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电影简直为朋友圈撕逼拍的

 ljnljnljn123 2018-02-05

分裂。


这是Sir对舆论越来越强烈的感受。


尤其热门事件,这种站队感更加强烈,一黑一白,一正一邪,一施害者,一受害者……


各说各的,各有各理,但说着说着,你会发现,怎么的,黑洗成白,正邪开始反转,施害者,摇身一变,竟是受害者。


这种荒唐让Sir想起一部电影。


绝对好片——


《感化院》

Freistatt



改编自德国真实事件。


1968年,一个男孩骑着摩托,回到家,意气风发。


他讨厌抽烟,喜欢跟朋友们聊时事,喜欢吃妈妈做的蛋糕,嗯,还喜欢偷偷看小黄书。


在世上,他只讨厌一个人,他的继父。


——因为继父抢走了他的妈妈,还处处为难他。


面对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爸妈决定,送他去一个学校,接受再教育。


起初,男孩还是不抗拒的。


分别时,男孩拥抱妈妈,安慰妹妹。在车上,他打开妈妈做的蛋糕,主动分享其他人。



他不知道前面有什么在等着他。


男孩来到学校。


同所有的学校一样,学校有个老大,他吃得最开,和老师关系最好。


吃饭的时候,老师嘴巴叼上烟,只有老大有资格去为他点火。



男孩第二天就尝试逃跑了。


因为他在宿舍被老大揍,在工地又被老师揍。


男孩被抓回来后,学校施行连坐,发布一周禁烟令(校内原本允许学生抽烟)。


因为禁了烟,老大领着所有同学,一个又一个,用拖鞋抽打男孩。


打完后,男孩趴在地上,痛得站不起身。


这时候,院长来了。


他抱起男孩,让他在自己怀里哭泣,一边轻声安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但男孩一把推开院长,倔强地爬到角落里。


在他眼里,这不过是施害者高高在上的怜悯。


——虚伪!恶心!



打他的同学也起了恻隐之心。


老大劝他:别反抗学校,不然你挺不下去。


男孩强硬地拒绝了:我要反抗到底,反正妈妈很快会来接我。


老大冷笑:妈妈都这么说


对啊,妈妈这么爱他,为什么没有收到过妈妈的信?


妈妈忘了他?


也不是。


有一天,男孩就发现,学校厨房里有他妈妈做的蛋糕,换句话说,院长截停了妈妈的礼物。


他的愤怒终于燃到顶点,他决定反抗到底。


他还是不知道前面有什么在等着他。


警告:以下内容剧透较多,请读者自行斟酌。


一次劳作中,男孩一铲打倒老师,跑了。


这一次他越狱成功。


他终于跑回了家——久违的家。


妈妈又惊又喜,紧紧拥抱他。见他瘦得皮包骨,给他做了好多吃的;听他诉说学校暴行,她咬牙切齿。


这时,院长恰好来访。男孩吓得躲进角落,恨不得陷进墙里。


妈妈与继父、院长争论一番后,她决定一家人亲自去学校看看。


他们来到学校。


但,院长头也不回地走了。


所以院长自知理亏,尿遁了?


就当男孩已经想好怎么证明学校的暴行。信心满满的他下了车……


这时候,他突然听见轿车发动,轰隆声刺耳,像绞肉机。


继父和妈妈,开车走了



他一下子被抽掉了脊梁。


脊梁是需要底气的,很多时候,我们敢硬挺着,是因为我们知道,有人始终站在身后。


如果身后没人呢?


被打伤的老师很快出现,狞笑挤满了脸。他逼男孩挖土坑,把男孩扔进去,埋了。


男孩要死了。


生命的最后一刻,来的是院长。


他把男孩挖出来,再次抱起男孩,又让他在自己怀里哭泣,又一边轻声安慰——


“没事了,我的孩子。”


这一次,男孩没有挣脱。



不久后,学校起了一次暴动,所有学生都越狱。


临走前,老大来找男孩,要带他一起走。


男孩很平静。


他坐在地上,盯着老大,一言不发。


他不想要逃离自己的家——是的,学校变成他的家。


两年后。


又一个男孩来到学校。


这个男孩发现,同所有的学校一样,这里有个学生老大。老大吃得最开,因为跟老师关系最好。


吃饭的时候,老师嘴巴叼上烟,只有他,有资格去点火……


老大喜欢抽烟,不爱说话。


只有当别的孩子说起,妈妈很快会来接他们的时候,他才会冷笑:妈妈都这么说。


你猜到了——


老大,就是两年前的男孩。



是的,又一个受害者,变成了施害者。


至于一开始施害者呢?


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在害人。


家长想害孩子吗?


不想啊。


他们有了新的孩子,家里带不了三个。继父跟男孩化解不了敌意,母亲也想将一腔爱意付诸新欢。


他们(只能)求助感化院。


扔河里一个坏儿子,河神出来,还她一个好儿子。


想得真美。


学校想害孩子吗?


不想啊。


《感化院》院长自有他的正义,孩子不听话,就要管,不服管,就要打。你甚至可以说,他的本质,是希望孩子好的。


男孩离开学校前,他还说:“祝好运,做一个正直的人。”


把一个坏学生推向火坑,火焰烧尽,还他一个好学生。


想得真美。


现实中,我们常常听到这句话——我是为你好。


但现实是,为你好,和你真的好了,中间有太长太长的路途。


我们见过太多好意促成的恶果。


尤其是好意与恶行扭曲在一起的样子,更触目惊心。


《感化院》Sir最爱这场戏。


男孩偷院长番茄,惹怒了院长。院长把男孩压进水缸,溺得他奄奄一息。


这时,一个老师在一旁,脸上流露不忍,甚至关怀。



院长走后,男孩挣扎爬起。


他牛脾气上头,喘着气继续偷番茄。


老师连忙上前,抓住男孩的手,“够了”。然后摇摇头,转身离去。


没想到男孩又开始偷。


老师回过身,一脚踩住男孩的手。


男孩挑衅地笑着,咬了一口番茄。


老师生气了,他拎起教鞭,扇了男孩一下,转身又走。


男孩喊道:“你就这能耐?”


老师暴怒,回头,被血性驱动的他遏制不住自己,打,打,打,打到男孩说不出话。


——脸上写满恨铁不成钢的,自我陶醉的悲壮。


这组镜头值得永远铭记。


一边是老师居高临下的视角。


一边是远远的校舍,一群孩子挤在窗前,遥望老师,他们看到老师高举高落的手,像在抽打一头畜生。



心累,每个施暴者还如是说。


Sir仍记得,已经被实锤认定的豫章书院,他们在作恶时,也常以善之名。


残害心理的小黑屋惩罚,在院长口中,变成“安全范围内的一种情绪缓冲”,是森田疗法。



看过《肖申克的救赎》的我们都知道单人禁闭的痛苦。


这是监狱惩罚最难熬的一种。


在那里是度日如年的



所谓取经“森田疗法”,更是流氓。


森田疗法,有顺应自然,为所当为的原则。它要求患者在禁闭的过程中,感悟、忍耐、思考,从而解脱烦闷,找到生活的意义。


也就是说,它的底线,是能自省的患者,有意愿克服心结。


而在豫章书院,有问题,不分青红皂白,送小黑屋。


豫章书院“宿舍”


当然不止校长。


包括家长。


“书院救了我们这么多家长,你们为什么就说书院不好呢?”


为这句话,家长们自发鼓起掌来。



包括部分围观群众。


“难道学生不听话,就可以监禁、绑架和打孩子么?”

我的回答是:

是的!对于这些畜生,我希望有人帮我折磨他们到死!永世不得超生!

豫章书院做的还远远不够。



正是这些愤愤不平的声音,让院长离去还能解脱式地感慨:再也不做这个教育。


心累。



怎么回事?


听上去,你倒成了受害者?


回到最初的问题,在网络围观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站队,才是正确的。


Sir的答案一向都是——不站队。


尤其是事实未明的情况下。


站队意味着你主动走进封闭的密室,只听见一种回音。


站队意味着你主动放弃对话的可能,只满足自我表达。


站队让你拥有了帮派,却也树立了更多敌人。


重视证据合理质疑只有通过正确的方法求索正确,正义的手段寻找正义。


我们才不愧在每一次尘埃落定后说出那句话——


正义没有缺席,只是迟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