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全国新课标卷考纲(语文)解读与备考建议

 老刘tdrhg 2016-01-19

2016全国新课标卷考纲(语文)解读与备考建议

原创 2016-01-19 谢明波 高考语文

本文作者:谢明波

  2016年考纲已经正式发布了,很多同学肯定想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变了什么?答案是没变。继续保持了新课标卷历年考纲和命题结构相对稳定的传统。2016考纲内容表述跟2015年的考纲一致,这么说考纲的解读似乎就必要性不大了。但是与之相关的命题结构,以及命题趋势还是特别值得解读的。且听波波老师来为你一一解读。


【解读一】考纲未变,未必命题形式就一定不变
【对策一】细读考纲,全考点全题型全面总复习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认识误区是,考纲未变,未必考题形式就一定不变,命题只要在考纲范围内,怎么变化,都是合理合规的。举例详解如下:(注:新课标卷包含新课标I卷和II卷,以下统称新课标卷。)
  2014年之前我们新课标卷的文言文阅读题题型结构:
  实词(3分)+信息文本筛选(3分)+文章大意(3分)+翻译(10分)
  2014新课标卷的文言文阅读题题型结构:
  实词(3分)+断句(3分)+文章大意(3分)+翻译(10分)
  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标卷在坚持多年的固定题型组合上,将文言文第二题改为一道3分的“断句”选择题。考前并未有任何信息提示将考查断句这一题型,因此当年考完不少老师都表示出题超纲了,新课标历年从来涉及的断句题却出现在了试卷上,着实让考生措手不及。但实际仔细阅读考纲不难发现,考纲其实并未超出命题范围,而且断句这一考点包含在在历年新课标卷的考纲之中,且看考纲相关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由此可见,一轮复习我们应该走“全考点全题型全面总复习”路线,以考纲为中心,综合全国各地各类试题命题题型,加以综合训练,必定有备无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同学们在一轮复习时切莫只盯着本省考卷题型,至少应该做到近三年各地真题都要练到,做到各类题型都有接触,即使临考变化,也至少能混个脸熟,从容应对。波波老师在2014年的一轮复习中印象最深刻的莫于断句的复习了,当时带了四个全国新课标卷班,秋季一轮复习,充分利用课上课下时间,综合精练精讲了近三年各地真题,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以专题形式在新课标卷班讲解北京卷和广东卷的历年断句真题时,很多同学表示历年不考,直接忽略了这一题型。2014年6月7号那天上午的考试证实了当时讲解的必要性。客观讲,当年没人知晓题型会有如此变化,只是我们复习的全面一点而已,仅此而已!因此,温馨提示,近三年各地真题至少练到,一轮总复习切莫只顾本省题型。断句复习,以北京卷和广东卷真题最有借鉴意义,因此,我在编写新课标卷专用备考图书《高考语文高分学案》时,也特别引用讲解了北京卷的真题。  


【解读二】命题空窗,要做到不离不弃适当训练

【对策二】选考全练,散文新闻九年未考也要练

  追溯到最早新课标卷命题模式的开创卷——海南宁夏卷,从07年到2015年,一共考了9年高考12套新课标试卷,但所有选考题型组全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这是否意味着,未来一直如此呢?未必!去年就炒得很火热的新闻,2015未考,并不代表2016或者之后也不涉考。参阅考纲就不难知了,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包括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其实这几类文本,在人教版教材中都有,是否也该让我们高一高二同学明白一个道理,语文并非“学的不考,考的不学”。教材每类文本在考纲中均有体现,命题人怎么命题都是合理合规的。那么,一轮总复习就不要忽视了小说、传记以外的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当然,也不用太过,适当讲练即可,过则不当。建议以其它涉考省份真题为主。比如,新闻训练,我们可以采用之前的福建卷(2016已加入新课标全国卷)、广东卷(2016已加入新课标全国卷)新闻阅读真题。

  

【解读三】传统文化,是重点更是难点切莫忽视

【对策三】文化常识,费时费事是新题更是素材
  2014新课标卷的文言文阅读题题型结构:
  实词(3分)+断句(3分)+文章大意(3分)+翻译(10分)
  2015新课标卷的文言文阅读题题型结构:
  断句(3分)+文化常识(3分)+文章大意(3分)+翻译(10分)
  这是2015年出现的新题型,是重点也是难点,重点就在于重传统文化考查是大趋势,难点就于复习面太广,无法面面俱到,而且可供研究分析的真题亦有限。虽考查我们的古代文化积累,但也并非只能碰运气。我们可以通过对文言传记相关的常识进行分类整合归纳和熟悉命题思路着手备考。想过没有,倘若你能将相关文化常识合理运用于作文中,对于阅卷老师而言,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阅卷体验呢?


【解读四】课内课外,一举几得备考必背古诗文

【对策四】分析趋势,重视必背古诗文跟对潮流
  情景式默写一定程度上的确加大了考查难度,不像以前,提示上句,自然从笔尖流出下句。正是这种可恶的死板的考查形式,让我们不求甚解,背诵流于形式,把我们训练得像一个机器人一样,看到上句,下句就有了。不想,这种模下也是有特别致命的BUG的,那就是,只需要将前半句留空,给出后半句。大部分机器式背诵的同学们就只能干瞪眼了。我们不得不说现在的题型改革是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进发的。只有透彻理解文章,才能去从容地应对情景式默写。
  当然了,也不必担心,6分的题浪费太多的时间不值得,其实,若能在复习中逐篇过关64篇古诗文,你收获的远远不至于这6分默写,而是更多无形的古诗文阅读鉴赏能力,也可以适时地运用到作文中去。如此,既有素养也能应试,何乐而不为呢?


【解读五】关注现实,命题灵活多变重多元思维

【对策五】尊重个性,自由表达真实感悟弃宿构
  作文方面,传统与现实,永远是剥离不了的一组话题,从近几年的命题来看,更多的贴近现实,更多的回归传统,2015新课标I卷作文“女儿微博举报父亲”,2015新课标II卷作文“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是现实热点的关注,更是传统文化与道理的回归。这两点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
  当然,开放性始终是高考作文题的一大特点。反对宿构,避免千篇一律;尊重个性,鼓励个性表达,强调多元思维,这也许才是我们写作应有的态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对于写作训练的明确要求,要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这一点上,现代文阅读题型中的探究题就是很好的例子,不既定标准答案,题干要求之下,言之成理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