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画难描的性子

 海上来信 2018-02-04

                              难画难描的性子
 
                                                                     文/冯云广
 
 

    人都有自己的性子,也就是广义上的性格。性子俗称脾气,如同人的指纹一样,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所谓“千人千思想,万人万模样”,说的就是这种千差万别的特性。

    如果从情绪、行为的角度来描绘,人的性子大体上有:急与慢、戆与绵、稳与浮、活与犟、暴与木、粗与细、直与滑、狂与温之分。以急与慢为例,两种性体截然不同。设若形容某个人,只要一说他“是个急性子”,或说他“性子慢”,必然地就会给人留下一个直观的印象。   

    对于性子的描绘,山东方言的表达有独到之处。   

    譬如有这样一种人:说起话来口无遮拦,咋咋呼呼;走起路来膀摇肩动,左右晃荡;办事急急火火,毛毛躁躁;管前不顾后,到哪里也坐不住;与人交往时,看似热情实无深交;犁耧锄耙样样都会,但不精通。归纳起来,也可说是:行,脚不沾地;言,口大舌张;思,好高骛远;做,蜻蜓点水;躁而无暴,狂却不傲;既非痴愚昏惑,亦非轻薄放肆。   

    属于此种性子之人,虽然不多,但的确有之。就其外在的表现,仅用几句话是难以说得清的。山东人将这样的人,以及其他具有某种特殊性格的人,常以“难画难描”的词语来笼而统之。然而,怎样才能更简略、更概括地表述这种让人感到“难画难描”的人的性子呢?   

    在普通话中,有的词汇可以表现这种人,如浮嚣、轻浮、狷急、狂躁、外向、外露、不踏实、不稳当等。虽然还可列出一些,但总觉得描画得似像非像,似是而非,有意犹未尽之憾。   

    相比之下,山东方言中的几个词汇似乎贴切得多,它们既可单独运用,又可互为补充。如:   

    张狂,即张扬外露之狂。在普通话中,张狂二字皆读平声,而方言则皆读去声,义未变但语气大变。   

    式晃,其式指样式,如“你看他那个式”,就是看他的样子,大有鄙薄之意。也可释为势,指体势,走路肩膀乱摇晃自然是式晃了。如说“你看把他式晃地”,这无疑就是表示很反感了。   

    抖擞,普通话都是上声字调,意指振作,如精神抖擞。而在方言中,第二字“擞”却读成去声,释义则转为形容神态举止的贬义词。在东北方言中,有“得瑟”一词,与山东的抖擞义近似,但远不及抖擞来得更“狠”、更痛快。   

    还有刨躁,比喻像牲口刨蹄般地心神不定,烦躁不安。其中的第二字“躁”,虽说仍为去声,但发音却明显地短促且气重,由是,很能体现出地域上的某些特征。显得朴素形象并易于理解,爽快鲜明又不失诙谐,论及其人其态往往形神俱备,呼之欲出。   

    以上词汇,虽大意可与之相近,但均不如“扬风扎猛儿”一词,来得既干脆利落,又恰如其分,还颇觉清奇与朴拙。这个类似成语的词汇,因得来蹊跷,定义准确,可称羌无故实,罕譬而喻。故而,自成一趣亦属自然。   

    在山东半岛的胶河、五龙河一带,有人会这样形容上面所讲的那种人:真是难画难描!你看他扬风扎猛儿地……   

    水上扬风,水下扎猛子,泅潜由兴,浮沉不定,可知深浅乎?语虽贬但不彻底,亦含戏谑的味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