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俗:理解“鞭打春牛”背后的文化意蕴

 为什么73 2020-02-27

“一打国泰民安,二打风调雨顺,三打三阳开泰……”每年立春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很对地方都会举办立春日迎春鞭打春牛”民俗活动。

在没有“天气预报”的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至今仍在影响国人,指导着人们的生产生活。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关注二十四节气,就是关注中国文化。

以立春为例,每到这个节气,过去官府都会举行“鞭打春牛”仪式,以示春耕开始,并兆示丰年。史料记载,“鞭打春牛”盛行于唐、宋,最早源于皇宫,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得这一风俗传播甚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清朝雍正在位的13年间,除了第一年之外,其余每年都会去先农坛祭祀和耤田。到了雍正四年,他更是要求全国各级官员均需亲行耕耤礼,称“朕欲令地方守土之官,行耕耤之礼,使之稼穑之艰,悉农民之作苦,量天时之晴雨,察地力之肥硗。”至此之后,每年农历立春时,县级官吏,擂鼓鸣锣,吹吹打打,抬着纸扎的春牛,从县府行至先农坛,沿路的百姓,家家鸣放鞭炮,并将米、黄豆抛向耕牛,祝愿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古时农民靠天吃饭,人们还赋予了立春祈祷之义。比如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浙江地区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之后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打碎,抢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栏内,表示可以促进牛的繁殖。如今,绝大部分农村没有了这个风俗,但与“鞭打春牛”相关的舞春牛、闹春牛等民俗活动还在继续,而且寓意更加深刻。如北京开展的立春日“风车迎春鞭打春牛”民俗活动,每一鞭都有不同寓意。

事实上,开展“鞭打春牛”民俗活动,也是对“立春”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立春是一年伊始,是万象更新。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900多年前,苏轼在立春时写下这阕词,连用7个“春”字,已不限于农业节气,更渗透着对自然的礼敬和对人生的感悟。我们也应以立春等节气为契机,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文 付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