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建董氏由来

 华夏董氏大全 2018-02-03
      作者:西边董qq1697833495

         濡南董氏即今天的新建董姓人,濡南下昆山是今天新建的古名(我在《新建古地名濡南下昆山的来历及变迁》一文已做详细介绍)。董氏是来古新建始开拓者之一,在本地至今仍有汪、何、董之说。 根据谱载我董村开基于明洪武初(1368年),始祖衍庆公,推算至今已历20几代640多年的历史。今天我们能见到的族谱,就只有董继年族亲家遗留下的约在清乾隆元年(1736年)纂修的宗谱,此谱距今也已200多年了。由于族谱及相关资料缺失,今天很多人对我们自己宗族的来源都不是很清楚,对宗族的历史更是知之甚少。鉴于此本人根据残留族谱及相关资料整理了此文,供有兴趣的族亲阅读了解。

      
一,董姓由来
     
我们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那我们到底是炎帝还是黄帝的后裔呢?其实炎帝、黄帝并不是专指一人,而是人物、部落联盟首领之称、氏族、时代多种涵义组成的一个整合概念。只要成为炎帝或黄帝部落联盟首领均称为炎帝或黄帝。简而言之我们不是哪个人的后裔,准确的说应该是属于哪个部落的后裔才对。炎黄时代中华大地已有许许多多的原始人群,组成许多不同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传统观点认为董姓出于黄帝己姓(也有说姬姓),其后颛顼(高阳)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重黎与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惠连、惠连生飂叔安、飂叔安之子为父,父因豢龙而得姓董。但炎帝部落也有个己姓部落分支,所以还有一个观点认为董姓出于炎帝部落联盟中的祝融部落,祝融为部落首领,并负责火种保存工作,担任炎帝部落联盟的火正之职。祝融部落又分为己、斟、彭、妘、曹、芈六个氏族,其后董氏族又从己姓中分出,彭姓氏族也分化出秃氏族,形成有名的祝融八姓

董本义原是指一种制绳索的草,即蘱草。祝融部落分支惠连氏族就是一个擅长制草绳的氏族,也以董草制绳为因,以董草为图腾,惠连氏族即董氏族。那么不管是黄帝还是炎帝董氏族都是出于己姓惠连后裔。惠连氏族因父豢龙有功为董姓到了舜帝之时,部落出了一个叫的人。有一手驯养、管理一种叫龙的动物(就是今天的鳄鱼),父为舜帝豢龙有功。舜帝便把鬷川(今山西闻喜)惠连氏族活动区确认为董氏部落的封地——董国,父封为豢龙氏,以封国为姓称为董父,这就是董姓第一代父系始祖。的含义从一种氏族之称转化为姓氏,並赋于管理督正之意。简单来说董姓因管火而制绳、因绳而取董草、因董草为图腾、氏族之称、因绳如蛇为出己姓。因豢鳄鱼而确认董氏族活动地为董国,因国为姓董,这就是董姓的由来。

二,董姓的迁徙变迁

董姓与大多数姓不一样,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起码有四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而一般姓只有二千年历史),从董父自帝舜赐姓后繁洐有一百六七十代之多,源远流长,世代相传,世系繁多。董氏家族上历夏商周;中经秦汉魏晋南北朝;下迄隋唐宋元明清,而今已有976万后裔子孙,占全国人口的0.61%,遍布九州大地,为华夏大姓之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董氏先人从发祥地古董国向四方繁衍播迁,据山东枣庄‘江都堂’董族家谱所说:董氏一族“始于虞;显于汉;盛于蜀;而大于元”

早在先秦时期,董氏族人主要活动地区包括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南部等,并且已经向西和向南迁移,散布于甘;川;滇;黔等广大地区,与当地土著混居,逐渐融入土著民族之中,成为土著诸姓之一,此外也有西南,北方等外族融入董氏。到秦汉时期,董氏已北及河北;东进山东;南逾岭南;东南抵江浙;西到四川,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后在不断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氏发展成当地望族,这一时期据史料所载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载:我祖西汉大儒;今文经学大师;哲学家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今甘肃兰州;巩昌;秦州一带),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氏迁徙而来者。隋唐五代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唐朝时董氏的人口重心开始在滇,黔地区形成,唐《元和姓纂》列董氏郡望有四: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琢县)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唐朝董氏名人大量涌现出来,有琴师董庭兰;五代南唐画家董源;唐宰相董晋;唐敬文时吏部侍郎董申(江西第一进士)。宋元金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江浙余杭一带此时出现董姓族人,这一时期先后有上千董姓族裔宦游大江南北。明清之际董氏约有42万之众,约占全国人口的0.45%,台湾;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均分布有董姓居住者,董姓这一时期可为遍布海内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冀;豫;晋三省占董姓人口30%,滇;鲁;辽;浙;川;鄂六省又占38%,而冀居住了董姓人口的11%为董姓第一大省。
 

三,新建董氏的源流及迁徙过程。

据族谱《濡南下昆山董氏族谱》载:“吾董受姓虞舜,封豢龙于鬷川,传至广川仲舒公,仲舒公传至陇西郡晋公”。这样的记载不是我们一家,在南方甚至全中国大多董氏族谱记载都是董仲舒或董晋的后裔,但记载方面都有很多漏洞或争议之处,我们的族谱也不例外。《濡南下昆山董氏族谱》中的记载有几处就让人摸不着头脑,时间和事件矛盾或谱载和历史矛盾,我在写的日志小文《对下昆山董氏支谱记载错误的一点探讨》一文有过一点简单论述。有兴趣的族亲可看看,共同探讨。世远年湮很多东西其实已经很难考证,网络上有董氏谱牒研究者,正在努力寻找其中的真相,但要想探究清楚还要我们董氏后人付出很多努力。

而我们新建董氏明确记载的一世祖董申记载清楚世系清晰。《濡南下昆山董氏族谱》载:一世祖: 申,字,维坤,行二,世居河中虞乡万岁里(今山西偃师市大口乡董村),幼有大志、博通诗礼,举进士官寓陆州清溪(今浙江淳安县),著伟绩。配王氏赠番国夫人,寿七十二,谥号二乂公。生子三:长曰全福、次曰全衽、幼曰全桢,皆异神。始迁海口下市井头(今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市海口镇海口村)。董申据相关资料分析约出生于公元797 谱载寿七十二,那卒约869年,葬于海口村西杏花园 其妻王氏 番国夫人 现墓碑尚存,董公履任政优绩显颇有官声并带起一方尊儒祟学之风,后世子弟学以致仕者贤达以致仕者,累至近代,达四百余人之多。他的祖辈可能也是从陇西迁往河中到唐朝中后期,由于北方藩镇混战,致使当地居民纷纷南迁,官至吏部侍郎的董申率其家迁居海口。有说:因董申与祖辈都是唐朝高官,家族成员又以经营茶叶生意而巨富,由此海口建村时高规格、高起点,建造了一座"村城",其城布局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海口古村充分体现了唐代古人建村的理念。有资料显示海口古村是董申一手设计建造的。因董氏大家族建村海口,再加上原有的邹姓、羊姓等居民人多似""又由于江西李宅水、浙江体泉水、安徽乐安水在此交聚汇流,好称三江归一口,故而村名合称为海口"。宋朝,海口称为""分五街,五街分别称为上市、中市、前市、后市、下市。总长2500余米,宽3米左右俗称五里街。有千年古樟为证古风尤然可辨。

董申的三个儿子长子董全福、季子董全、幼子董全祯也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我们的族谱也有记载:长子全福公配刘氏,生三子:贰、捌、十贰,行四,曾遇异人授以古剑,逐有神异,唐末广明盗起转漕,以助弟全讨贼,舟行银港,有蛟为害,公仗剑斩之,与蛟俱毙,邑人念勤王致死立庙祀之。谥曰:银港。次子全讬,行第七,好巨人长者,公秉性温厚,孝友克敦,储粟济乏,藏金周急乡里,颂之。配李氏,生七子:从株、从积、从稚、从和、从稼、从稞、从秾。从积公、从稚公自海口徙江南太平府繁邑(今安徽芜湖市繁昌县)。现在南陵、繁昌、芜湖、泾县的一部、宣城的一部都是二公之后裔。幼子全祯,行第九,配张氏,生一子:九。唐天祐中,官至殿中侍御史,赠封端公,为将首与黄巢战不捷自刎而死,逐有神异,国人建坛蓬湖之侧额邑威烈祠。根据族谱记载世系我支即董全福后裔。《海口名人典故》:唐末广明年间,国局紊乱战事频发,海口董氏二世祖,董全福助弟战。因其弟率军在前线作战,他便在后方筹运军粮,助弟赢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一日从海口黄渡河押运军粮渡河,船行海口银港,有蛟为害(:鳄鱼古名),与蛟大战俱毙,邑人念全福勤王死,在银港河边岗上立庙祭祀,帝下旨谥曰:银港威烈神,斩蛟处曰:浴龙池,全福墓在庙后。宋有一学士游全福庙时诗曰:异人古剑昔时分,漕运充兵为弟昆,蛟害已除公亦殒,至今银港水犹浑 董申的九世孙中奉大夫董鸿,字子渐也是海口又一大名人,事蹟详于墓志:“寿八十一隐几而逝,人以为得法之正,生七子:时成、时中、时显、时用、时举、时敏”。

宋政和年间董申第11世孙叫董知达(二五公),他可能是个生意人走到今天的安徽泾县,看到泾县中村的山水风景优美于是安家江南,占籍中村,成了中村董氏始祖。明嘉靖壬辰(1532年)徐冠顿撰写泾川《中村董氏宗谱》序“···董氏先世来自德兴之海口,曰念二五公者,商游池宣,爱中村山水,萦纡,风气完聚,逐家焉,逮今若干年矣···”。《濡南下昆山董氏支谱》十一世公讳知达,字伯亨,行二十五,生于宋政和癸已年(公元1113年),政和年间由德兴海口商游客至池宣,爱中村之山水,萦纡,风气完聚,遂家焉,配王氏葬石坎继娶杨氏与公合葬本都西峰庵亥山已向(清末坟茔被山洪冲毁,现移葬村西山已向兰花形)。生一子:六一公。
    到了元末,董申第19世孙,即董知达(二五公)的9世孙 衍庆公就是我们新建董氏的一世祖了。《濡南下昆山董氏族谱》之乾隆元年(1736年)董志寓所撰与泾川中村《会谱记》有:“·····先人贻云,世为泾川人,居井边,因盗葬龙官山,潜逃于此,因家焉····兹土不识有井边龙官山,当是时十二房房长皆在,坐近相视私语曰:古名也,易改数百年,虽土人不知,若云然传询非矣。顷之靖官出新旧谱使共阅之,果衍庆公裔也,于是族尊及十二房房长起,指谱徐语曰:子祖衍庆公诚然矣,抑知复有二五公、六一公、七一公三世乎,三世两支公祖也,子支旷祀人矣····”元末因为战争兵燹,百姓民不聊生。我处始祖衍庆公,因因盗葬龙官山逃离了家乡,在外流无定所。直到他到达古时的新建才安定下来,开荒劈土,圈地建村。听闻族中年长者据上代传言,始祖始来时是居夹山(今天的南陵自然村对面的五分场一带),所以过去又有夹山董之称。三个儿子分析而居:长子兴一公据居近号西分(今西汪村),次子兴二公据居蘆塘蛇形嘴(今民权一带),幼子兴三公据居近号东分(今东元村),始祖衍庆公客卒时已是明初约公元1368年。《濡南下昆山董氏族谱》: “衍庆公,讳字缺,世居泾川之井边即中村(今泾县云岭镇中村董家村),公赋性超爽,素履清操。厌烦元末之乱,而隐迹韪名,流寓无定,配缺,生三子:兴一公、兴二公、兴三公及洪武定鼎金陵(公元1368年)公已客卒,三子始迁于濡须之南下昆山居焉。长子兴一公据居近号西分(今西汪村),配余氏复配王氏,生卒俱缺,合葬何家塅东首眠牛形,生一子:旺玉公。次子兴二公据居蘆塘蛇形嘴(今民权一带),配汪氏,生卒俱缺,葬蘆塘蛇形,生一子:旺元公。幼子兴三公据居近号东分(今东元村),配李氏,生卒俱缺,葬梓树坟,生一子:旺十公”。

     
四,西汪兴一公支下五大房的分析
   
 根据族谱世系记载的分析,今天的西汪村即是衍庆公长子兴一公支系,兴一公生一子即西汪村二世祖旺玉公,名叫董海。董海生有五子:长子良兆公(为西汪村长房之祖)、次子良明公(谱中对他的记载皆为缺失)、三子良吉公(为西汪村三房之祖即今天的三房自然村)、四子良栋公(为西汪村四房之祖)、五子良材公(为西汪村五房之祖)致此兴一公支下因人丁兴旺又复衍出五大房派。其中五房一派又分有六房,也就是现在有些老年人口中所说的“小六家”。现在的三队、四队、五队大多都属“小六家”,包括其他队也有。再到后世的派衍资料就缺失了,要想搞清就得根据董继年家的遗谱结合现在的人口统计等综合分析。但也不是一日之功了。族谱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考证。比如始祖下兴二公的后裔,谱中只提到分居蘆塘蛇形嘴。但其后裔与我们并无联络,问族中年长者蘆塘蛇形嘴是现在的何处也无人知晓。再如兴三公一支谱中记载后裔有很多播衍外迁,而现今这个大修宗谱的时代却并未听说有哪方来寻亲问祖的,实是奇怪!还有祖坟的问题,每年的清明族人都是共同祭扫,但没有人能说清是哪辈哪位宗祖的坟,尤其是始祖衍庆公的坟冢,年代久远又无碑记只有看遗谱之中有无记载了。总之后世族人还要做大量工作,才能把把家族的历史脉络理清。给后世一个完整的交代。
 
  
     
《濡南下昆山董氏族谱》世系:衍庆公长子兴一公据居近号西分(今西汪村),配余氏复配王氏,生卒俱缺,合葬何家塅东首眠牛形,生一子:旺玉公。次子兴二公据居蘆塘蛇形嘴(今民权一带),配汪氏,生卒俱缺,葬蘆塘蛇形,生一子:旺元公。幼子兴三公据居近号东分(今东元村),配李氏,生卒俱缺,葬梓树坟,生一子:旺十公。旺玉公支下复分五支派,除二子缺外余四支皆繁荣。今西汪村二世祖:旺玉公,讳海,配徐氏,生卒俱缺,葬眠牛形,生五子:长子良兆公(为西汪村长房之祖)字缺,配汪氏,生卒俱缺合葬眠牛形,生一子:仕昱。次子良明公(谱中对他的记载皆为缺失)、三子良吉公(为西汪村三房之祖),配候氏生卒俱缺,合葬眠牛形,生二子:长仕旻、次仕曙。四子良栋公(为西汪村四房之祖),配赵氏复配某氏合葬眠牛形,生二子:长仕龙、次仕凤。五子良材公(为西汪村五房之祖),配佘氏生卒俱缺合葬眠牛形,生三子:长仕晟、次仕恩、三仕元。

    另外还有一个误传要更正,就是现在的三房自然村就是西汪五大房之一,三房派。而并不是始祖衍庆公幼子兴三公支派。兴三公一支其实是现在的东元村一派,如今隶属铜陵市管辖。现在的新建行政村全村共23个自然村,总面积2平方公里,总人口3082人,董姓人口约占1000多人,是本部最繁荣的一支姓氏。而原来东边董村(东元村)2005年区化调整时已划归铜陵市。董姓聚居西汪村(西边董)、东元村(东边董)、三房村、南陵村,其它如松棵、小施、何村、秦村、田埠、周村一带等皆有董姓分居者。

我支董氏始祖申公始迁海川开派,又经一十一世至我泾川中村始祖二五公,再历九世至我濡南下昆山始祖衍庆公,至今我辈再衍二十一世,以海口申公始一世算,至今我辈计世四十,计年一千多年了。其记载及世系依稀清晰,一目了然,实为我支董氏之幸事。

 

                                新建董氏第二十一世裔孙西边董整理

                                   公元二零一五年夏 



 
附:

江西德兴海口申公到我新建董村(原下昆山)始祖衍庆公十九世之世系:
     
一世:吏部侍郎,讳申,字维坤,行二,谥二乂公,配王氏赠番国夫人,寿七十二,三子:全福、全讬、全祯。 

     二世:申长子,讳全福,谥号:银港神,墓在庙后乾山巽向,娶王氏合葬庙后,生二子:长从谦,幼从尚。

  三世:七従谦:讳廉,字従简,行第七,生一子:套

     四世:八承事,讳套,字万机,行八,全福之孙(大市始祖),生五子:长彦冲,次彦美,三彦巢,四彦圣,幼彦明,             事蹟缺·····

     五世:二说书,讳彦冲,字伯和,事蹟缺····
     六世:青,又讳德彰,字梅臣,行五,事蹟缺····
     七世:仲可,又讳挨,字尚节,行十六,事蹟缺····
     八世:五长者,讳森,生一子:鸿,详于程瑀墓志。
     九世:中奉大夫,讳鸿,字子渐,事蹟详于墓志(附后),寿八十一隐几而逝人以为得法之正,生七子:时成、时中、时行、  时显、 时用、 时举、时敏
     十世:一文学,讳时成,字彦美,鸿长子,配余氏,二子:知赏、知达。
     十一世:二五公,彦美次子,讳知达,字伯享,行二十五,宋政和由德兴海口客于池宣逐占籍泾县田中都中村家焉,配王氏,  继娶杨氏生一子:六一公
     十二世:六一公,(讳字缺)配江氏,三子:七一、七二、七三
     十三世:七一公,(讳字缺)六一长子,配萧氏名三七,生五子:九五、九六、九七、九十三、九十四
     十四世:九十三公,(讳字缺)七一四子,配梅氏名朝一,继娶王氏生一子:一大判隅
     十五世:一大判隅,(讳字缺)配吕氏名四十二,生三子:元五、元六、元八
     十六世:元五公,(讳字缺)一大判隅长子,配梅氏,继娶王氏生五子:朝一、朝二、朝三、朝四、朝六
     十七世:朝三公,(讳字缺事蹟亡)元五三子,生三子:宝一、福二、祖三
     十八世:福二公,(讳字缺)朝三次子,配杨氏,生一子:衍庆
     十九世:衍庆公,(讳字缺)世居泾川之井边即中村(今泾县云岭镇中村董家村),公赋性超爽,素履清操。厌烦元末之乱,而隐迹韪名,流寓无定,配缺,生三子:兴一公、兴二公、兴三公及洪武定鼎金陵公已客卒,约明洪武年间三子始迁于濡须之南下昆山居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