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化院》确实感人,感动之余,黑的也很带劲

 抽屉电影 2020-07-27

冷战使得德国一分为二,东方的民主德国代表的是国际共产主义阵营,西边的联邦德国代表的是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这是20世纪德国的真实状态。而在这样的状态下,两方开始相互抹黑,你攻击我,我攻击你这是常态。因而,在九十年代,当德国统一之后,人们更喜欢的是发掘冷战时期的各种秘密。这种揭秘心理是大家与生俱来的,同样的,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给那个特殊时代多一些神秘色彩。

我们之前看过了《窃听风暴》,无数人为之感动,感动的原因无外乎是当时一个东德的作家敢于揭露这样残暴的事实,当然,他揭露的地方是西德的自由媒体,当时觉得他的行为是一种壮举,但是现在看来,却有着讽刺意味。为什么不去发表在东德的媒体上,而去选择了西德媒体。众所周知的,当两种意识形态对立之后,常见的招数就是相互攻击谩骂。西德的媒体上发表不利于东德的言论,这并不新鲜。这样一想,原来看似非常精彩的故事,刹那间黯然无光。

而那部电影攻击的核心就是冷战时期,甚至是二十世纪的新兴政治制度。西德的人们对于这种制度的描绘,或者说西方世界对于这种制度的描绘总是会加一些无所不用其极的黑料在里面,似乎只有西方民主世界,才是光明的,在东方的阵营中,总是有着人类最黑暗的时刻长存。这显然是一种胜利者对于失败者审判的姿态。碍于当今社会的大部分框架都是由冷战中的胜利者,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来规定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一部影片,看着那些充满爱和自由的故事,如果深思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很多共同点。

以上,是为了阐述一下大环境,当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用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去揣摩当时的人类社会的黑暗面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的将自己的枪口调转到意识形态的不同上,因此,得出的结论会让我们感觉到很可笑。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就是一个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故事。

《感化院》讲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联邦德国的一家感化院内发生的种种事端。一个淘气的男孩被继父以及亲生母亲送到了一家感化院,在这里,孩子们没有自由,每天要接受繁重的劳动,稍有不慎就会被罚不给饭吃。院长是一个看似和蔼,其实内心无比阴狠的老头,在他的高压统治之下,没有人敢反抗,大家都被这种高度集权且没有自由的牢笼禁锢着,没有人敢于逃离。

男孩的到来,带来的是一种反抗精神,他一次又一次地逃离,同时一次又一次地被抓了回去。最终,他成功的逃回了家里,但是很遗憾,一起逃离的伙伴告密,自己的继父却联系了感化院,而母亲在最后时刻欺骗了自己,男孩彻底的心死了。在伙伴因为内疚而自杀后,男孩彻底崩溃了。最终他选择了顺从。

尔后,继父去世,男孩才得以回家,但是离开后的男孩已经知道自己没地方可去了,因此,在离开了感化院之后,男孩回家看了一眼,之后就永远的离开了家乡。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我得承认,这个故事给大家的一般道理很简单,那就是高度集权的社会制度之下,人们是没有自由的。本片很特殊,如果你不去看故事背景,一定会以为这是一个东德的故事,但是实际上这是一个西德的故事。但是故事中的制度却是东德的常见制度。这一点就值得深思了。

二十世纪最大的意义在于他开拓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制度形式,同时也是全人类敢于反抗的一个时代。而这种反抗精神在片中也被诠释的非常清楚,不过男孩作为反抗群体,打破的却是之前努力打破资本主义世界制度的制度。这样说吧,东德的制度带给全人类希望,它本身就具备反抗精神,不过在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这种反抗精神击溃“反抗精神他自己”。

虽然这个邪恶的故事发生在西德,但是这个邪恶的源头却是东德的制度。通常一部具有着批判性质的故事片一定会交代一下社会背景,但是在片中,你会发现这个来自西德的故事却没有任何一个西德的社会场景,如果没人告诉你这是西德发生的事情,你一定会觉得东德才是这个故事的发生背景。这就耐人寻味了。

而片中的这个黑人小孩,无疑是代表着美式自由民主。他通过牺牲自己来换取同伴们的觉醒,这一点更加强化了本片的社会属性。而片尾处给大家的信息是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度里,人们敢于反省自己犯下的错误,这是一个多么自由的国度啊。但是往往这样的话,就已经预示了某一部分人是没有话语权的,当大家都认同这种观点的时候,就说明大家的反抗精神已经消亡。

试想一下,二十一世纪的我们还有过哪些制度上的创新,精神上的辉煌?这才是本片细思极恐的地方。

……

你好,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