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选好人

 沐林村 2018-02-04

       各地都评选好人,群众对此好像并不怎么感冒,评选的意义似乎要打点折扣。最后评选出来的好人,往往是在特殊的条件下产生的特殊行为人,示范意义好像也不怎么大。花这么大的气力去搞没啥大意义的事,似乎有些得不偿失。

       有好人和坏蛋吗?多数人眼中肯定有,肯定也会有人持否定态度。小时候看电影或小人书,在和同伴交流时,就会说谁谁是好的,你看他多可爱多厉害可敬,谁谁是坏的,你看他多可恨多狼狈多可笑,然后再说出可敬或可笑的地方。现在网上动不动就会将一个人放到道德的天平上称量,挖出一些恶行,然后大吐口水,群起而攻之。其中不乏少不更事的年轻人,这很容易理解,他们很难摆脱非黑即白的状态。不要说他们,相当一部分人成年人一辈子也摆脱不了,好像长不大。就拿我本人来说吧,我今年已经四十五岁了,自觉以前四十多年都没长大。现在好像突然明白了一点,但还没有彻底清楚。要不是机缘巧合,恐怕连对这一点认识都不可能产生,当然也就不会有这篇文字。

       行为可分善恶,人很难分好坏。所谓好人或坏蛋是很朴素而简单的判断,往往是根据其部分行为而安上的片面标签。之所以曹操和武则天背了那么多年的骂名,是因为一个确实干了一些奸诈的事,一个确实有几个男宠。可这些事并不是他们干的所有事,而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每个人都有两面,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他表现出哪一面,很多时候往往取决于环境。明末太子一事,就很能说明问题。在北京,明明是真的,大家却都说他是假的,其中包括他的亲外公。他的亲外公在他的眼里,以前难道不是个好人吗?在南京,明明是假的,却被很多东林党人说成是真的,东林党人难道就都是坏人吗?在文革期间,多少人干了缺德事,说了缺德话,其中不乏以前被人尊敬的人,难道他们都是坏人吗?

       扛得住压力,禁得住诱惑,才能有大善举,成为受人尊敬的人,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称之为君子或绅士。相反,跪倒在压力和诱惑面前,就会被人们唾弃,难以立足于社会,称之为小人败类。从精神上,人人都想做君子绅士,但人人都有个皮囊,这个皮囊往往会把人拉进小人败类的队伍。其机理比较复杂,牵涉到灵魂和肉体的问题,远非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大家明白大善行来之不易,应该表彰其行,尊重其人,大恶行往往事出有因,应该挞伐其事,理解其人,就行了。

就我所知,习惯于做善行,被别人看做好人的人,他们觉得自然而然,并没觉得自己好在哪里。现在突然给他们戴一顶好人的帽子,会让其很不自然。我母亲被全村公认为好人,是因为她帮叔叔家的一个孩子养大,且视如己出。但她觉得很正常,她本人就是叔叔养大的,她根本不认为自己是个善人。如果是为了行善而行善,则心中已种了伪根,行为肯定是善行,但人决不能是善人。所以从行为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好人是不可取的。

       个别评出的好人,以后也会迫于压力或诱惑做出恶事,便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另外,谁不觉得自己是好人呢,事就未必,偷人很少会理直气壮。大家对事往往会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评判,对人就不一定。因此评出来的好人往往会让人不服气,就因为能指出其这这那那的不足。所以我们可以评出善行,不应该评出好人。评出善行,加以表彰,就能够很好地端正风气。同时,还应评出恶行,排上名次,加以惩罚,更能遏制不正之风。双管齐下,才能正本清源。

       提倡好人好事,当然应该,但更应该提倡不做坏人坏事,提倡做不妨碍别人的文明人,即提倡做绅士淑女。如果从学历、贡献、谈吐、行为等方面进行打分,投票评选,评出各级的绅士淑女,肯定能更好地引领社会风气。我觉得一定比评选好人效果要好得多。

2017.8.4

       各地都评选好人,群众对此好像并不怎么感冒,评选的意义似乎要打点折扣。最后评选出来的好人,往往是在特殊的条件下产生的特殊行为人,示范意义好像也不怎么大。花这么大的气力去搞没啥大意义的事,似乎有些得不偿失。

       有好人和坏蛋吗?多数人眼中肯定有,肯定也会有人持否定态度。小时候看电影或小人书,在和同伴交流时,就会说谁谁是好的,你看他多可爱多厉害可敬,谁谁是坏的,你看他多可恨多狼狈多可笑,然后再说出可敬或可笑的地方。现在网上动不动就会将一个人放到道德的天平上称量,挖出一些恶行,然后大吐口水,群起而攻之。其中不乏少不更事的年轻人,这很容易理解,他们很难摆脱非黑即白的状态。不要说他们,相当一部分人成年人一辈子也摆脱不了,好像长不大。就拿我本人来说吧,我今年已经四十五岁了,自觉以前四十多年都没长大。现在好像突然明白了一点,但还没有彻底清楚。要不是机缘巧合,恐怕连对这一点认识都不可能产生,当然也就不会有这篇文字。

       行为可分善恶,人很难分好坏。所谓好人或坏蛋是很朴素而简单的判断,往往是根据其部分行为而安上的片面标签。之所以曹操和武则天背了那么多年的骂名,是因为一个确实干了一些奸诈的事,一个确实有几个男宠。可这些事并不是他们干的所有事,而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每个人都有两面,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他表现出哪一面,很多时候往往取决于环境。明末太子一事,就很能说明问题。在北京,明明是真的,大家却都说他是假的,其中包括他的亲外公。他的亲外公在他的眼里,以前难道不是个好人吗?在南京,明明是假的,却被很多东林党人说成是真的,东林党人难道就都是坏人吗?在文革期间,多少人干了缺德事,说了缺德话,其中不乏以前被人尊敬的人,难道他们都是坏人吗?

       扛得住压力,禁得住诱惑,才能有大善举,成为受人尊敬的人,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称之为君子或绅士。相反,跪倒在压力和诱惑面前,就会被人们唾弃,难以立足于社会,称之为小人败类。从精神上,人人都想做君子绅士,但人人都有个皮囊,这个皮囊往往会把人拉进小人败类的队伍。其机理比较复杂,牵涉到灵魂和肉体的问题,远非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大家明白大善行来之不易,应该表彰其行,尊重其人,大恶行往往事出有因,应该挞伐其事,理解其人,就行了。

就我所知,习惯于做善行,被别人看做好人的人,他们觉得自然而然,并没觉得自己好在哪里。现在突然给他们戴一顶好人的帽子,会让其很不自然。我母亲被全村公认为好人,是因为她帮叔叔家的一个孩子养大,且视如己出。但她觉得很正常,她本人就是叔叔养大的,她根本不认为自己是个善人。如果是为了行善而行善,则心中已种了伪根,行为肯定是善行,但人决不能是善人。所以从行为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好人是不可取的。

       个别评出的好人,以后也会迫于压力或诱惑做出恶事,便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另外,谁不觉得自己是好人呢,事就未必,偷人很少会理直气壮。大家对事往往会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评判,对人就不一定。因此评出来的好人往往会让人不服气,就因为能指出其这这那那的不足。所以我们可以评出善行,不应该评出好人。评出善行,加以表彰,就能够很好地端正风气。同时,还应评出恶行,排上名次,加以惩罚,更能遏制不正之风。双管齐下,才能正本清源。

       提倡好人好事,当然应该,但更应该提倡不做坏人坏事,提倡做不妨碍别人的文明人,即提倡做绅士淑女。如果从学历、贡献、谈吐、行为等方面进行打分,投票评选,评出各级的绅士淑女,肯定能更好地引领社会风气。我觉得一定比评选好人效果要好得多。

2017.8.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