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鱼加工前处理技术装备研制

 农业科学资料室 2018-02-04

鱼加工前处理技术装备研制

彭三河,周思柱,冯进,周元华 (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湖北 荆州434023)

[摘要]将除鳞工艺、去除内脏工艺及擦黑膜工艺结合在一起是鱼加工预处理的关键,预处理不仅要求生产率高,还要保证处理后的品质好。从鱼结构特点及对其品质的要求出发,设计了鱼加工预处理机,并简述了其工艺流程、结构特点及主要设计参数。该装置型采用齿带固鱼输送、毛刷除鳞、掏铲去内脏及擦盘去黑膜联合处理工艺。试验证明该装置具有集成度高、生产效率高、处理品相好等优点。

[关键词]前处理技术;除鳞;去内脏;擦黑膜

经过“十五”和“十一五”的努力,我国渔业产业化得到了长足发展,水产品加工业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产加工体系。到2011年底,全国有愈千家鱼加工企业,年加工量达1600多万吨[1]。鱼在深加工前必须经过除鱼鳞、刨开鱼体、剔除内脏、擦掉黑膜等前处理工序,但是,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鱼加工企业的前处理工作仍然采用人工作业,工序分散、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处理鱼品相差、易感染细菌,严重影响鱼产品的商用质量,影响鱼产品加工业的深度发展。因此开发一种企业急需的鱼加工前处理装置,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这对提高我国鱼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1 设计要求

淡水鱼加工前处理主要包括体鱼输送、除鳞、去内脏、擦黑膜等工序;输送过程要求鱼体夹得紧,方向行得稳;除鳞作业要求除鳞彻底又不能过多伤及皮肉;去内脏作业应掏挖干净又不能弄破苦胆;擦黑膜作业应将依附于内腔壁上的黑膜擦掉又不能伤及内壁[2,3]

2 工作原理

2.1 工艺流程

鱼加工前处理装置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鱼加工前处理装置的工艺流程图

2.2 工作过程

鱼加工前处理装置工作过程如图2所示。具体步骤如下:电机启动,带动输送带以一定速度运动,操作者将鱼放入固鱼齿间,鱼体随带前行;当鱼体通过除鳞区时,旋转的毛刷除去鱼身两侧的鳞片;除鳞后的鱼体通过剖切区时,旋转的刀具剖开鱼背,随后楔形撑板将鱼体撑开,后面类似人手的掏挖铲掏去内脏;当鱼体经过擦黑膜区段时,旋转的锥形擦膜器具擦去鱼体内壁上依附的黑膜。经过前处理的鱼进入收集槽,鱼鳞及下脚料进入杂物收集器。

1、冲洗头;2、锥形擦膜器; 3、内脏掏挖铲;4、撑展板固定杆;5、鱼腹撑展板;6、剖鱼刀盘;
 7、鱼;8、除鳞刷;9、固鱼齿;10、传送带;11、电机;12、减速器;13、输送带
图2 鱼加工前处理工作示意图

3 主要结构设计

3.1 输送部分结构

如图2所示,特制输送带外表面每隔一定距离安装有固鱼单元,每个单元有2排,每排有5个固鱼齿,固鱼齿具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鱼体尺寸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3.2 仿形剖切结构

如图3所示,仿形剖切结构由凸轮、推杆、仿形弹簧、剖切电机及剖切刀组成。剖切刀为圆盘形,由可调频电机驱动,剖切刀直径不宜太小,否则剖切刀轴与鱼体发生干涉;驱动电机固连在推杆上,推杆在驱动凸轮的作用下,带动驱动电机随鱼体外形变化而上下进行仿形运动,保证切入深度一致,防止切破苦胆和鱼肠等内脏。

1、 凸轮;2、 机架;3、仿形弹簧;
4、推杆;5、 电机刀盘部分;6、鱼
图3 凸轮仿行剖鱼结构示意图

3.3 掏挖铲结构

如图2所示,掏挖铲处于2块撑板的内部,其最下部低于撑板的下边沿,掏挖铲柄上部铰接于机架,中部用拉伸弹簧与机架相连,便于掏挖铲遇不同阻力可以前后摆动。如图4所示,掏挖铲柄下部有仿形压缩弹簧,以适应不同尺寸的鱼体,防止伤及鱼肉。掏挖铲结构似铲斗,一侧开有外泄口,内脏集聚到一定量便通过外泄口向外溢出进入收集器[4]

3.4 擦膜器结构

如图2所示,擦膜器呈锥形,外面包裹着橡胶,胶外装有刷毛,工作时具有一定弹性,既能擦去内膜,又不至于伤及鱼腔内壁。擦膜器轴通过轴承固定在机架上,由外动力带动其高速转动。

1、仿形部分;2、 掏挖铲柄;3、外泄口;4、掏挖铲
图4 掏挖铲仿行结构示意图

3.5 前处理装置主要技术参数

通过样机试验,再改进设计制造,确定了前处理装置的主要参数及性能指标如下:

整体尺寸2380mm×1110mm×1590mm;生产效率24~32条/min;整机动力20kW。鱼鳞除净率>96%;内脏去净率>96%;黑膜擦净率>96%;鱼肉损伤率<>

4 主要参数设计

4.1 设计依据

鱼加工前处理装置主要参数设计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生产效率、送鱼带速、除鳞刷转速、剖刀直径及转速、擦膜器转速、耗能、人机工程及处理装置整体尺寸。在保证处理后鱼的感官度和装置可靠性满足要求情况下,提高鱼加工前处理作业生产率是前处理装置的设计依据[5~7]

4.2 主要参数的确定

1)生产率R 鱼加工量为5000t/a的中型企业,使用一台此类装置进行鱼加工前处理作业,设每条鱼平均重2kg,每年工作220d,单班制。

R=1000W/(60DHQ)

式中,R为生产率,条/min;W为年加工鱼量,t;D为年工作时间,d;H为每天工作时间,h;Q为每条鱼平均重量,kg。

经计算,R=24条/min。

2)送鱼带速V  人工装鱼有漏装情况,根据试验结果,取漏装率为15%,即每分钟漏装3条鱼,故理论设计的生产率R0应为27条/min,考虑人工装鱼适应移动的速度以及各工序所需结构尺寸的关系,取2条鱼之间的距离S为0.4m。

V=SR0/60

式中;V为带速,m/s;S为鱼间距,m;R0为理论生产率,条/min。

经计算,V=0.18m/s。

图5 刀盘结构尺寸示意图

3)刀盘直径C 根据实验,将鱼背完全剖开,刀盘深入鱼体内深度E至少40mm,如图5所示,取刀盘轴半径M为10mm,工作时刀盘轴径与鱼体上沿避免干涉,刀盘直径最小为C=2E+2M=100mm。

4)除鳞刷转速和刮膜器转速 以去净率和综合损失率为目标参数,通过样机试验,得出2种转速与目标参数关系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2种转速与去净率和损伤率关系试验结果

实验次序除鳞刷转速/(r/min)擦膜器转速/(r/min)鱼鳞去净率/%黑膜去净率/%综合损伤率/%感官度内部外部11600130093.094.02.47.17.521700140093.694.33.17.37.731800150094.294.83.57.78.141900160095.295.23.88.18.452000170096.396.44.08.48.562100180096.596.75.27.68.272200190097.097.16.07.27.9

根据试验,除鳞刷转速取2000r/min,擦膜器转速取1700r/min时,综合效果较好。

5 结论

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该装置采用特制传送带进行鱼体输送,传送带外表面装有固鱼齿,能够使鱼体夹紧可靠、移动方向准确,保证了后续各种处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采用刷毛硬度适中、外形轮廓仿鱼形的除鳞刷,既可以保证鱼体各处鱼鳞除掉,又不至于损伤过多的鱼皮鱼肉。

3)仿形剖切,可避免包括苦胆在内的内脏被切破,确保处理之后鱼的味觉新鲜。

4)内脏掏挖铲结构的特殊设计,即可使内脏陶挖干净,又可减少内脏和内壁的损伤。

5)兼有弹性和仿形的擦膜器,能够较好地擦掉黑膜而不伤及内壁。

[参考文献]

[1]贾公树.我国水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综述[J].渔业现代化,2000,(2):12~14.

[2]周彤,徐皓.北欧渔业装备情况考察[J].渔业现代化,2000,(6):3~6.

[3]朱国,谭鹤群.鱼体在剖鱼机夹片中受力有限元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8,(4):44~48.

[4]赵正龙.鲮鱼的机械化加工[J].渔业现代化,2005,(3):36~37.

[5]傅德成,孙瑛. 食品质量感观鉴定指南[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11.

[6]汤惠明,国外开发鱼类加工与检测装置[J].水产科技情报,2002,(2):17.

[引著格式]彭三河,周思柱,冯进,等.鱼加工前处理技术装备研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12(27):42~45.

[中图分类号]T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15)27004204

[作者简介]彭三河(1963-),男,副教授,主要从事食品加工机械的设计与研究,467709526@qq.com。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 (D20121202)。

[收稿日期]2015-06-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