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人连考七次未中,被妓无情嘲笑,他笑着写下一诗,堪称反骂经典

 静草青苑 2019-04-13

自隋朝开创科举以来,这一活动便成为无数书生墨子翘首以待的年度盛典,“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逐渐在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以至于到了近代,选贤竟然变成了生产“榆木脑袋”的流水线。然而在大唐,这一问题完全不必担忧,因为只有凡桃俗李才会死认科考,而那些出口成篇的词人才子则会选择以诗入仕。

那时候的科考走后门几乎是共识,但前提是此人必须要有才情,而平庸无能之辈,永远也踏不进后门半步。所以我们往往会听到这样的故事:科考之前,某位诗人提前拿着自己的诗作给主考官过目,倘若作品过硬,那么他的中榜几率会大大增加。其实这样的方式才不会遗漏人才,只要你有货,我们就敢要!

当然,有绝对压倒性优势的文人还是占少数,纵然如孟郊一般的名诗人,当初中第之后亦是喜不自胜,狂笔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见,即使在风气醇正的大唐,考取一个功名也是不容易。

唐朝晚期的著名诗人罗隐,便是一位极不容易的应考生。唐大中十三年,罗隐第一次赶赴长安参加科考,路过江西钟陵县时,结识了当地一位名为云英的歌妓,相见甚欢。此时的罗隐虽然穷困潦倒,但却是意气风发,他认为凭他的才能,取个进士能有何难?

于是,罗隐向云英足足吹了一宿牛皮,言某年某日必将凯旋而归,到时定当衣锦还乡云云。第二天,罗隐便踏上了征途。然后令他始料不及的是,自己竟然落榜了。没关系!大丈夫不言弃,大不了重头再来!可是第二年,还是落榜了;第三年,仍旧如此……

罗隐总共连考七次进士,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次,但结果呢?他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史称“十上不第”,它就是不中啊!罗隐耗费了十二年的青春年华,耗尽了理想与心力,最终不得不铩羽而归,返回家乡。

途中他又经过钟陵,再次遇到了歌妓云英,顿时感慨万千:云英虽已徐娘半老,但风韵犹存,再看看自己,已经成为一个饱经风霜的失败者,实在心酸。然而云英相隔十二年见到罗隐说的第一句话,彻底刺痛了他敏感的神经,云英说:“怎么罗秀才还是布衣?”

也许云英是有意为之,也许她是无心之举,但这句话都不偏不倚地击中了罗隐那脆弱的心。罗隐没有生气,而是以平心和气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反击。

《赠妓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当年一别已然十余年,今日重见到你那傲人的掌上之身;现在的我还未成名你也未嫁,可能是我们两个都不如别人吧。歌妓最关键的资本就是年轻美貌,一般到了中年便会选择退休,择嫁好人家,可云英却依然操守旧职。罗隐以此来说事儿,含义很深。

罗隐不直接回答仍是“布衣”的问题,而先从两人的回忆说起,继而再将矛头调准云英为何“未嫁”之上,此为欲就先避的手法;前两句看似是对云英依旧未变样的赞美,但后两句却突然反转,罗隐是承认也是自黑自己仍未成名,目的是为把云英拖下水,这么多年了你还是未嫁,是不是你我都不如别人?此为欲抑先扬的手法。

罗隐的这一反击十分高超。他采用迂回的方式把自己与云英放在了同一水平线上,即“俱不如人”,那么云英的诘问就会不攻自破:你说我未成名是因为不如别人,那么你还未嫁是不是也是因为比别人丑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