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是古代远距离射击武器,起源时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据说远古时代没有丧葬的习惯,人死后将尸骸扔到荒野,有的孝子不忍心父母遗体被鸟兽吃掉,就发明了一种名叫“弹”的武器来保护尸体。后来,黄帝将“弹”改良成为弓箭。 最初的弓很简单,就是将树枝弯曲,绷上绳索,制弓材料为单一的竹木。后来,发展为复合材料,一般由兽角、筋、竹木材、丝、漆、胶等复合而成。箭在最初只是将竹木削尖,后来陆续装上石制、骨制箭头。商周时期改用青铜箭头,这种箭头呈三角形,当箭头刺入身体后,两翼的倒刺会牢牢钩住伤口,中箭者拔不出箭,血液就会不断从箭头上的凹槽流出,不久便会因失血过多死亡。汉朝以后,箭头改用铁制。 弓箭自产生后,便成为古代军队的主要作战工具,直到清末才被火枪彻底取代。其间数千年中的战争,从没缺少弓的身影。而且,每个朝代都会出现不少可以称为“神射手”的将领。 战国时期楚国人养由基,射百步之外的细柳枝,百发百中。同僚稽康也是著名射手,很不服气,于是取出七件铠甲捆在一起,放在五十步外,张弓一射,竟然把七层铠甲全部射穿,于是,就很神气地向养由基示威。养由基不慌不忙,拉开弓,一箭射向铠甲上的箭尾,竟将前箭整枝推出铠甲外,稽康瞠目结舌,不得不拜服。 唐代大将薛仁贵也是射箭高手。在唐高宗面前,他一箭射穿五件铠甲,那时的铠甲质量已经很不错了。后来,他在天山十余万突厥大军前射出三箭,连杀三员敌将,吓得对方军心涣散,立刻投降,嬴得了“三箭定天山”的美誉。 弓用于做战有它的优势,但也有弱点,那就是射箭人的臂力有限,不可能时刻拉弓备战。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在弓的基础上制成了弩。 弩是把强劲的弓固定在木头或金属做的有箭槽的弩臂上,弓弦张开后,由发射装置挂住,箭放槽中,弓弦接箭尾。发射时开动发射装置,箭沿着箭槽射出。有的弩还可以发射石制或金属弹丸。 与弓相比,弩有很大优势。弩张开后,挂在弩臂上,可以延时发射,等到敌人进入射程了才扣扳机。而且士兵不仅用手臂拉弓,还可借用足、腰部力量拉弓,后来甚至用绞车等机械拉弓。弩发射的箭射程远,准确性高,穿透性强,对战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庞涓和孙膑斗智,庞涓追到马陵道,孙膑在山谷中设伏,让士兵张好弩等着。庞涓赶到,见树上有字,点火查看,齐兵见到火光,马上万弩齐发,使魏军全军覆没。如果齐兵用的是弓,就不一定能取得这样辉煌的战果。 秦汉以后,弩的质量和种类不断发展,出现了连射弩、自射弩、火箭弩等种类。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对弩进行了改进,创造了“一臂十矢俱发”的元戎连射弩。晋朝人造出一种称做“急龙车”的连射弩,这种弩按一次扳机,可带动十二张小机连珠射箭,威力极大。 公元1068年,宋朝人李宏发明踏张弩,取名神臂弓。《宋史》说,这种弩“身长三尺二寸,弦长二尺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箭。”因为射程远,重量轻,这种弩很受军队欢迎,并一直流传到明代。南宋军队抗击金兵,这种弩给金兵以很大杀伤,以致金国大将兀术返回东北时,念念不忘研制这种弩。但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最后郁郁而终。 明朝末年,随着近现代射击火器出现,弩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
|