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文化常识

 百眼通 2018-02-03

姓名和称谓

1.直称姓名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3)称所厌恶、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4)尊者对卑者称名。如“求,尔何如?”

(5)在尊者面前,卑者用名互称。如“夫子何哂由也?”

2.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苏轼为苏子瞻等。

3.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例如:李白号青莲居士。

4.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例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先生。

5.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例如: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6.称籍贯

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

7.称郡望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8.称官名

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例如:称贾谊为贾太傅。

9.称爵名

《训俭示康》有“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一句,其中的“寇莱公”即寇准,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10.称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11.兼称

例如:《游褒禅山记》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作者对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对后两人先写与自己的关系,再称名和字。

12.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辞: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辞: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辞: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家”是对别人称比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辞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13.敬称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令、尊、贤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例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例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等。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例如:贤弟(称年幼于自己的男性平辈或友人)。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例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例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等。

(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卿、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例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14.贱称

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有竖子、小子等。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15.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等。

(4)年龄的称谓。

【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例如: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

【孩提】指两三岁的儿童。例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

【齿龆·龆龀(tiáochèn)】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例如:有遗男,始龀。(《列子·愚公移山》)

【总角·垂髫】指幼年。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例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笄(jī)年】指女子十五岁。例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白居易:《对酒示行简》)

【束发·成童】指男子十五岁。例如: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

【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

【花甲·花甲子】六十岁。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甲子。

【耆(qí)艾】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以耆艾代称五六十岁的老年人。例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士》)

【古稀】七十岁。例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耄(mào)耋】指高寿,老年。“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

【期(qī)颐】一百岁。例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苏轼:《次韵子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