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癌症现已成为慢性病,虽40%左右的人会得,但治愈也是完全可能的

 石由列介 2018-02-06

一年一度的世界癌症日(每年2月4日)即将到来,今年世界癌症日主题为“我们能,我能——战胜癌症”。活动旨在倡导新的方法促进国际各组织之间的合作,加强癌症研究、预防及治疗等领域的进展,并在全球同步开展肿瘤防治的科普宣传,提高癌症早诊水平。

很多人不知道,40%左右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候会得癌症;很多人不知道,许多癌症早就不等同于绝症,延长生命,甚至治愈都完全可能。

癌症就是一种慢性病

51岁的张女士再有几年就该退休了,她幻想着退休生活——到各地去旅游,学英语,学画画……可单位的一次例行体检,她被查出了乳腺癌。张女士怎么也想不通:“这怎么可能?我平时身体挺健康的,也很重视生活方式,我家也没有癌症史。”

经北京肿瘤医院的医生诊断,张女士患的是原位癌,不需化疗、放疗,但仍需手术。她在医院进行了左乳切除再造手术,手术长达8个小时,很顺利,术后康复也很好。张女士多年从事健康宣传工作,真得了癌,她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她说:“开始我也挺害怕的,但只要积极面对,癌症并没有那么可怕。”

医疗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在癌症患者中,有1/3是被吓死的。专家认为,“谈癌色变”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对恶性肿瘤的恐惧。说癌症患者有1/3是被吓死的,就是患者患病以后产生的恐惧和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到免疫力、饮食、睡眠等,患者又不能正确应对和调适的结果。

其实,癌症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并非不治之症。它与心脑血管病一样,也是种慢性病,只要能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1/3可以预防;1/3可以治愈;而还有1/3则可以通过改善症状减轻病人痛苦,让病人有尊严地活着。

发病死亡率肺癌居首

随着平均寿命的增长,癌症离普通人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近。

据国家癌症中心2017年公布的数字显示,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70.59 /10万,死亡率为163.83/10万。全国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第1位的是肺癌。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副主任陈万青介绍,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3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显示,全国2013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368.2 万例,死亡病例222.9万例。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食管癌约占全部新发病例的66%;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造成的死亡案例约占全部的70%。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表明,全球每年有880万人死于癌症,占全球每年死亡总人数近1/6。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总体呈增长趋势。在184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总体而言位居中等偏上水平,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21.8%。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不断改变,我国肿瘤防控形势严峻。

我要看女儿18岁时的样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加德纳曾说过,健康乐观的心态是抵制癌症的最好武器。

在北京龙潭湖公园,有一个抗癌乐园活动点,这里每天都有癌症患者聚集在一起锻炼身体,他们当中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有年届七八十岁的老年人。

来自内蒙古的小珠(化名)今年29岁,前不久发现患了乳腺癌,就在爱人的陪伴下来到北京治疗。小珠说:“患病初期也挺恐慌的,我还不到30岁,我们还没有孩子,我想好好活着,我的人生还很长。”

小珠每天都会来这个活动点与癌友们交流,也看到不少癌症患者的无奈和恐慌,可听到最多的是鼓励。

“你看那位大妈,”小珠指着坐在湖边长椅上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说,“她10多年前被查出了胃癌,家人都说她‘被判了死刑’,但是老人积极配合治疗,每天坚持到公园散步锻炼,你看她现在多健康,哪像个病人?”

2017年底,刘丽(化名)是在恐慌中度过的。2015年7月,她因患乳腺癌切除了右乳,几个月前,复查显示她胸部有阴影,这表明癌症又复发了,而且有可能转移到了肺部。

2018年元旦那天,刘丽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2018年,迎接我的会是什么呢?

刘丽说:“得知癌症可能复发时,心中涌起的第一个念头是:如果自己真死了,最舍不得什么?当然是我的女儿啊。没想到是虚惊一场,医生说我身体状况恢复很不错,不需要再做任何治疗。”

刘丽半开玩笑地说:“看来患了癌症,想死也不是那么容易啊。”

刘丽觉得心态很重要,她说:“你能想象切除乳房对于一个女性来说意味着什么吗?”

刘丽认为自己很勇敢,没有做乳房再造手术,坦然面对自己的身体残缺,甚至还去办了个残疾人证。“手术后该逛街逛街,漂亮衣服照买。女儿现在10岁,我得好好活着,还得看着她长到18岁呢。”刘丽说。

最好的救命办法是早期筛查

很多人认为,一旦患上癌症,希望能彻底把肿瘤细胞从身体内消灭干净,但这其实很难办到。专家指出,患者及家属应学会正确面对癌症,甚至与癌症做朋友,实现与它的“和平共处”。

在医学界,有这样一句格言:“要想远离癌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早期筛查,这才是最救命的。”

欧美很多发达国家的癌症发病率远高于我国,但死亡率却低很多。调查显示,在过去30年中,美国的结直肠癌发生率和死亡率持续下降。

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癌症科普作家李治中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戒烟,调查显示吸烟和20多种癌症有关系。同时,美国还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筛查。

李治中介绍,2000年时,美国只有20%的人进行了结直肠癌筛查,但是后来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60%,而中国现在的比例却不过10%。

“筛查为什么很重要?因早期患者存活率非常高。即使在癌症三期,依然有70%存活率,但到了四期,如果错过了早期发现的机会,就会降到20%左右,所以早期的发现预防和筛查才是真正能够救命的。”李治中说。

癌症科普非常重要

演员徐婷去世时才26岁。被发现患有淋巴癌后,她没有积极配合治疗,而是因听说“化疗很痛苦,会加速死亡”的传言,拒绝了正规疗法。

徐婷在山东烟台找到一位所谓的“神医”,不服用任何药物,完全靠拔火罐、针灸来治疗癌症。在治疗过程中,徐婷经受了极大痛苦,却未产生明显效果。她被送入正规医院时,一切已经太晚了,徐婷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肺部重度感染。

“国人看待癌症,特别大的一个问题是获取信息的渠道很杂乱,会从周边的人、微信、电视剧或者网上来获取信息,有些人电视剧看多了,一听癌症觉得就要死。”作为癌症科普作家,李治中认为这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李治中在一个儿童癌症会议的讨论中发现,国内不仅在癌症治愈率上和美国相差悬殊,在癌症认知上更存在巨大的落差。他认为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是科学思维缺乏。

“在中国,许多人缺乏科学思维,因为从小到大从来没有一门课教科学思维。而科学思维就是用数据和证据判断结论的思维。与它相反的是直觉思维——根据感性的知识、以前的经验、周围人的经验来判断一个东西是否靠谱。我认为,普遍来说,中国人还是喜欢根据经验感性判断,喜欢根据个例来推论整体。”李治中说。

在美国,每年会有各种活动,向公众普及癌症知识。许多名人患了癌症后,很愿意站出来现身说法,鼓励公众早筛查、早治疗,比如美国前总统卡特即如此。李治中感慨道:“在国内,这种情况很少见,大家尽可能互相瞒着。当我们听到某个明星得癌症了,往往是在他去世时。”

李治中表示,面对癌症,应了解真相、积极预防、不要恐慌,这将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

癌症治疗会有大突破

在前不久举办的未来论坛2017年会暨首届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上,耶鲁大学癌症中心肿瘤免疫部主任陈列平表示,癌症研究过去是在黑暗中摸索,但是目前肿瘤免疫疗法已经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他有信心在未来5—10年治愈更多的癌症病人。

陈列平认为,癌症的治疗最终要回到预防上来,后期再多的疗法都有局限性,早期的预防和治疗是最重要的。他说:“癌症免疫疗法在二三十年前就有了,我们发现它在癌症晚期的病人身上其实效果不好,因为癌症病人的免疫系统已经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陈列平表示,目前他的团队在做的研究是激发人自身的免疫系统正常发挥作用。

不少专家认为,肿瘤治疗不能以消灭肿瘤为唯一目标,如果一个治疗方案能让患者多存活数月,使肿瘤缩小若干个百分点,但却以损害患者生活质量为代价,则这种治疗实际上并无多大意义。随着医学人性化的发展,医学专家认为治疗癌症,应以“活得好”和“活得久”为最终目标。“活得好”是基础,只有生存质量高,延长寿命才更有价值。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指出,癌症防控需要构建预防、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等全方位一体化防控体系,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应携起手来,开展广泛的合作,资源共享,大力推进防癌控癌工作,努力构建无癌世界。

文/本报记者 张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