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萧云从作品【转载】

 黑龙江波涛 2018-02-05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山西稷益庙壁画——生动的明代现实主义画卷

稷益庙位于山西省新绛县阳王镇阳王村,俗称“阳王庙”,是供奉后稷和伯益的庙堂。据传,后稷名弃,在“禅让”时代被尧帝尊为农师,号曰后稷,周人传说其是最早开始种植“稷”(即谷子)和麦子的人,又被尊为农神;伯益在传说中与大禹同时,传说是他发明掘井取水,开创了人类人为取水的先河。

稷益庙的创建年代不详,史无可考;地方志仅载其重建于扩修,庙堂坐北向南,史载规模尚可,然现仅存舞台和正殿,而且建筑结构损毁严重。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檐下施斗拱,殿顶三彩琉璃金碧辉煌。正殿东、西、南三壁内绘满彩色壁画,总计130余平方米。

史载稷益庙壁画绘成于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作者有翼城常儒及其子徒、绛州陈圆及其侄徒等民间画师,主要绘有《朝觐三圣帝君图》、《朝拜大禹稷益图》、《阴曹地府图》、《张大帝赴会图》等;以歌颂大禹、后稷、伯益造福世人;教民稼穑的事迹为主题,穿插后稷、伯益的生平传说故事等;绘有神祗、群仙、鬼卒、百官、武士、农夫、妇孺等四百余人物,形象地反映了明代晋南农村的风土人情,依托神话题材,而展示了生动的现实主义画卷。

史学家认为,明代有一个明显的历史文化变化,就是商业文化比较活跃,文化从政治宗教向风俗、经济的方向走动,在晋商满天下、界内遍钱庄商业发达的山西,这一文化转型更为突出。作为这种大的文化转型时期的稷益庙壁画,明显打有这一时代烙印,宗教神话题材的艺术被赋予了风俗画意味的理想,这种文化理想保留着浓郁的朴实气息,仍隶属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乡土文化范围,这就必然决定了稷益庙壁画的现实主义特色。从审美心理角度来看,稷益庙壁画与一般宗教壁画明显不同,缺少宗教题材的威摄力和感召力,但更多的是一种亲和力,更注重于实际反映社会下层人民的理想心理。它既不同于佛教的敦煌壁画,也有别于道教内容的永乐宫,与附近儒道释合流的青龙寺壁画更是截然有别!它精心描绘了中华民族农业起源的神话故事与现实生活,在我国琳琅满目的壁画宝库中独树一帜。

稷益庙西壁绘“朝觐三圣图”,以“三圣”殿为中心,以群山为背景,以府瞰与平视相结合的视角展开壮阔的山水画面。“三圣”身着帝袍,正颜端坐,大禹居中,身后洪水浩荡,旭日初升,象征治理水患;左侧为伯益,右为后稷;左右侍女奉立,前侧百官云集,文臣手执笏板,武将手持利刃。画面中心突出,人物尊卑有别,贵贱有分,神情丰富,姿态各异,再现了古时规模壮观的百官朝拜场顼。全面以圣殿廊庑分布两翼,布局疏朗,主从有序,各类人物应有尽有;然而,最大可贵的是其间穿插着农村风情与农民形象的内容,狩猎、砍柴、捉虫、锄草、收获、耕田应有尽有,配合行为内容的农民形象亦是神态各有不同。最为精彩的是位于“朝圣图”北角的小局部“捕蝗图”,描绘的是一群行进在朝圣队伍中的农民,他们牢牢捆缚着一只“蝗虫”作为朝圣祭品,多种类型的面部表情与动态的精采刻划,使农民对害虫的痛恨之情,跃然而生,而对蝗虫的表现,则采用拟人化的浪漫手法,对其丑恶形象作了大胆绝妙的艺术夸张,把蝗虫被捉后的恐惶之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显示了民间画师非凡的想象力与观察总结生活的能力。

东壁则以三圣殿为中心,殿堂富丽辉煌,殿前武士,仪态威严,殿后的后宫,回廊隔扇,龙柱盘曲,花木疏朗,其间侍女或捧果盘、或提壶水、或执珊蝴……,此部分最为成功的是侍女形象的刻划,面相丰润,秀丽俊美,形象丰富,仪态多姿,服饰发型也因其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然而,东壁壁画中最有现实主义意味的是在描绘后稷、伯益一系列神话故事:“后稷降生”、“祭祖天地”、“樵夫发现”、“母亲抱回”、“领里探望”时,民间艺术家把基于现实生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融于神话艺术品的创作中,使神话题材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世俗百姓的感情与期望,神仙被凡人取代,神话被世俗化,历史被现实化,使作品内容更能反映当时的世间生活;画面之中,圈内牲畜、农夫耕作、樵夫砍柴、婴儿沐浴是当时现实生活场景的真实再现。

南壁殿门东侧画有“张天师赴会图”。东帝张道陵羽扇纶由,率众朝圣;作为朝圣题材的壁画,通常会强调朝圣队伍阵容的宏大,强调气势之壮观,而此朝圣图,却打破常规,人物布局似不讲究仪式行列,而是把出行队伍巧妙地掩映于山林云雾之间,层次清晰,构思别致,给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让观者通过对掩映在山林之后的部分朝圣队伍的想象,反衬出队伍的规模。南壁殿门西侧画有封建社会教化众生、宣扬因果报应的说教故事,如“却都鬼门”和“阴曹地府”,这一系列人物中,贵贱尊卑的服饰区别,人物比例的反差,不同际遇、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亲情而各异的神态,或伤悲、或喜悦、或痛苦、或无奈的多样表情,均表现得微妙微肖。诚然,这是封建主义社会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真实写照。

从整体艺术风格和绘画技巧上看,稷益庙壁画笔力雄健,线条爽利,色彩绚丽,人物造型丰润端庄,山石树木、楼阁廊庑与人物布置浑然一体;和同期同区的壁画相比,稷益庙壁画则更多的汲取了民间绘画与宋代壁画的优秀传统,也显现了明代的时代风格。同时,稷益庙壁画也是中国连环画艺术的典范之作,全部壁画情节内容,皆以幅幅连环画形式巧妙串牵一起,每幅连环画主题明确,技法多样,不同的故事用山石云林巧妙的链接一起,无任何牵强生硬之感,利用云遮山、山映树、树掩屋、屋连路的层递手法,把全部内容统为一体,气脉随内容情节而连贯,可谓匠心独运。

从任何意义上来讲,稷益庙壁画高超的艺术技巧,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浓郁的现实主义特色,都不失为中国壁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转载]【国画】清代.萧云从作品精选

(1596-1673),明末清初画家。安徽芜湖人。字尺木,号默思、无闷道人、于湖渔人,明朝灭亡后始称钟山老人,寓意仰望钟山陵阕(明陵)。明崇祯年间曾参加反对宦官魏忠贤的复社。入清后,他拒绝作官,遍游名山大川,或闭门读书,寄情诗文书画。善山水,笔意清疏韶秀,晚年放笔,自成一格。工诗文,精六书、六律。
传世作品有《碧山寻旧图》、《仙台楼阁图》、《秋山行旅图》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