾在哈密等地区设置卫所,用以防范蒙古势力。但到15世纪后期时,西北诸卫已经全部丧失,被土鲁番汗国(东察合台汗国)吞并。1528年(明嘉靖七年),大明帝国被迫退守河西走廊上的嘉峪关,自此放弃嘉峪关以西的敦煌、阳关和玉门关,切断与西域地区的联系。

1635年(明崇祯八年),西迁到西域的瓦剌(卫拉特蒙古)人以伊犁为根据地,建立准噶尔汗国。

当年,蒙古帝国的蒙哥可汗去世后,其两位弟弟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之间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汗位之争。阿里不哥失败之后,其后裔逐渐形成卫拉特蒙古联盟,明帝国将其称为“瓦剌”。卫拉特蒙古是由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组成。准噶尔汗国就是其中的准噶尔部人所建立的。此外,和硕特部在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的邀请下,曾在青海、西藏建立和硕特汗国(1642~1717)。

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准噶尔汗国灭亡叶尔羌汗国(1514~1680),再次统一天山南北。

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准噶尔汗国入侵西藏,占领拉萨,灭亡同样是由卫拉特蒙古人建立的和硕特汗国(1642~1717)。但三年后的1720年,准噶尔汗国军队就被大清帝国军队赶出西藏。

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大清帝国攻占伊犁,灭亡准噶尔汗国(1678~1755),收复西域。此后陆续平定汗国残余势力。并在四年后,平定大小和卓之乱(1757~1759),最终控制新疆全境。

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大清帝国设置伊犁将军府管理西域,后将“西域新疆”简称为“新疆”。

图片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又称“中英战争”)爆发。两年后,大清帝国被迫和大英帝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此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部分地区的主权逐渐流失。

1862年(清同治元年),俄罗斯帝国开始入侵新疆西北一带,他们以“平叛”为由占领哈萨克草原边境城市卡伦(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境内)并拒绝退兵。“伊犁危机(1862~1881)”爆发。

1864年(清同治三年),库车、喀什、吐鲁番等地爆发叛乱,建立地方割据政权,新疆陷入混乱。

1865年(清同治四年),中亚地区的浩罕国入侵新疆。两年后,其首领阿古柏开始在新疆扶植建立傀儡政权。该政权曾占有整个南疆地区,最盛时期还曾占有北疆的乌鲁木齐、吐鲁番、玛纳斯等地。

1871年(清同治十年),俄罗斯帝国占领新疆西部的伊犁地区,大清帝国在新疆的据点所剩无几。

1876年(清光绪二年),年过六旬的湖南人左宗棠抬棺进疆,于次年收复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诗云: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1881年(请光绪七年),大清帝国派外交官曾纪泽(湖南人,曾国藩之子)出使俄罗斯帝国,签订《伊犁条约》,正式收复伊犁地区。历时将近二十年的伊犁危机结束。

伊犁危机期间,俄罗斯帝国先后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塔城界约》、《塔城界约续约》、《伊犁条约》,以及庚子俄难后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除伊犁地区以外的其他七河地区都从中国夺走吞并。这部分地区也被称为“外西北地区”。这些地区在苏联解体之后独立成为中亚五国。

1884年(请光绪十年),大清帝国设立甘肃新疆省(简称为“新疆省”),并任命刘锦棠(湖南人,湘军出身,曾随左宗棠一起出征,收复新疆)为首任巡抚,省会为迪化(今乌鲁木齐)。

1912年(民国元年),大清帝国(1616~1912)灭亡后,新疆都督杨增新宣布拥护中华民国政府。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新疆省发布政府令,统一使用“维吾尔”作为回鹘的汉文规范称谓。

隋朝时期,回鹘人在汉语中被称为“韦纥”,唐朝时期先后被称为“回纥”和“回鹘”,元朝时期被称为“畏兀儿”,明王朝时沿袭这种称谓,清王朝则称为“辉和尔”或者“回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新疆军政长官陶峙岳(湖南人)宣布拥护中国共产党。新疆和平解放。

1955年,新疆和平解放以后的第六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第四章 番外篇:新疆的信仰

最初的时候,西域流行的是原始宗教,即信仰自然万物,神灵及鬼魂等。

1世纪时,佛教传入西域,逐渐成为西域主要宗教,并形成于阗、疏勒、龟兹、高昌等佛教中心。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面,汉传佛教都是西域地区的主要宗教,并从这里走出了鸠摩罗什这样的大师。

6世纪时,随着中亚的摩尼教徒途径或定居西域,摩尼教也随之传入。在阿勒泰、吐鲁番、罗布泊等地逐渐形成摩尼教徒聚居区。但由于他们并不把传教当成使命,因此摩尼教并未在此广泛传播。

9世纪时,回鹘人西迁并入主西域地区,他们是以摩尼教作为国教。由于回鹘人所建立的高昌回鹘汗国是定都在高昌,因此,这里也成为西域摩尼教的中心,并且出现很多摩尼教寺院和石窟壁画。

随后,受当地文化影响,回鹘人决定入乡随俗,将宗教信仰改为汉传佛教。摩尼教从此逐渐衰落。

10世纪初,改宗信仰伊斯兰教的萨图克·布格拉汗发动政变,成为中亚地区喀喇回鹘汗国的可汗。

伊斯兰教于7世纪初创建于阿拉伯半岛,并随着阿拉伯铁骑进入波斯地区。波斯人摆脱阿拉伯人的统治以后,建立萨曼帝国,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萨曼帝国一直想恢复古波斯的荣光,因此将扩张的重点方向放在东边的中亚河中地区,也就是回鹘人建立喀喇汗国的地方。9世纪末的时候,萨曼帝国发生内乱,争夺王位失败的纳斯尔王子往东逃到喀喇汗国,获得回鹘人的收留。之后,纳斯尔王子在阿图什建立起西域的第一座清真寺(阿图什大清真寺),并说服回鹘可汗之子萨图克·布格拉秘密成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徒)。10世纪初,在穆斯林武装的支持下,萨图克发动宫廷政变,成为喀喇汗国的新任可汗,并开始利用自己的权力在喀喇汗国内部强力推行伊斯兰教信仰。

960年,喀喇汗国将伊斯兰教定为国教,并开始对周边持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发动宗教战争。

1006年,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拉锯战争以后,喀喇汗国灭亡信仰佛教的千年古国于阗王国。从此,佛教退出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南部地区,南疆开始伊斯兰化,并成为伊斯兰教在西域传播的重要基地。

在战争初期,由于得到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鹘汗国、吐蕃王国的支持,于阗王国曾经一度占有优势,并占领过喀喇汗国的都城喀什噶尔,甚至还让汗国统治者阿里·阿尔斯兰汗命丧战场。但是,随着中亚穆斯林的源源不断的支援,于阗王国的国力逐渐不支,最终在1006年被攻破都城。于阗王国被灭国以后,仍有大量于阗佛教徒坚持反抗,又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才逐渐停息下来。

11世纪初,喀喇汗国的可汗艾哈迈德御驾亲征,对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鹘汗国发动宗教战争。回鹘人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兄弟阋于墙”。最终,这场战争因为艾哈迈德可汗病重退兵而以无果告终。从此,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国和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鹘汗国分别并立天山南、北两侧。

此后不久,喀喇汗国发生内乱,分裂为东、西两个政权,陷入无休止的内战,无力再对外发动战争。

12世纪时,信仰佛教的契丹人西迁西域,建立西辽,并先后灭亡高昌回鹘汗国和东、西喀喇汗国。随后,西辽开始西征,并在中亚的河中地区打败塞尔柱帝国,遏制了伊斯兰教的往东传播。

13世纪初,成吉思汗铁木真率领蒙古铁骑西征,顺路灭亡西辽。尽管若干年以后,蒙古帝国在征服西藏以后,将藏传佛教定为国教,但是在蒙古人统治前期,对于西域地区的各宗教信仰一视同仁。

14世纪中叶,西域由东察合台汗国统治时期,秃黑鲁帖木儿汗改变信仰,成为穆斯林,并强迫境内的蒙古王公大臣皈依伊斯兰教,进而开始在全汗国内推行伊斯兰信仰,对其他宗教徒进行残酷迫害。此后,库车、吐鲁番、哈密,等等,各地的佛教文化被彻底破坏,整个新疆都被彻底伊斯兰化。

17世纪时,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部入主西域,建立准噶尔汗国,灭亡东察合台汗国,统一整个西域。卫拉特蒙古人尝试在西域推行他们所信仰的藏传佛教,但只能延缓而并不能阻挡伊斯兰教的潮流。

18世纪时,大清帝国灭亡准噶尔汗国并全面控制西域新疆以后,并未强制推行任何宗教信仰。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于各地都是持宗教信仰自由的态度。时至今日,新疆的宗教信仰是以伊斯兰教为主,且主要是逊尼派,遵行哈乃斐学派教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