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诗记】​罗隐: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上)

 真友书屋 2019-07-30

晚唐著名诗人中,以丑著名者,唯有罗隐,《旧五代史》卷二十四有这样一段话:“罗隐,余杭人。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大为唐宰相郑畋、李蔚所知。隐虽负文称,然貌古而陋。畋女幼有文性,尝览隐诗卷,讽诵不已,畋疑其女有慕才之意。一日,隐至第,郑女垂帘而窥之,自是绝不咏其诗。”宰相的小女儿喜欢读诗,可能是听到父亲常夸赞罗隐,所以她也开始翻看罗隐的诗作,为此而喜欢上了这位未曾谋面的诗人。她的这个心思让父亲知道了,某天父亲把罗隐招到家中来谈事,小女儿就隔着帘子偷看。自从她看到罗隐本人之后,就再也不读他的诗了。看来一个人颜值的高低跟腹有诗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知道这是不是网友见面的那种见光死,但至少说明以貌取人这种习俗,从古至今未曾变过。

说到以貌取人,《南部新书》上还真有这么一段:“郑畋少女好罗隐诗,常欲妻之。一旦隐谒畋,畋命其女隔帘视之。及退,其女终身不读江东篇什。举子或以此谑之,答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众皆启齿。”这段记载的前半段跟上面所引用《旧五代史》的那段,意思相同,只是这段后面又有了进一步的结果。看来宰相女儿读罗隐诗而后见面又大倒胃口之事,被群众广泛八卦。有些人当面拿这件事取笑罗隐,但罗隐一点儿都不生气,竟然回击了一句:“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众人闻言,均大笑起来。

其实罗隐的这句话也是引经据典。当年孔子有一位弟子,名叫澹台灭明,此人字子羽。按照《史记》上的说法,子羽比孔子小39岁;按照《孔子家语》上的说法,子羽比孔子小49岁。究竟差多少岁,先不去管它,但据说子羽长相颇为奇特,因为他额低口窄,鼻梁低矮,这样的长相令老师不喜,于是澹台决定离开老师发奋自学,而后他也变得弟子众多,当他南渡讲学之时,竟然有三百多人跟他同行。而后这个消息传到了孔子的耳朵里,这令孔子大为感慨地说了一句:“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就是罗隐所言之出典。罗隐的潜台词是,澹台灭明更丑陋,但他却成为了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之一;虽然我罗隐长得丑,但说不定我以后会是一个大名人呢?!

虽然罗隐志气很大,才气也很高,但可惜他不是考试型人才,而后他连考十年,竟然场场败北,这个结果显然对他的打击很大。罗隐的诗集名叫《甲乙集》,此集中的第一首诗就是写他考试落榜而困守长安的沮丧心情,此诗名《曲江春感》,又名《归五湖》:

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

高阳酒徒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

罗隐参加了这么多的考试,竟然场场败北,如果是技不如人也就罢了,但问题是罗隐自小就有才名,比如沈崧在给其写的墓志铭中就有一个段落特意夸赞他天资聪颖:“府君之生也,龆年夙慧,稚齿能文,建木初萌,迥是干霄之干;玠圭在璞,已彰揭玺之光;泉涌词源,云横笔阵;国侨博物,舌肸多知。缘情必务于刺时,体物勿忘于谏猎;冥鸿凌厉,宁将燕雀同群;天骥腾骧,肯与驽骀并驾。”既然是这么聪明的人,为什么总是考运不佳呢?

罗隐撰《甲乙集》十卷,清康熙四十一年洞庭席氏琴川书屋刻唐诗百名家全集本,目录

虽然科考有着这样那样的弊端,但毕竟还是有不少的名人都是由此出身者,看来,罗隐始终榜上无名,料想也有其他的原因在。比如上面所引用的那首《曲江春感》,关于该诗的创作背景,五代何光远在《鉴戒录》中就有这样的说法:“罗隐以讽刺之深文而不第,刘赞赠之诗曰:‘人皆言子屈,我独以为非。明主既难谒,青山何不归。年虚侵白鬓,尘在污麻衣。自古逃名者,至今名岂微。’隐见之,遂起归欤之兴。作五湖诗。”看来何光远认为罗隐长期落榜的原因,是因其喜欢写讽刺文章。罗隐的这个习气被一位叫刘赞的人以诗相劝,刘跟罗说:你罗隐都这么大岁数了,就别再费这劲了。罗隐读到此诗,心里受到了触动,于是就写了那首《归五湖》,以表明自己有归隐之意。

罗隐最初叫罗横,从名字就能看出他不是个容易相处的人。虽然说名字是上辈所起,并不能表示自己的处世态度,但当别人都做如此解读时,肯定会给自己带来影响。罗隐十次考试十次落榜,他也开始总结失败的原因,《吴越备史》中称:“罗隐字昭谏,新登县人也。祖知微,福唐县令。父修古,应开元礼科。隐本名横,凡十上不中第,遂更名。”看来罗横改名罗隐,也正是他总结失败教训后做出的措施之一。

按说罗隐不以丑自卑,那他为什么还要迷信地改名呢?其实他改名不单纯是因为考试的屡战屡败,《鉴戒录》卷八有《钱塘秀》一文,此文中有如下一段:“罗秀才隐,傲睨于人,体物讽刺。初赴举之日,于钟陵筵上与娼妓云英同席。一纪后下第,又经钟陵,复与云英相见。云英拊掌曰:‘罗秀才犹未脱白矣?’隐虽内耻,寻亦嘲之:‘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这段话有意思,罗隐第一次赴京赶考时路过钟陵,钟陵就是今天南昌东南一带,他在这里的某次聚会上,认识了一位名叫云英的妓女,当时二人相谈甚欢,于是彼此记住了对方。十年之后,罗隐仍然落第,返回时又路过钟陵,巧合的是,他在这里再次见到了云英。云英看到他沮丧的神态,于是调笑到:罗秀才还没有脱白呀!那言外之意就是:混了十年,你怎么还是个白衣!云英的嘲笑让罗隐觉得很羞耻,于是就反唇相讥,顺口就作出了一首诗,他说:我们二人十年没见面,我虽然没有取得功名,但你也未曾“脱单”,看来你我二人都是在各自的领域比不上他人。罗隐的言外之意就是:我的确不行,但你也没好到哪里去呀,怎么这么多年都没有让自己得到个好结果。

罗隐撰《甲乙集》十卷,清康熙四十一年洞庭席氏琴川书屋刻唐诗百名家全集本,卷首

唐代的科考除了自身的能力之外,有达官贵人的举荐也是在科考中一举成名的必要条件,以罗隐的聪明,他当然明白这一点。比如当年李商隐能够考取功名,就跟令狐绹的举荐有很大的关系。当年令狐绹是朝中举足轻重的大员,令狐在担任河东节度使时,罗隐就投奔到了这里,罗跟黄滔的姑夫陈黯一同参加了河东府的秋试,而后令狐推荐罗、黄二人进京参加科考。当时令狐对罗隐极其欣赏,《十国春秋》中说:“又令狐滈登进士,隐贺以短章,滈父绹曰:‘吾不喜儿得第,喜得罗公一篇耳。’其取重当世有如此。”令狐滈就是令狐绹的儿子,而后他考中了进士,别人来贺喜,罗隐写了篇文章表示祝贺,令狐绹说:得到你的这篇文章比我儿子考中进士让我高兴。

那场考试罗隐也参加了,但他照样落第,这次落第其实跟令狐绹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令狐原本在朝中为相,在受到他人的排挤后就被贬出京出任河东节度使,但罗隐认不清形势,仍然投到失势的令狐麾下。那时的考试还不糊名,考官看到他的名字,肯定会让他落选。

罗隐撰《甲乙集》十卷,清康熙四十一年洞庭席氏琴川书屋刻唐诗百名家全集本,卷四

即使如此,当年令狐绹也是地方大员,有不少的名士都聚集到其身边,但在这个过程中,罗隐因为丑,还是受到了朋友的调笑,《太平广记》卷一八四《韦贻范》中有这样一段话:“罗隐、顾云,俱受知于相国令狐绹。顾虽鹾贾之子,而风韵详整。罗亦钱塘人,乡音乖刺。相国子弟每有宴会,顾独预之,风韵谈谐,莫辨其寒素之士也。顾文赋为时所称,而切于成名。尝有启事陈于所知,只望丙科尽处,竟列于尾株之前也。罗既频不得意,颇怨望,竟为贵游子弟所排,契阔东归。”

罗隐和顾云是好朋友,他们二人都受到了令狐绹的喜爱。顾云虽然是盐商的儿子,但此人风度翩翩,令狐每次宴聚,顾云都能口吐莲花、应对自如,别人都以为他的出身很高贵。而罗隐除了长相丑陋,同时普通话还说得特差,故而总受到他人的轻视。这种处境让罗隐很沮丧,于是他就离开了令狐绹。

再后来,罗隐和顾云又共同到了扬州的地方大员高骈的府中。在这里,他又被顾云比了下去,《鉴戒录》卷八中称:“隐又与顾云先辈谒淮南高相公骈。顾为人风雅,时渤海公辟留,隐遂辞归钱塘,高与宾幕小酌,赆隐于海风亭。是时盛暑,有青蝇入座,渤海公命扇驱之。顾谑隐曰:‘青蝇被扇扇离座。’隐立酬之曰:‘白泽遭钉钉在门。’议者以才调相讥,两俱全美。”顾云的风度让高骈特别喜爱,这再一次伤到了罗隐的自尊,于是他准备离开这里前往杭州。高骈招集一帮朋友给罗隐办了场欢送宴,那时正赶上盛夏,有只苍蝇飞入席中,有人随手用扇子把苍蝇扇走,在顾云就借此调笑罗隐:一只苍蝇被扇走了。罗隐马上听出这是在暗讽自己,于是就立即回击了一句,罗隐的回击调和意和。这让众人赞叹,这上、下两句都能反映出彼此的反应机敏。

罗隐撰《甲乙集》十卷,明崇祯十二年毛氏汲古阁刻唐人八家诗本,目录

虽然罗隐在扬州混得不如意,但也并非全无收获,比如他在这里结识了在高骈手下做官的高丽诗人崔致远,此诗记载于高丽朝金富轼所著《三国史记》中《崔致远列传》:“始西游时,与江东诗人罗隐相知,隐负才自高,不轻许可。人示致远所制诗五轴。”韩国学者柳晟俊认为崔致远当时有可能是拜罗隐为师,柳在《罗隐诗与新罗崔致远诗之关系》一文中写到:“从罗隐和崔致远的年龄,二人在诗坛的地位及崔致远的新罗人的身份等方面来分析,崔致远应奉罗隐为师,并得到罗隐的指教。”

其实,罗隐科考一直不能如意跟他的刻薄性格有些关系,《北梦琐言》卷六有如下一段话:

黄寇事平,朝贤议欲召之。韦贻范沮之曰:“某曾与之同舟而载,虽未相识,舟人告云:‘此有朝官。’罗曰:‘是何朝官!我脚夹笔,亦可敌得数辈。’必若登科通籍,吾徒为粃糠也。”由是不果召。

此话中的“黄寇事平”指的是:唐中和四年,黄巢被杀,十年之乱基本结束。光启元年三月,唐僖宗返回长安,在此重新整治朝纲,朝臣中有人推举罗隐,但却被韦贻范阻止,韦跟皇帝说:我某次跟罗隐同乘一船,但那时相互都不认识,船公向罗介绍我是朝中的高官,而罗隐却说:什么朝官!我用脚夹着笔都比这些人写得好。如果有一天他考取了功名,我们在他眼里更是狗屁不如!韦贻范的这番说词让皇帝觉得此人太过目中无人,所以就没有召见罗隐。

韦贻范所言是实情还是其有意诋毁,此事因为没有旁证,故难以断其所言真伪。但韦贻范这个人的人品确实很差,按照古代的惯例,父母去世,官员都要离开官职守孝三年,但韦贻范的母亲去世之时,韦正在做宰相,他担心自己守孝三年后,相位肯定落入他人之手,于是他仅给母亲守孝两个多月就再次拜相。这种做法引起了朝臣的议论,当时皇帝命韩偓为韦起草起复的诏书,而韩偓却抗命不做,并且跟皇帝说:“贻范处丧未数月,遽使视事,伤孝子心。”罗隐竟然得罪了这种人,其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在朝中给罗隐说坏话者,不止是韦贻范一人,《唐诗纪事》卷六十九中有如下一段话:

昭宗欲以甲科处之,有大臣奏曰:“隐虽有才,然多轻易,明皇圣德,犹横遭讥谤,将相臣僚,岂能免乎凌轹?”帝问讥谤之词,对曰:“隐有《华清宫》诗曰:‘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时节好笙歌。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其事遂寝。

唐昭宗也听闻到了罗隐的诗名,看他实在考不上,于是就想赐给他一个学位,然而有些大臣却对此提出了异议,说罗隐竟然连唐明皇都讽刺。皇帝不信,让其拿出证据,于是其就背出了罗隐的一首诗。皇帝一听,果真如是,于是他想照顾罗隐的心思也就此作罢了。

罗隐撰《甲乙集》十卷,明崇祯十二年毛氏汲古阁刻唐人八家诗本,卷首

这些事情当然会传到罗隐的耳朵里,两任皇帝都对他有这样的看法,这让他觉得再考下去,恐怕也没有希望,《五代史补》卷一有如下一段话:“罗隐在科场,恃才傲物,尤为公卿所恶,故六举不第。时长安有罗尊师者,深于相术,隐以貌陋,恐为相术所弃,每与尊师接谈,常自大以沮之。及其累遭黜落,不得已,始往问焉。尊师笑曰:‘贫道知之久矣,但以吾子决在一第,未可与语。今日之事,贫道敢有所隐乎!且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吾子宜自择之。’隐懵然不知所措者数日。邻居有卖饭媪,见隐,惊曰:‘何辞色之沮丧如此,莫有不决之事否?’隐谓知之,因尽以尊师之言告之。媪曰:‘秀才何自迷甚焉,且天下皆知罗隐,何须一第然后为得哉!不如急取富贵,则老婆之愿也。’隐闻之释然,遂归钱塘。”

此段话说罗隐六次考试落第,看来是把次数数错了,应该是在他十次之后。一般说来,有才气的人,身上也就自然有一股傲气,再加上罗隐笔头和口头都欠,所以朝官们少有人喜欢他。当时长安有一位姓罗的算卦人认识罗隐,罗隐也知道罗尊师算卦很灵,但他自忖面丑,相面的人肯定不会说出好听的话,因此他一直都不找罗尊师算卦。然多次的失败终于让罗隐有些信命,于是他就主动找到了罗尊师,尊师一见到他就笑了起来,而后跟他讲:其实我早就知道你的命,只是你不愿意让我说,以我的看法,就算你能考上状元,但最多也就能当上个主簿或者县尉这样的小官儿,如果你不再参加科考而返回家乡去找一位当地的诸侯,那你肯定能大富大贵,这两条路你自己选择吧。

罗尊师的这番话搞得罗隐极其心烦,因为在那个时代,毕竟科考是正途,可是自己因为嘴欠,再想在这方面一举成名,恐怕已经希望渺茫,可是决然地放弃又让他下不了决心。罗隐的彷徨犹豫之态被隔壁卖盒饭的老太太看在了眼里,问罗隐为什么脸色这么难看?罗隐就将罗尊师所言告诉了老太太,于是这位老太太跟罗隐说:你也太执迷不悟了,你的英名天下人皆知,为啥还非要去争一张文凭?我劝你还是奔富贵而去吧。罗隐闻听此言,瞬间放下了心中压着的大石头,于是他就奔杭州而去。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