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中国:渔鼓道情

 yiming131 2018-02-05

 渔鼓道情

  编辑渔鼓道情又称“梆梆筒子”,也称“仙戏”,是一种表演形式和大鼓书相似的中国民间传统曲艺,始于明末清初的道情戏,源于道教的歌“道情词”,因道士唱乐歌时配以渔鼓(道筒)伴奏,故古称“渔鼓道情”。盛行于清末,兴起并流传于民间,有着100多年历史。

  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敲打渔鼓配上说唱,就成了渔鼓道情这种演艺形式。其形式是用三尺三寸长的竹筒,蒙上猪护心皮,配上木筒板拍打发出响音说唱。一人边演唱边伴奏,右手拍击渔鼓,左手敲击竹板作为伴奏。作为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汉族说唱艺术,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和传播道教教义思想的通俗说唱。

  演唱形式

  渔鼓道情的说唱形式是以群体坐唱为主,也有单人唱,双人唱的。音乐 节奏节拍变化十分灵活, 4/4 , 3/4 的拍节交替出现,音乐极赋特性。其板式包含 “慢板”、 “平板” 、“数板” 、“三拔气”、“韵白”、“便白”、“上场引子”、“上场诗”等。

  历史源流

  编辑

  “道情”为太康特有剧种,始于明末清初,源于道教的歌“道情词” ,因

渔鼓道情(2张)渔鼓道情(2张)

  道士唱乐歌时配以渔鼓(道筒)伴奏,故古称“渔鼓道情”。明清时即在豫东皖北地区流传,和安徽阜阳一带民间小调“莺歌柳”融合后形成曲艺说唱艺术,清代后期(1860年左右),从沈丘、郸城一带传入西华、杞县、太康。

  道情流行于中国民间社会,作为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传统说唱艺术,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和传播道教教义思想的通俗说唱。本文通过史籍道经中相关资料的详细考察,认为道情早在五代时期就已产生,道士唱道情旨在宣扬道教之“道”。道情艺术是道教民间化的产物,宋元明清道士和文士的道情创作,反映出道教对中国俗文学的影响,也显示在中国信仰体系中道教的主导地位。

  渔鼓是一种板腔体曲艺形式,起源于清朝乾隆晚期, 相传由一位因灾荒而流落于盐洼地带的外乡渔鼓艺人所传授,之后不断汲取当地民歌小调的营养和精华,逐步发展演变成为一个节奏明快,曲调舒畅,极具浓郁乡土气息的独特曲种,是全国26个曲种之一。

  2011年12月19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豫政〔2011〕88号文件公告,将“渔鼓道情”列为第三批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