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首唐诗、两首宋诗,道出了社会本质

 崆峒樵隐 2018-02-04

少真道君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作者罗隐,晚唐诗人、文学家、道学家,才华很高,但屡试不第。成语”云英未嫁“就来自于他的一首诗: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罗隐参加科举,路过钟陵,认识了一位很有才艺的歌姬,名为云英。十余年后,罗隐再过钟陵,重逢云英。云英问:”罗秀才还没考得功名?“罗隐以此诗相谢,诗中道尽心酸。明明才华横溢,却始终考不得功名,难道真的是自己不如人?罗隐的才学,怎么可能不如人呢?一句充满了愤怒的反问,鞭笞了社会生态。

《蜂》诗中,罗隐同样适用了反问的手法。前两句描写勤劳的蜜蜂整日忙碌。不管平地还是山尖,都有蜜蜂们忙碌的身影,这是对蜜蜂们的赞颂吗?读者本以为下两句要由写景转抒情,歌颂蜜蜂勤劳的精神。不料作者笔锋一转,反问:蜜蜂整日辛苦,收获却给了谁呢?

是啊,收获给了谁呢?自然是养蜂人。如果蜜蜂是百姓,养蜂人又是谁?诗人没有直说,却已经说了出来。

与这首诗相似的,是秦韬玉的《贫女》。所不同的是,罗隐使用反问,秦韬玉则是直叙。

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是一个清高、贤惠的女子,然而出生在一个贫困之家。纵使品性高洁、貌比昭君、才高八斗,依然无人问津。没有钱开路,从哪里托人找”良媒“呢?又有哪个富贵之家愿意和一个贫女结姻?只能把苦恨埋在心底,为他人做着嫁衣。

诗人借贫女自比,上位者互相提携自家子弟,诗人这种”寒门学子“只能寄人篱下,”为人作嫁衣“,无出头之日。《贫女》依然是在隐喻。诗中并没有写明”他人“是谁,而是让读者自己琢磨。

两首唐诗,皆是借社会现实自比,又通过自己揭露社会现实;皆是意在言外,提出问题,却没有主动回答,让读者自己寻找答案。而这两首宋诗,恰好回答了唐诗。

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蚕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这两首诗立意相似,风格也相同。两首诗通过强烈的对比,揭露不公的现实。普通百姓忙忙碌碌,却衣食无着,收获尽被攫取。诗人并未自比,只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立意比之唐诗又上了一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