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字好写学问多

 太极通臂 2018-02-05

随着“健康”、“养生”这样的字眼热度越来越高,中医中药也备受瞩目,补益类的中药、食材、药膳更是随之身价倍增,广受欢迎。“补”字虽然好写,不过七笔可成,但“补”到嘴里、“补”到身上,这其中的学问可多着呢。今天的话题我们就来简单聊聊。


虚有几种?

门诊经常遇到患者提问:“徐大夫,你看我是阴虚还是阳虚啊?”这个问题有的时候并不好回答,因为人的体质并非只有这两种。中医常说的虚证可以笼统的分为四类,即“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再配合上脏腑辩证,可以称为某一脏、某一腑的某一虚证,比如:肝血虚证、脾气虚证、肾阳虚证、肺阴虚证等。


补益类中药有哪些?

根据虚证的种类,可以笼统的将补益类的中药分为四类:即补气(益气)类中药、补血(养血)类中药、补阴(滋阴)类中药、补阳(助阳)类中药。常见的补益类药材有:

补气(益气)类: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大枣、红景天等。

补血(养血)类:当归、熟地、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等。

补阴(滋阴)类:沙参、玉竹、麦冬、天冬、百合、石斛、旱莲草等。

补阳(助阳)类:鹿茸、仙茅、锁阳、韭菜子、肉苁蓉、核桃仁等。

这些中药材又可以根据其“归经”不同,偏补某一脏腑。比如白术归脾、胃经,则偏补脾胃之气;又如肉苁蓉归肾、大肠经,则可以补肾阳;再如石斛归胃、肾经,则可以益胃阴,滋肾阴。


“补”须辩证

虚证有气血阴阳的区别,药材有脏腑经络的偏向,“补”自然也不是一概而论,当辨证施治。中医在认识疾病、诊断和治疗疾病中,最讲究的就是辨证论治。常有患者反应,觉得自己虚的不行,可是一补就上火——这个时候除了给自己带一个“虚不受补”的帽子以外,还要审视一下是不是“补”的对证。不对证的“补”,补了不需要补的地方,“有余便是火”,自然就上火。分清阴阳气血的虚实,辨证用药,才能真正发挥其补益的功效。


补益还需晓时令

在一年当中,春夏秋冬四季变换,人体所处的气候环境也不同,中医认为春温、夏热、长夏(阴历六月)暑湿,秋燥,冬寒。身体健康的人此时作为养生调养,就要有一定的约束。

春季,特别是遇到少雪温盛的异常气候时,肝阳亢盛,此时要避免服用补阳的药材。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阳气外放,出汗较多,易伤气津,因此也要避免服用补阳的药物,而可以适当的选用益气养阴的药材。

长夏,暑热最盛,除了具备夏季的特点,还兼有湿,因此在夏季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可以偏选一些补脾气兼燥脾湿的药材。

秋季,天气转凉,气候干燥,这时就可以选择一些滋阴润燥的药材。

冬季,天气严寒,易损阳气,可以适当选择平补气血或偏于温阳补气的药材,但要注意不要过度温补,以免损伤阴津。


简单辨别“虚证”

各种虚证也有自己的“指示灯”,一些明显的症状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属于那种“虚”。

阴虚,病机为阴虚生内热,表现为午后发热,两颊发红,手足心热,虚烦盗汗,少寐多梦,舌质红绛,苔少或无,脉象细,数而无力。

阳虚,病机为阳虚生外寒,表现为面白唇淡,气短懒言,畏冷喜暖,手足厥冷,便溏久泻,舌淡、胖,苔白滑,脉象沉、迟而无力。

气虚,病机为脏腑功能运作无力,表现为头晕目眩,疲倦乏力,自汗,舌淡、胖,或有齿痕,脉象无力。

血虚,病机为脏腑经脉失于濡养,表现为面苍唇淡,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象细而无力。


敲黑板!下面是重点:

本篇仅是介绍了一些补虚的常识,简单的判断辨别方法。但真正应用到个人,可能会有许多变数,没有人是简单的按照教科书生病的,很多因素会造成人体质的复杂化、兼夹化。比如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肿瘤等)的制约,个人体质的差异,年龄性别的区别,地域气候的差异等。这就要求使用药材的时候要兼顾各个方面,权衡利弊,配伍调和。因此,要“补”,尤其是本身有诸多疾患的患者要“补”的时候,一定要请能为您提供一对一、面对面诊疗服务的专业中医师为您掌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