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立权语文教育札记三十则

 远远想念着你 2018-02-05

东北师大附中 孙立权

001语文教学更接近表现性艺术

数理化教学更接近“再现性艺术”,语文教学是“表现性艺术”。相对于教学内容这个客体来说,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语文教学不应单纯反映教学内容、再现客体,更应表现主体(师生)的思想、情感、愿望。语文教学内容当然有一些可供理性分析和掌握的东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但语文教学内容更有许多是必须以心灵、直觉去体验和感知的。这就像中国诗歌虽也讲究格律(平仄、对仗、押韵等),但更讲究意境或境界。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可供理性分析和掌握的那部分,便相当于诗的格律,而另一部分——必须以心灵、直觉去体验、感知的那部分,则相当于诗的意境。数理化教学求真,求形似,教者必须能把数理化的教学内容真实、准确的摹仿再现出来。而语文教学一方面求真,求形似,另一方面更求美,求神似,求心领神会,求自得其乐。

002语文教学的“三境界”

语文教学有三境界。刚参加工作的三年,我教语文如“隙中窥月”,就像小孩扒着门缝看月亮,既感新奇,又颇多疑问。以后又三年,我教语文如“庭中望月”,就像站在庭院中仰望明月,丰富而完整,眼界大开。其后又三年,我教语文如“台上玩月”,就像凭栏赏玩月亮,诗意而惬意。古人云“十年磨一剑”,此言不虚。一个语文教学的成手确需十年左右的磨砺。

003语文教育是“闲适教育”

语文教育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属于“闲适教育”。教师在闲适中教,学生在闲适中学,师生在闲适中听说读写,在不经意中提升语文能力,增强语文素养。语文教育不追求短期的因果必然,而追求长期的自然而然。

004“好看”与“有用”

语文课分四种,其实也是四等,从高到低排列:一曰既好看又有用,二曰不好看但有用,三曰虽好看但无用,四曰既不好看又没有用。不好看,学生就不爱学;没有用,就等于误人子弟。好看与有用兼得,当然是最佳境界,二者不可得兼时,舍好看而求有用者也。

005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

语文教育中,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写进教科书的不一定都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许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没有写进教科书。语文教师必须知道这一点,才能对教材大胆取舍。教师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不能亦步亦趋地跟着教材走。是跟着教材走,还是让教材跟着自己走,这是使用语文教材的重大原则问题。我始终认为,师生(尤其是教师)是教材的主宰,对教材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006以“初涉心态”“直观课文”

现在,语文教师备课时最缺少的是:带着初涉心态去直观课文。佛教禅宗的禅师常开示弟子说,学禅要有初涉心态。我的理解,所谓“初涉心态”,就是在尽量排除生活积累的意义和观念的状态下去体验生活。教师备课时,比如读一篇课文,如果把自己当成初涉者,把自己既定的成见抛开,像读陌生文章一样凭直觉去读,那么常常能在文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常常能眼界始开,洞幽烛隐。禅学把带着初涉心态去体验生活叫“直观万物”,那么我这种备课法不妨叫做“直观课文”。

007非教学性备课与教学性备课

我心目中的备课分为先后两个过程:非教学性备课和教学性备课。先是“非教学性备课”,即“目中无人”地备。这时要抛开一切教学因素(如教师、学生、课标、教法等),而以一个普通鉴赏者和研究者的身份阅读课文,研读课文,圈点批注,查阅资料。这是准备“一桶水”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教师就不能在备课中得到丰厚的积累和灵性的启迪。然后是“教学性备课”,即“目中有人”地备。直到这个时候,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考虑教什么,怎么教。这是从“一桶水”中取出“一杯水”的过程。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是:许多教师一开始就进行教学性备课,缺少非教学性备课的铺垫,结果是教师桶里水太少,所以也就桶里有多少,就给学生倒多少。长此以往,将导致语文教师的平庸化。

008不要丧失自己的话语权

阅读是一种精神活动,不是体操里的“规定动作”,而是“自选动作”。所以,每个人(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有主宰课文的权力。大师们创造出经典作品,确立了他们的话语权,我们在读他们的作品时,一定不要丧失我们自己的话语权。

009容忍异己

尼采说强者“不愿意在自己身边见到异己”,但是我想,能容忍身边的“异己”学生和同事,这不能不说是为人师者一种胸怀和品格。

010陶冶自己与陶冶别人

老师,当然要陶冶学生,但是时刻想着陶冶别人而不想着陶冶自己的老师肯定不是好老师。尼采认为弱者才想着陶冶自己,而“强者、有实力者想的是陶冶别人”。看来,许多教师都带有了尼采所说的“强者”味道。但是,我不喜欢这样的“强者型”教师,我喜欢既是“强者”又是“弱者”的老师。

011两种境界

为教书而生活与靠教书而生活是两种境界。从教的第一个十年,我曾为教书而生活;第二个十年,我正靠教书而生活;第三个十年,我将重返为教书而生活。

012“他者”视野

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从外部,从另一种陌生角度观察我们自己,才能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外在之物作为我们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语文教育也是如此。我们跳出语文教育,从其他角度反观语文教育,一定会有新发现。同时,语文教育界外之人对语文教育的看法,我们也应重视,不能以外行之见而不予理睬。

013长篇名著和大师专集也是教材

教材不等于教科书,除了人以外的所有教和学的材料都是教材。对于语文课来说,零金碎玉的篇章是教材,长篇名著和大师专集也可以当教材。可以说,多少年来,我们没有把长篇名著和大师专集当教材,这是语文教学的巨大缺憾。

014两种观念

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两种观念:一是——阅读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它可能是你爱做的事,也可能是你不爱做的事,但却是你必须做的事,它应该与我们的生命相始终;二是——很少有比写作更美、更伟大的事情,它是我们生活史和心灵史的记录,它是我们对净化自身的要求。

015客观性解读与主观性解读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解读文本的过程。解读文本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客观式解读,即以纯客观的态度拆解文本的结构,求索文本的意义,认为作品的意义就是作者寄寓于作品中的原意,读者解读就是去客观的复现作者的原意;另一种是主观式解读,即标举解读者主观的能动参与,讲求解读的创造性。目前,我们应大力提倡主观式解读,鼓励教师个人,尤其是学生个人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016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进行阅读和教学

阅读教学应该确立一个原则:阅读别人的作品要和阅读自己的生命相结合。教别人的作品要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来教,学别人的作品要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来学。“新写实主义”是一种文艺思潮,主张拒绝主观情感,反激情,对叙述对象不做任何价值判断,即所谓“零度写作”“冷面叙述”。这种主张绝不能引入阅读教学,不能进行“零度阅读”“冷面阅读”。恰恰相反,阅读教学中最需要师生的主观激情、人生体验和价值判断。

017参较式阅读

事物只有在参照比较中才能显现意义。讲鲁迅的《故乡》时,我引入了“参较式阅读法”。我把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一段、《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一段印发给学生,又让学生课下自读茅盾的短篇小说《春蚕》。这是让学生在相互参照中认识《故乡》。《多收了三五斗》和《春蚕》都写了“丰收成灾”,都写出了农民物质生活的贫困,而《故乡》不仅表现农民物质生活的贫困,更把笔力放在他们精神生活的病苦上。“温酒斩华雄”是古典小说,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而《故乡》情节弱化,属于非情节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少有人物内心独白,而《故乡》有“我”大段的内心独白。《故乡》中杨二嫂“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如出一辙。——就在这种参照比较的阅读中,学生在更深的层面理解了《故乡》。我把这种阅读教学法叫做“参较式阅读”。

018虚室生白

《庄子·人间世》里有“虚室生白”一语,意思是室内的东西塞得太多,就显得暗淡无光,如果把东西拿走,让室内留有空间(“虚”),光线就多了(“白”)。此语移之于语文教学,可理解为:不能满堂灌,什么都讲,一定要留有空白,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留白”是语文教学的艺术。“留白”,可以留下思考的问题,留下想象的空间,留下辩论的余绪,留下涵咏的时间。

019看书与看电视

让学生把看电视的时间尽量用来看书。电视节目是有时间连续性的,你只能跟着看,不能中途停下来思考,而读书读到某处,完全可以停下来思考,还可以回头翻看已经看过的内容,促进思考。文化分为印刷文化和可视文化。书籍属印刷文化,而印刷文化是深度文化;电视属可视文化,而可视文化是浅表性文化。读书使人变得深刻,看电视使人变得肤浅。所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少看电视多读书。

020笔记体作文

近读刘义庆《世说新语》、陆游《老学庵笔记》,于指导学生作文颇有收获。《世说新语》《老学庵笔记》都不刻意为文,而是如行云流水一样信手写来,而且题材广泛,细大不捐。看上去,可能只是一段言谈,一个细节,但却韵味悠长,充满性灵。今天的作文教学,应该向这种中国古代的笔记文看齐。让学生更多的自由写作,不拘题材,不拘体裁,不拘技法,不拘字数,随意为之。如此,学生个性才能解放,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不像现在有这么多的虚假作文。

021语文老师不要虐待课文

我常常感到:如果课文是一个人的话,他一定会把语文老师告上法庭,罪名就是语文老师虐待课文,经常对课文施以野蛮残酷的家庭暴力。语文老师要“讲”课文,这就离不开“分析”。“分”和“析”从造字法看就是用刀、斧(斤就是斧子)将物体肢解。许多语文老师倒是“深明”祖先造字本意,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断臂少腿,血肉模糊。这样分析的结果是:课文本身的美荡然无存。分析还是要的,但要注重文章的整体性,要强调整体阅读、整体感悟、整体学习。

022持久性作品与流动性作品

语文必修教材应只选或多选持久性的作品,不选或少选流动性的作品;应只选或多选死人的作品,不选或少选活人的作品。语文读本中可以持久性的作品与流动性的作品兼顾,死人的作品与活人的作品并收。对学生来说,必修教材相当于“经”,而“经”应该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这种书的价值,活人的常常不及死人的。

023“无形对话”很重要

教学过程是对话的过程,但并不是说不要教师独白了。语文课永远需要教师独白。不过这种独白应该深刻独到,富有创见,应能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共鸣,从而达到师生心灵间的无形对话。师生之间你来我往的有形对话固然需要,师生心灵间的无形对话更是必不可少。据《清华与北大》记述,陈寅恪先生上课从来就是独白,而且平铺直叙,但学生并不感觉枯燥,反觉得“字字精金美玉”,许多学生跨校去听他的课。这说明陈先生的独白使师生之间形成了心灵上的无形对话,这才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学生。

024 课本里缺少史诗和剧诗

诗歌分史诗、戏剧诗、抒情诗三类。目前,中学语文教材所选诗歌基本上是抒情诗,缺少史诗和戏剧诗。相对于抒情诗而言,史诗结构宏大,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体现着英雄主义精神,往往包容着一个民族的生命理想,而戏剧诗也因篇幅较长并且与音乐、舞蹈、美术紧密相联而在思想和艺术境界上显得非常博大。史诗和戏剧诗对于人的成长和文化心理的形成自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中学语文课本里缺少“荷马史诗”和《俄狄普斯》这样的戏剧诗,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缺憾。

025 考场作文宜多用短句

而目前语文教学中最缺乏的是“个人读法”。

考场作文让阅卷者可读的关键之一是多用短句。短句会让阅卷者读得轻松些。美国合众国际社对记者提供了一个句子用词平均长度的表格(英文):

最易读的句子——8个词以下;

易读的句子—— 11个词;

较易读的句子——14个词;

标准句子—— 17个词;

较难读的句子——21个词;

难读的句子—— 25个词;

很难读的句子——29个词以上。

为什么把8个词以下的句子确定为最易读的句子呢?心理学实验表明,人的短时记忆(保留30秒左右)的容量(称广度),约为7±2个“组块(chunk)”,即5——9个之间,平均为7个。每个组块可能是一个字母,或一个词,或一个短语。这一理论可以说明,8个词的句子在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内是“最容易读”的适当限度。

026 公开课上要说“人话”

我们看一些老电影、话剧,会觉得人物语言特别别扭,演员的表演是诗人式的表演,朗诵式的表演,他们基本不说“人话”,而是在朗诵,在背台词。现在许多语文老师在公开课上也如此。

027 谁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受害者?

谁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受害者?不是学生,而是老师。“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铁打的老师,流水的学生。学生再辛苦,不过几年而已,然后就远走高飞;而老师一旦身陷应试教育的囹圄,就可能被判无期,就可能几十年不见天日,永世不得翻身。

028 开放性问题举例

所谓开放性问题,就是立足于主观性解读、不追求唯一答案、注重肯定学生创见的问题。教初三课文《鱼我所欲也》时,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假如你是文中的“乞人”,面对“蹴尔而与之”的“一箪食,一豆羹”,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请说明理由。此题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约有半数学生主张不接受这种侮辱性施舍,不能苟且偷生,然后围绕“舍生取义”阐述理由。但也有半数左右的学生选择了接受施舍。其理由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1、我不会像文中的乞人那样不接受施舍而活活饿死。人的生命是天地间最可宝贵的,不能随便放弃。为了一个没有仁爱之心,不懂得尊重别人的路人而放弃生命是不值得的。2、父母给了我生命,又为我付出太多,我还没有好好回报他们。所以我要珍惜生命,不轻言放弃。3、接受这种施舍,无损于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面对一个盛气凌人的施舍者,为何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对抗?4、真正的人应该能屈能伸,学会忍受屈辱。昔日韩信能受胯下之辱终成一世英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成就一代霸业。这点嗟来之食的小屈辱又算得了什么?

这道开放性问题设计得很成功,没有唯一答案,而是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使语文学习与精神成长同构共生。

029 适度的神秘能产生很大的吸引力

印度有座供游人参观的庙叫加娜庙,庙门宽敞,行人从大门走过时,庙内的景致一览无余,所以进庙的游人很少,只好关门。但自从加娜庙关门后出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一些游人在庙前驻足,扒开门缝向里窥探。时间一长,庙门口游人如织。加娜庙又开放了。不过这次开放有了变化:大门里做了一道影壁,庙内几间古老的房子有意上了锁,且在房内设了屏障,使人只能看到一张床、一双鞋、一个小泥菩萨。这样一来,游人多起来了。后来,庙里又来了一个远方的和尚,这个和尚有个特点,就是说话只说半句。无法一览无余的寺庙、说话留一半的和尚使来庙里烧香磕头的人与日俱增,香火日旺。加娜庙的变化告诉我们:猎奇览胜是人的本性,适度的神秘能产生很大的吸引力。由此我想到语文教学。面对好奇心、求知欲最强的青年学子,课堂应该适度“封闭”,应该“山重水复”,不应该“一览无余”。讲课不善于“留白”,总讲得清清楚楚,就不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亦会影响他们的创造力。

030 三种读法

读经典课文有三种读法。一种是站在前人的立场上读,谓之“历史读法”;一种是站在今人的立场上读,谓之“时代读法”;还有一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读,谓之“个人读法”。任何阅读,都离不开这三种读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