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童先生/文 期末考已落下帷幕,这几天,陆陆续续收集到各区各个年级的语文试卷,总体而言,九年级试卷皆循着2017年中考题型,波澜不惊,中规中矩;但七、八年级的试卷,却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尽管考前各区就已放出风声,此番期末考将特别关注“名著阅读”和古诗文,结果让很多人感到“瞠目”,想不到这次关注的力度居然会如此之大,劲道竟如此之狠。 01 “期末语文太难? 先来看看名著所占的比重。” 很多老师跟我反馈,说这次语文考得太难,让人措手不及。但我要说的是,如果一个学生平时认真地把课本推荐的名著认真阅读,平时对古诗文给予足够的重视,且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这种考法,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在上表中,我们发现,唯一没把名著当回事的是下城区的八年级期末考。下城区八年级的试卷结构完全按照2017年中考试卷模式出题。搞不清这究竟是“先知先觉”,还是“后知后觉”。下城区的“特立独行”姑且不提,且说其他各区的名著比重,确实让人心头一震。此番名著考查“来势汹汹”,无疑是堂而皇之地昭告天下:未来的语文学习,名著考查将是重中之重。 此前我已撰文强调过语文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并直言,国文教育的复兴,这是时代发展必然趋势!除了表格里提到的重点名著作品外,其实,此次各区期末统考试卷中,七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上册语文推荐的另外几本名著也都有涉及。譬如七年级的《猎人笔记》《镜花缘》《湘行散记》《白洋淀纪事》;譬如八年级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海底两万里》《寂静的春天》《飞向太空港》。 这些名著体裁多样,包含古今中外各种题材,有的是小说,有的是散文;有的是纪实文学,有的是科普作品;有的是古典名著,有的是科幻作品。可谓五花八门,无所不包。 从考查题型的特点来看,这次的名著阅读已经由前两年的“粗放浅显”,转变为“精细复杂”,不仅内容考查得很细,还特别强调学生对名著的探究和发现。这让我突然想起不久前浙江考试院公布的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说明,其中的文学类作品阅读大纲里,最后一条就是: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由此可见,初中阶段的名著阅读,实则是在给高中阶段的文学类个性化阅读夯实基本功。 02 “古诗文, 除了对文本理解还需赏析探究” 接下来再看看古诗文和写作所占比重。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曾引发热议,即高中新课标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由原先的14篇扩增至72篇。显然,古诗文在未来的中学语文试卷中占据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这次期末考,我们从七、八年级的试卷中即可管窥蠡测。在此有必要提醒的是,此番古诗文积累板块,默写部分考查形式多为情境式填空。基本都是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此前那种给出上句或下句的默写形式,已极为少见。有意思的是,刚公布的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古诗文默写题型范例部分也破天荒地出现了情境式默写。在此之前,浙江高考语文基本都是“机械式”默写。 关于古诗文,再也不是“摇头晃脑”死记硬背就能应付了。以后的古诗文考查,不仅考查你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还要考查你对文本的鉴赏和探究。语文阅读,不论古今,都会越来越“活”。 03 “写作板块, 重视个性化读写能力” 再看写作。从分值来看,作文无疑是语文试卷占分比重最高的一块。地位之轻重,已无需多言。 除西湖区(七、八年级)、江干区(八年级)只考了一篇大作文外,其他各区都采取了小作文 大作文模式。小作文主要考查应用类文体写作;占分比重5-10分不等;大作文基本上都是叙事类写作,只有上城区例外,大作文要求写倡议书。在叙事类写作这块,有不少区的试题是直接鼓励学生写文学类体裁,譬如小说、童话或故事。如江干和滨江区的七年级作文就很有意思,直接给出几个词语,然后让考生任意选几个关键词,发挥想象进行文学创作。西湖区的《二十年后的我》,同样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此外,关注细节描写,用真情打动读者,成为这次各区作文考核心照不宣的共同目的。部分区考试卷甚至直接在写作提示中建议考生关注细节和真情,譬如西湖区的《窗外》。 笔者此前曾写过一篇随笔《中考作文,要用真情和细节打动阅卷者》(发于微信公众号:雨童小说坊2017年12月5日),文中曾表达了当下中学生写作时面临的困境和焦虑,不过,从这次期末考作文命题来看,我翘首以待的那种写作考核已经悄无声息(也可以说是声势浩荡)地来临了。希望经历这次期末考的同学们,以后能更加重视写作,最好是爱上写作。倘希望把语文学好,就必须,且只能如此! 总之,未来的语文试卷会越来越活,将越来越重视个性化读写能力的考核。学习语文,仅靠刷题和套路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沉得下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升自己的读写能力。 还是那句话,语文学习是受益终身的。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语文考试改革势在必行,此番七、八年级语文试卷的考查形式已充分佐证这一点。希望广大同学们在接下来的语文学习中时刻牢记一点:重视文学类名著阅读,重视古诗文,重视写作! 插图:水墨西湖 摄影:雨童 -END- |
|
来自: 三无堂j5bmon2a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