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文华的捧哏生涯

 铁血老枪 2018-02-04

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的城市和农村,几乎每天晚上都上演着这样的场景。不大的小院或者房间里,围坐着十几、二十个附近的街坊邻居,男人们坐在条凳上摇着驱赶蚊虫和暑热的扇子,喝着大茶缸子泡着的酽酽的茶水。妇女们则打着毛衣或者抱着怀里睡着的婴儿。孩子们则在人群中钻来钻去玩着捉迷藏的游戏。大人们的焦点都集中在最前面摆放着的小小的黑白电视机屏幕上,电视里正播放着姜昆和李文华合说的相声。姜昆、李文华搭档的表演,总是充满着年轻人的激情澎湃,而李文华那张爬满皱纹的脸上,带着孩子般天真烂漫的笑容,也让无数相声爱好者动容。在观众心目中,他和姜昆是天作之合,一个年轻、富有激情,一个稳重、老成,堪称“黄金搭档”。他们就是八十年代人们心目中最崇拜的笑星。

半世甘当绿叶培育新人,毕生努力终成捧哏巨匠

半世甘当绿叶培育新人,毕生努力终成捧哏巨匠

著名的相声演员李文华,原是一名油漆工,。他从小家里很困难,只上过1年多的学就进饭店当了童工,1941年去了天津给厨师打下手,到日本投降时出了师没活干又不得不去蹬三轮,1946年回北京后经人介绍进了位于雍和宫大街的兵工署七十兵工厂(即后来的547厂)。李文华从小喜欢曲艺,没钱也在人家门口听不要钱的相声、评书,自己还会来几段,在厂里常常破衣烂衫带着个"技工"胸牌,被厂里的伙伴们取了个"小济公"的绰号,就是因为他善于模仿滑稽幽默,经常逗得人乐。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以后,22岁的他由学徒工当上了工人,由于年轻有特长,很快就成了厂里俱乐部的艺术骨干,经常有机会显露自己的才华。

半世甘当绿叶培育新人,毕生努力终成捧哏巨匠

七十兵工厂,厂大有资源,解放前就有点老底子,有2000多名工人,是不折不扣的大厂;解放以后,新成立的工会组织很重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经常组织北京市的专业团体和文学家、艺术家下厂来与工人联谊。著名诗人艾青亲自来辅导过工人创作;华北大学文工团是厂里的常客,后来著名的演员李婉芬等都来帮助改剧本、排戏、演节目;厂里的几位文娱积极分子还登门向著名剧作家曹禺请教……就在开国大典后,七十兵工厂话剧团郭玉儒、张德林等8人创作的话剧《生产长一寸》登上了北京舞台,并在《工人日报》上连载,一炮在全国打响。 李文华参加的是曲艺组,除了说相声,也能演话剧,他还挤出时间自己写段子、搞创作;每天忙忙碌碌,下班上夜校,开完会又去文化宫,进了文化宫文艺训练班的戏剧组,得到高人指点,快板、相声带话剧,连编带演,创作热情极大地迸发出来……1958年当选了市人民代表,1960年出席了全国业余文艺会议,被已小有名气的马季看中了,1962年调入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成为一名专业的相声演员。

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李文华在和刘宝瑞、侯宝林、马季、郝爱民等合作演出的实践中,形成了以蔫哏冷面见长的艺术风格。在相声界,专事捧哏的相声名家特点个个鲜明:郭启儒的慈祥,赵世忠的稳重,赵炎的爽朗,唐杰忠的厚道。人们把“蔫包袱”这个名词专门送给他,这是他最重视的荣誉。貌不惊人的李文华,在“蔫”里藏着机灵,他慢慢悠悠、无精打采的谈吐,总是出其不意地迸发出幽默火花。李文华是为相声而生就的“蔫”,也只有在奇异相声舞台上,蔫蔫的李文华才能光芒四射。让人感到高兴的是,李文华的捧哏事业现在已经有了传人。他的外孙子孙越现在在德云社给岳云鹏捧哏,举手投足间,那种沉稳劲,也颇有李先生的神韵。

也许是因缘际会吧,在北大荒宝泉岭农场插队的知青姜昆作为黑龙江代表队队员,1976年到北京参加全国曲艺汇演,在知青返城的大潮前,被中国广播艺术团选中来到国家一级说唱团当上相声演员,从师马季学说相声。在为姜昆挑选搭档时,团里安排了李文华带姜昆,目的是以老带新,这让一直视李文华为偶像的姜昆非常兴奋。

相声这种艺术形式,搭档双方的配合尤为重要。此前,李文华已经和侯宝林、刘宝瑞、郭全宝、马季、郝爱民等许多著名演员搭过。现在,竟然把他分配给初出茅庐的姜昆,许多人都为李文华抱不平。李文华却乐呵呵地对忐忑不安的姜昆说:“从今天起,咱爷俩就在一起了,先走一个吧。”两人便在走廊里说起了第一段相声。

半世甘当绿叶培育新人,毕生努力终成捧哏巨匠

起初姜昆有些紧张。李文华安慰他说:“虽然我资历比你老,但在台上你是‘逗’、我是‘捧’,你比我重要!”在李文华的鼓励下,姜昆克服了紧张情绪,两人合作越来越默契。1978年,他们终于等到了第一次演出的机会。李文华对姜昆说:“到我们出彩的时候了。姜昆,你可别掉链子!”说完又怕姜昆背上思想包袱,安慰道:“也别太担心,你还年轻,以后多的是机会。”

第一次,两人合作的相声《如此照相》便赢得了满堂喝彩,并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为重点节目,在电台里播出。一经播出,好评如潮。听众纷纷来信要求重播,姜昆、李文华的名字,从无线电波里走向了全国。

从此,姜昆和李文华开始了自己事业的黄金时期。他们相继推出了《祖爷爷的烦恼》、《打针》、《想入非非》、《男女有别》《看球赛》、《小儿郎》等许多脍炙人口的相声名段。1985年,姜昆和李文华这一对“老少配”入选全国相声演员十大笑星。被世人传为艺坛佳话。

半世甘当绿叶培育新人,毕生努力终成捧哏巨匠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就在1982年在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赴香港演出期间,李文华老师被诊断为患上了喉癌。这让是相声艺术为生命,以舞台为家的他极为痛苦。在大家的劝说下李文华接受了全喉切除手术,告别了心爱的相声艺术舞台。

后来,姜昆与著名相声演员唐杰忠搭档。李文华看了二人的表演很高兴,连连点头说选对了人。他还特地把唐杰忠请到家里,抱拳行礼:“拜托了!”姜昆和唐杰忠合作了十年,也成为了一对配合默契,深受观众喜爱的相声搭档,创作并演出了许多有影响的好作品。唐杰忠退休后,姜昆又面临着重新选搭档。李文华眼看着姜昆正值艺术盛年,却缺少搭档,心里也着急,托相声同仁为姜昆找一个好搭档。终于,找到了相声新秀戴志诚。

为了让戴志诚和姜昆尽快形成默契,李文华总结了姜昆的舞台表演习惯、自己为姜昆捧哏的心得和一些表演技巧,拿给戴志诚看。最终,戴志诚成为姜昆的固定搭档,两人合作得非常成功。这一切,都离不开李文华的培养和关注。

相声界的人都知道,李文华以业余身份成为优秀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付出了很多努力。因为是自学成才,所以他在相声界里没有门第。随着相声演员规模的扩大和传统的恢复,相声家谱成了人们越来越重视的东西,这成了李文华的心结。

李文华最崇拜的相声前辈是大师马三立,而马三立也很欣赏李文华。1981年,马三立病重住院。石富宽得知后,对李文华说:“你得赶快认师父,不然就来不及了。”李文华于是给马三立写了4封长信,从他做业余相声演员,到被马季提携进入广播艺术团学习发展,做了详尽的汇报。1982年,马三立回了封长信给李文华,正式表达了收徒的愿望。本来,收徒的事已水到渠成了,但当时说唱团的领导得知后劝他:“你年纪和名声都大了,收你入门会让现在的相声演员不好排辈分,算了吧!”李文华一听,只好暂时把拜师的事搁置了起来。

后来,马三立辞世,李文华失去了最后的机会。每当看到马三立的照片,李文华总有难言的酸楚在心头。

等到因病离开了相声舞台,静养中的李文华,每每想起自己的尴尬身份,不禁怅然:“我成了相声界的异类呀!”

2008年11月,李文华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但他内心的挣扎却越来越强烈。深知李文华心思的姜昆赶紧找到马三立的儿子马志明:“李老师身体状况不好,为了了却他的心愿,你就代父收徒吧。”马志明钦佩李文华的为人,爽快地答应了。

2008年11月11日,一个让李文华感慨和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众多的相声名家都来了,只为做一个见证,见证一代宗师认祖归宗。

81岁高龄的李文华坐着轮椅带着氧气瓶在家人的陪同下出席拜师仪式,一出场就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叫好声。李文华向大家微笑致意。仪式上首先播放了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晚会的实况录像,回顾了李文华获得终身成就奖时和姜昆恳谈的场景,当场有人潸然泪下。

作为马派相声的传人,马三立的儿子马志明说:“我今天到现场,就是为了证实一下,我父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承认了李文华先生是他的徒弟。爷儿俩半师半友感情很深。父亲收李老为徒,是我们马家的荣耀。”

此时,最兴奋的要属李文华了,他不顾身体病痛,一字一顿地说:“首先感谢大家今天能到场,我要努力向马老师学习,学习他为人、做艺术的精神。艺术上我做得还不够好,我需要不断学习,把相声艺术传承下去,发展下去。”短短几句话,表达了李文华对相声事业的忠诚,对自己终成马派传人的激动。

心愿已了,李文华似乎再无牵挂。2009年5月,李文华再次住进了医院。在生命中最后的时光里,他一脸轻松,对来看望他的人,频频点头示意,还拿起笔,写了两页感言,一页上写着:“等我好一些时候,再和大家一起听(看)新相声。

作为李文华的搭档,姜昆最有资格对李文华作出评价。他亲笔为李文华写了挽联:永葆工人本色,堪称楷模;忠诚相声艺术,一代宗师!

半世甘当绿叶培育新人,毕生努力终成捧哏巨匠

对于每一个喜欢相声的人来说,李文华就像自己家的一位老人,他的离开让我们心疼让我们难过。人们也会像怀念自己的亲人一样,把老人家铭刻在自己记忆的底片中。我们相信,老人走了,天堂里同样是笑声一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