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节气丨迎春接福:“立春”就是春天来了?

 常乐书苑 2018-02-04

古时,就有“四时”、“八节”之谓,“四时”是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四时”,远在春秋时期,我国古代先贤就已制定,以后不断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八节”乃至二十四节气才完全确立。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从此阳春就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这是宋代著名诗人白玉蟾所写的《立春》一诗。诗中描写的是春风吹尽了腊梅梢头的积雪,冰化雪消,草木滋生,开始透露出春的信息,于是,眼前顿时豁然开朗,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真正是“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中国节气丨迎春接福:“立春”就是春天来了?​ 立春这天“阳和起蛰 、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由此开始,尤其是地处浙江中部的义乌地暖,义乌立春来得早,茶花、梅花、玉兰、迎春次第开放。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正因为中国是农业社会,因而十分重视二十四节气,由此衍生出诸多的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与民间风俗,尤其是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从官方到民间都十分重视。据《吕氏春秋·孟春纪》、《礼记·月令》等资料记载,早在周代,每逢“立春之日,天子亲帅(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并举行祭祀太皞、芒神的仪式,以此表示对天时的敬重,对农功的督导。汉承周礼,对立春尤其重视,使之形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迎春礼仪系统,包括皇帝在内,各级政府官员均十分重视迎春礼仪,为民众树立督催春耕的表率。

中国节气丨迎春接福:“立春”就是春天来了?​自古以来,义乌对立春的重视程度,绝不亚于全国其他地方。春为岁首,民间素有“新春大于年”之说,为图一年吉利,立春日,除了敬神,接春不敢轻慢,而且还要多说吉祥如意的祝福语,切忌打架、相骂。据《义乌民俗》载:“立春,俗称‘新春日’。按历书上所载交春时间一到,家家焚纸点香,放爆竹,望空祝拜,俗称‘接福’,在门框或廊柱上贴‘迎春接福’红纸条。亦有读书人,于红纸条上写‘新春开笔,万事如意大吉’,贴于书位壁上。”(《义乌丛书》之一《义乌民俗》第224页)。

在农耕社会,立春来临,意味着春耕在即,因而对耕牛尤其敬若神明,因而许多民俗话动,均与耕牛相关。如在唐、宋时代,就有鞭打“春牛”、送“小春牛”等习俗。所谓“春牛”就是用泥土塑制的土牛,但十分讲究,事先要由中央历法部门预测立春之准确时间,并根据年月干支,颁定统一式样。各行政区域分别制作一头土牛,届时由行政长官用装饰华丽的“春鞭”先抽“春牛”第一鞭,然后按行政级别,从大到小,每人抽一鞭,直至把“春牛”抽得稀巴烂,然后旁观农民一轰而上,捡取碎泥丢进自家田地里,为农业丰收带来吉祥之土。还有的地方是鞭打前,先抬着芒神和“春牛”游行,与此同时,演迎春戏、吃春盘、喝春茶、戴迎春公鸡、贴春牛图,将立春习俗搞得热闹而多彩。

中国节气丨迎春接福:“立春”就是春天来了?​ 就义乌而言,形式有所不同,但同样是对耕牛钟爱有加,据《义乌民俗》载:“旧俗贴春牛图于上横头壁上,敬重程度不亚于富户悬挂‘天官赐福’中堂。春牛图画一头背负万年青的犍牛,旁边站一个手执柳枝的牧童,即“牧牛太岁”。春牛图上还印有二十四节气以及入梅、出梅、起伏、末伏、一九、三九等的日期,对农民有实用价值。”(《义乌民俗》第224页)。为了让耕牛更健壮,有耕牛农户在立春日,用糯米酒连同酒糟一起喂牛,也有的是喂棉子饼汤,并在牛棚焚香祭供,祭者在立春日也要吃素(因牛不吃荤),待牛棚祭供后,再到家中灶头(灶君)前焚香,且嘴中念念有词,言下之意是请灶君菩萨奏天庭时,告知玉皇大帝,耕作神牛大王在人间老老实实,非常辛苦,耕田翻地,运草载柴,无日有闲。这是因为人们谁也不敢得罪耕作神牛大王,只怕惹它生气不卖力。

中国节气丨迎春接福:“立春”就是春天来了?​根据长期来观察天象的经验,人们觉得新春日若天晴兆示着好成年,因而农谚中素有“最好立春晴一天,农夫勿用力耕田”之说。除了农户,商家对立春习俗也十分讲究。毕意春为岁首,商家为求一年吉利,敬神接春,不敢轻慢。每逢太阳到达黄经135°时,店主点燃香火,举行接春仪式。这一程序大致为:店主洗手洗脸后,双手捧着已点燃的香火,走出门外,双脚合拢,面朝东方,作揖三拜,然后持香火返家插在香案的香炉上,待一柱香燃烧完,才开始燃放鞭炮,再在门框、门扇等处贴一些春联,在账桌上则贴上一个由“黄金万两”或“招财进宝”四个字合并成一起的大繁体字斗方,企盼从新春日起招来一年好财运。

民间习俗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工作中形成的对社会群体有一种相互规范和约定俗成的风尚,包括立春习俗,我们对其整理,旨在让人们让知旧习俗的同时,能摒弃不良习俗,传承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民俗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